书城亲子名门家训
2196300000002

第2章 圣人家训(1)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在中国文化史和教育史上,孔子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可谓功勋卓着。孔子在家庭教育中所形成的优良传统对后世影响也很大。他的思想一直是封建社会的正统,至今,他的教育思想还闪烁着耀眼的智慧火花。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我国古代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与孔子齐名,历史上素有“孔孟之道”的说法。如果说孔子是儒家学派及其思想的创始人,那么孟子则是继承和发展这一思想体系的举足轻重的大师。被人们誉为中兴儒学的“亚圣”,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体系中地位仅次于孔子的人。

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治学与修身的有机统一

孔子是我国的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他一生勤勤恳恳,为中国的教育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他学识渊博,但述而不作,幸好他的学生根据孔子的言行汇编成了一部记录孔子言行的经典着作——《论语》,这才让孔子的经典思想得以流传。古人曾经说:

“半部《论语》治天下”,足见其在古代人心中的地位。而在当下,如果家长能够汲取《论语》中的精华,用以教育自己的子女,必定也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论语》中,有一段文字记载了孔子是如何教育他的儿子孔鲤的,广大的家长或许能从中得到某些启发。据《论语》记载:有一天,孔子独立于庭院之中,默然静思,其子孔鲤快步从他身边走过,孔子突然叫住孔鲤问:

“学《诗》乎?”鲤回答:

“未也。”孔子说:

“不学《诗》,无以言。”孔鲤退而学《诗》。又有一天,孔子又独立于庭院中,孔鲤快步走过其侧,孔子又叫住他,问:

“学《礼》乎?”孔鲤对曰:

“未也。”孔子教育他:

“不学《礼》,无以立。”于是,孔鲤退而学《礼》。

孔子为什么要让儿子孔鲤学《诗》呢,因为《诗》是文学,是雅言,在孔子的时代是言出必谈的话题,能够显示出自身的修养。从读《诗》的过程中,既能够让孩子了解自然,接触世间万物,也能够让他们洞察社会风情,还能够丰富孩子的情感,同时又能够提升孩子语言方面的能力。而礼仪则是为人处世必须精通的各种人情往来的礼数。

“天道有序”,一个有教养的父母应该明白社会必须有合理的秩序,教给孩子必须熟知的礼数,这是对孩子的保护。

这段话的意思用现代思想来理解就是,一方面,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断地增长自身见识;另一方面,要学习社会上通行并要遵循的种种礼数。教育孩子,要学习和修身两方面一起抓,任何一方面都不可偏废,这样才能够让孩子获得学业和道德上的双重进步。

名门家训析要:关于治学与修身,西方学者也有着和孔子如出一辙的看法,但丁说:“人不能像禽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

知识与美德是互相辉映的,如果知识是宝石,美德便是阳光,宝石唯有在阳光的照耀下才能够熠熠闪光。丰富的知识只有被具有美德的人掌握才能够为人类谋福,假如一个人拥有丰富的知识,却有着邪恶的品德,那么,这个人的知识层次越高,他对人类构成的威胁也就越大。

如果一个人有着巨大的权力,而没有美德的支撑,同样会给人类造成莫大的灾难。二战时期手握大权却丧心病狂的***分子所带来的灾难就是人类永远值得铭记的一个教训。

知识是黑暗中的火光,它能够让人们更清楚地认识世界。一个人只有不断地加深自己的知识积累,才能在飞速发展的社会中立足,才能够不断地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更好地为社会服务。而美德自古以来就广受历代人们的赞赏与推崇,在中国文学史上,赞赏美德的传世名句比比皆是。屈原的《橘颂》热情歌颂了“橘树”“深固难徙”、“受命不迁”、“淑离不淫”的美德,而他自己就是这种美德的化身。宋人周敦颐作《爱莲说》一文,用生动的语言褒扬了莲花的美德: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刘备离世之前留给后人一句遗训“惟贤惟德,能服于人”。这些都说明,仁人志士是多么渴慕、珍惜做人的美德。

孔子的徒弟子夏曾经说过:

“一个具有高尚品德的人,即便他没有读过什么书,我也要说他是一个有学问的人。”以今天的观点来看,这种教育思想仍旧有它独到的价值。孩子今后要进入社会,开始自己的人生,如果只是有渊博的知识,但是行为不端、思想不正的话,那他很难交到知心的朋友,也很难拓展自己的交际范围。“日久见人心”,或许开始我们不知道一个人到底为人如何,但是稍加接触便能察觉此人是可交还是不可交。《大学》中要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要加强个人德行修养,只有在对孩子进行智育教育的同时,时刻不放松对孩子的德育教育,才会让孩子拥有一个健康光明的未来。

成长链接:品德教育必须从幼儿抓起许多父母十分注重对孩子智育的培养,而往往忽视了对孩子品德的培养。在他们看来,孩子是没有道德感的。其实这是一种十分错误的观点,这个时期父母的教育影响对孩子品行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在生活中到底应该怎样轻松地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呢?

游戏法。孩子的生活是以游戏为主的,他们甚至把洗澡、吃饭、睡觉等都归入游戏,他们通过游戏认识世界,认识生活,形成道德规范。所以,家长可以抓住和孩子一起玩的机会影响他,利用游戏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游戏内容要健康、有趣、富有吸引力。游戏中的主人公应是好人,即正直的人、善良的人、助人为乐的人。如果游戏中有坏人,最后一定要让这些坏人受到处罚。例如,“警察抓坏蛋”游戏,一定要让“警察叔叔”获胜。

榜样示范法。孩子喜欢模仿,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被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并在生活中无意识地仿效。所以,父母必须以身作则,做孩子的楷模。父母不要在孩子面前随便议论他人。

行为约束法。当孩子懂事的时候父母就要让他开始学习约束自己的行为。如父母在家学习或休息时,要求孩子不要吵闹,在公共场 合不要随地大小便或乱扔东西,废纸要丢进垃圾箱。这样可以慢慢地使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自我管理法。从孩子能独立行走的那一天起,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都要鼓励他自己去做,并且让孩子觉得做这些事是光荣的、有趣的。要以“力所能及”为原则,“养成习惯”为目标。如果孩子做得不好,不要责怪孩子,要告诉他如何做才能更好。

故事创作的引导。孩子爱听故事,如果针对孩子的某些不良行为自编故事讲给他听,会收到良好的效果。譬如,有的孩子经常剩饭,浪费粮食,经过多次批评仍然改不了,我们可以讲一个故事给他听。

如《簸箕里的哭泣》,这个故事的大意是被扔在垃圾桶里的馒头、油条哭诉自己的出生是一个多么艰难的过程:先由农民伯伯把麦种种在地里,然后施肥除草。麦粒成熟后,经过割麦扬场、去皮,再用磨磨成粉。最后将面粉加工,制作成馒头、油条等。它们多么希望被人珍惜啊,可是现在却只能在垃圾堆里哭泣。通过这个小故事,让孩子懂得爱惜粮食,并改掉浪费的坏习惯。

用兴趣引导孩子的成长——孔子母亲的教子之道

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孔子能被中国人奉为至圣先师不是上天的情有独钟,而是后天教育的结果。让我们循着历史的蛛丝马迹,在为数不多的记载当中去寻找孔子的成长历程吧。孔子本是成汤后裔,经过武王伐纣,为避华国内乱,孔子的先人从宋国逃到鲁国,就此世居曲阜。他的父亲叔梁纥娶妻无子;复又娶妾,生一愚鲁跛足之子,名孟皮,字伯尼;后又娶颜征在,生下孔子。

这就引出了我们要谈论的一位伟大的女性、一位不凡的母亲——颜征在。

无论传说中孔子的出生是多么不平凡,但是从他的成长史来看,他的母亲颜征在的的确确是个不凡的女性。传说孔子天资聪颖,父母教孔子学习说话,孔子一遍即会,永远不忘。父亲叔梁纥在孔子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这的确给颜征在母子带来了巨大的不幸。孤儿寡母被迫离开孔家搬回曲阜故里居住。这时候,孔子的教育重任就完全落 在了母亲颜征在的身上。然而,孔子就是在这样一位母亲的手中造就的。

颜征在深谙学习的最好导师是兴趣。于是,她就用兴趣来激发孔子的学习热情。由于孔子住的地方与宗府相离不远,每次遇到祭礼,颜征在都会想办法让孔子前往参观。所以,孔子自小就对祭礼很熟悉,并学会了自己利用一切可利用之物来模仿祭礼过家家。孔子一个人的独角戏玩得津津有味,始终不厌倦。颜征在看在眼里,喜在心里,知道自己在这个时候应该助他一臂之力。颜征在先是从语言上有意引导儿子的某种发展方向,于是她笑着说:

“你天天戏耍俎豆来消遣,难道想学会了礼制,去做礼官不成?”这句话打开了孔子幼小的心灵之窗,使他萌发了想要学习的强烈欲望。

细究起来,颜征在的教学理念简直是先进了两千年。颜征在很害怕孔子在学习之前很渴望,学习后又失去学习兴趣。所以,她故意放出话来:真正做了学生就不可以再贪玩了。这既让孔子没有了偷懒的退路,又激起了孔子对学习的向往。在这个基础上,颜征在又在教学工具的使用和教学模式的研究上狠下工夫,利用一些手头可用的工具,从感性上加深认识。并且,颜征在一次性教给孔子的学习内容并不多,孔子总是在轻轻松松中就感觉自己把母亲教给的东西全掌握了,而且还有一种“吃不饱”的感觉。这就完成了一种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在母亲循循善诱的引导下,孔子的求知欲望非常强烈,颜征在已经感到自己的知识远远不够儿子的学习需求。于是,颜征在向父亲颜襄求助。这又引出孔子家教中又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孔子的外祖父颜襄。颜襄是当时一位博古通今的学者,非常喜欢这个天资聪颖、好学不倦的外孙,于是收下了他一生中最后一位弟子,倾尽自己的才学教授他,并从大处引导他:

“人活在世上,如果将来能出仕,居高位,掌国政,应当远宗尧舜的道理,近守文武的法则,顺着天时,察看地利。小则可以教民安乐,大则可以平治天下,自可是顶天立地的 大圣人。”由此,孔子的人生观、价值观已经完全确立起来。可以说,是良好的家教使得一个大圣人的思想雏形在孔子少年时就具备了。

名门家训析要:每一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顺利地完成学业,取得优秀的学业成绩,可是又有多少孩子能像他们期望的那样呢?特别是看到自己的孩子对学习没有一点激情的时候,看到孩子面对作业抓耳挠腮的时候,父母们都有怎样的想法呢?无论父母怎样苦口婆心、威逼利诱,孩子就是没有学习的热情,毛病出在哪儿呢?相信很多家长都会遇到类似的问题。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自己的孩子表现出如此的举动呢?又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呢?孔子的母亲颜征在用自己的教育实践告诉我们:兴趣对孩子的个性形成起着重要作用,直接影响着孩子对学习的态度,影响着孩子对今后学习方向和职业的选择。孩子的兴趣越广泛,他的眼界就越开阔,对某些学科就越能理解得全面和透彻。

颜征在的做法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孩子能否形成积极的、稳定的兴趣是与父母的影响分不开的。在孩子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应该为孩子创造能够培养兴趣的良好环境和条件,并给予正确的引导——为了激起孩子对阅读的兴趣,就必须首先给孩子朗读作品,并且给孩子介绍适合他们的读物。为了激发孩子对物理的兴趣,就要向孩子介绍各种有趣的现象,比如摩擦生电,鞋底为什么不是光的,苹果熟了为什么往地下落等问题,引发孩子思考的兴趣。如果父母忽视了对孩子各方面兴趣的观察和关注,忽视了孩子个性发展方面的缺陷,必然会被孩子暂时的成绩所蒙蔽,看不到孩子现阶段真正的学习状况,也就谈不上及时培养孩子的兴趣了。因为随着孩子的成长,孩子的自我意识也在增强,自我评价能力同时也在提高,以前那种外在刺激和外在学习动机会渐渐失去它本身的魅力。这时如果没有及时培养起孩子对学习本身的兴趣,孩子就会丧失学习的动力。因此,父母要记住:

孩子的兴趣越广泛,他的精神世界就越丰富。家长应该成为孩子兴趣的“引路人”。

成长链接:用兴趣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

为了提高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孩子的潜能和才智,使孩子在学习上有好成绩,就必须提高孩子对学习的兴趣。

尝到甜头。要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先要使孩子尝到成功的滋味。孩子一旦灰心失望就不会有进步。比如,孩子的语文好而数学差,在做功课时,就要先让他做语文作业,然后再做数学作业,如果程序相反,不仅数学作业做不好,而且连语文作业也会受到影响。在做数学作业时,也要让孩子先做一些简易的题目,以增强信心,然后再让他做一些较难的题目。在考试时,要提醒孩子先做简单的后做难的,这不仅可以增强孩子的信心,而且还可以克服考试恐惧症。

欲速则不达。要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父母要避免产生急躁情绪,不能操之过急,不能强迫孩子学习。如果逼得太紧的话,孩子就会变得焦躁、不耐烦,产生反抗情绪,因而会变得善忘,会一下子把刚学的东西全部遗忘掉。

要多鼓励。对于孩子的好表现和好成绩,父母不要吝啬使用赞美之词。因为称赞对孩子会起到很大的鼓励作用。对于孩子的错处,不要过多地批评,因为过多的批评,会令他情绪低落,从而犯更多的错误。表扬为主的方式,对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有一定的作用。

防止反抗。防止孩子产生反抗心理,尤其是防止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是父母教导孩子学习必须严加注意的问题。如果孩子产生了逆反心理,就容易连进取心都没有了,这样,哪里还谈得上有学习兴趣?

一般来说,将孩子与别人相比较,往往会使孩子产生反抗心理,容易促使孩子自行放弃进取。

控制时间。由于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长,所以七岁的孩子在家一次连续做功课的时间不要超过半小时,八到十一岁的孩子不要超过五十分钟。如果做功课的时间较长,中间一定要有十分钟左右的休息,让孩子舒展筋骨。如果孩子的功课按时做完了的话,应该给他小小的奖励。有些年轻父母不了解孩子注意力的特点,不根据孩子的特点来安排孩子做功课的时间,有的强迫孩子长时间做功课,中间不 让休息、活动。结果不仅对孩子的健康不利,而且,还使孩子对做功课产生厌烦情绪,更谈不上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