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榜样。要使孩子对学习产生兴趣,父母必须做孩子的榜样,先要让孩子知道父母很喜欢看书,求知欲很强,并且不断地学习,孩子受到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自然也会爱上读书、学习。
“孟母三迁”的启示——塑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
孟母仉氏(或传为李氏),是鲁国大夫党氏的女儿,非常贤德,是一位颇有见地、善于教子的女性,被人们誉为我国历史上三位伟大母亲(孟母、徐母、岳母)之首。孟子能够成为中兴儒学的“亚圣”,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体系中地位仅次于孔子的人,多得力于这样一位伟大母亲的教育。《三字经》中有“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的传诵名句,孟母的“三迁择邻”、“断机教子”等脍炙人口的故事,成为千百年来中国人妇孺皆知的历史佳话,成为天下母亲教育子女的样板故事。孟子的父亲孟激是一位怀才不遇的读书人,为了光耀门楣,他抛妻别子,远赴宋国游学求仕。但是,三年以后,一心盼望丈夫出人头地的孟母听到的是晴天霹雳般的噩耗。失去了丈夫的孟母,并没有气馁,她从悲伤中昂起头来,下定决心依靠自己的双手把儿子培养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完成丈夫的未竟之业。孟母的伟大之处在于她能够在儿子的成长过程当中按照阶段给予儿子不同程度的教育。
《列女传》中记载,孟家最初的住处靠近一片墓地。游戏、模仿乃是孩子的天性,由于经常看到出殡送葬的人群从附近经过,因此,孟轲与其他孩子就“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他们模仿送葬的人群,兴致勃勃地玩抬棺材、掩埋死人的游戏。孟母认为这样的环境会影响孩子读书,妨碍孩子正常思想的形成,会让孩子走向不健康的道路。
于是孟母决定搬家,毅然带孟轲迁居到远离墓地的庙户营村。庙户营村位于现在的邹城市西北部,当时,这里是一处繁华的集镇。孟轲置身于这人来人往的闹市之中,逐渐又同集镇上的孩子一起玩起了做生意的游戏,与同伴们学习商贩叫卖吆喝、讨价还价,还模仿邻居屠夫杀猪宰羊。孟母觉得这里仍然不是培养孩子的理想场所,这样下去,孩子很容易受小商贩的影响而不认真读书。在这个集镇上刚刚居住了半年的孟母,毅然决定再一次搬迁自己的住处。他们搬到了学宫的旁边。这所学宫位于现在邹城南门崇教门外东路,是孔子之孙即子思设宫讲学的地方,后人称它为“子思书院”。后来子思的学生在此授徒讲学。孟母想,孩子在学宫的附近居住,必然会受到学宫气氛的影响,长大以后读书也方便。母子搬迁到这儿后,天资聪颖的孟轲果然被书院里的琅琅读书声所吸引,常到书院里跟着学习诗书,演习礼仪。孟母很高兴自己终于找到了培养孩子的理想场所,从此就在这里定居了下来。后来孟母把孟轲送入学宫,随子思的弟子学习,使孟子从此走上学术之路。
这就是有名的“孟母三迁”的故事。这个故事成为中国家教史上的一段佳话,一直流传不息,它生动而深刻地说明了环境育人的道理:
要塑造一个美好的心灵,就需要有一个美好的育人环境。不是吗?只要放眼大千世界,你就会无时无刻不感受到环境对人的影响。
名门家训析要:人们常说北方人粗犷豪放,南方人细腻含蓄,这无疑是环境使然。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而所谓的“将军院”、“状元村”,也是这些地方参军、读书形成风气使然。
“橘生淮北则为枳,齐人入楚才为盗”,晏子这一蕴涵丰富哲理的话语,更是生动传神地道出了环境可能给人施加的影响。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堂,家庭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儿童的心理健康。环境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和改变一个人。当一个小生命呱呱坠地,他就一脚踏在了生命旅程上。存在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当他睁开双眼,看到眼前的这个陌生世界时,教育其实就已经开始了。
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就如同水质和土质对于种子的影响一样至关重要。
因此,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形成良好心理素质和学习习惯的重要保证。儿童正处在一个对外界事物充满兴趣的年龄,如果身处一个复杂的环境当中,就不易使孩子的思维意志、能力等得到和谐发展,形成乐于接受教育的自觉性。所以,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酝酿一种快乐健康的家庭气氛是所有父母的第一要务。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因此,致力于创造一个美好的环境来塑造孩子们的美好心灵,使他们成为积极向上的、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民的人,就是我们施教者,包括家长所应该做的。两千多年前的平凡妇女孟母超乎寻常地对孟子施以三迁之教,使孟子成为“圣人”,实属难得,难怪刘向将其编入了“列女”行列。用今天的说法,孟母也该算是教育行家了。今天的我们也该认真地学习孟母的做法,当然,要较之更为积极地来做,将“迁”改为“创造”,给孩子创造一个美好的环境。使孩子在美好的环境中受到熏陶,受到润物细无声的影响,这样孩子才能健康、茁壮地成长。
成长链接:为孩子塑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成功的早期教育一定要给孩子创造丰富多彩的生活,这是孩子快乐进取的物质基础。环境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它给孩子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力量,环境是立体化的、从头到尾的“三维教材”。就像青蛙在不同的环境中会改变不同的体色,孩子在不同的环境中会长成不同的个性。孩子成长需要哪些环境,父母又该如何给孩子建设一个有利于成长的环境呢?
人际环境——民主、平等、和睦、欢快、恬静;智慧环境——丰富、整洁、优美、爱阅读、爱提问、爱操作;意志环境——规律生活、自我控制。
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制订各种作息时间,如早起、早锻炼,制订作息时间表有利于孩子养成有动、有静的活动习惯。培养孩子按时吃饭、洗漱、排便、睡眠、劳动、看电视的习惯,逐步做到不催促、不提醒,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坚持力。
3岁以后的孩子看什么电视,父母要事先与孩子商量好,以儿童节目为主,在规定的时间内不多看也不少看。
3岁以前的孩子每天以10分钟为宜,3岁以后的孩子每天以20~30分钟为宜。当孩子逐渐长大,还要教给他怎样用钱,怎样节约,怎样存放钱,鼓励他买书和智力玩具、援助他人等。父母要给孩子准备好小书桌、小书柜、玩具柜、科技百宝箱、大地图、地球仪、科学实验器具,再给孩子一个植物园、动物园就更完美了。生活环境要整洁优美,特别是孩子的生活环境中要有色彩鲜艳的图案、美丽的风景画、优美的书法作品,“好宝宝表扬栏”更对孩子有积极的鼓励作用。当然别忘记给孩子安排一个锻炼身体的环境。一家人要经常读书、讨论,一起动手做游戏和小实验,并不断鼓励孩子。对于2岁半以后的孩子,父母可以每天设立20分钟的“静悄悄”时段,各人在自己固定的位置专心做事情,不说一句话,事后评定孩子的表现情况。
美国着名心理学家若森查教授做过这样一个有趣的实验:有一次,若森查教授来到了一所普通中学,在班里随便了解了一下情况,然后就在学生名单上圈了几个名字,告诉他们的老师说,这几个学生的智力比一般学生要高出许多。过了一段时间,若森查教授又来到这所中学了解情况。奇迹真的发生了!那几个被他选出的学生现在真的成为了班上的佼佼者。若森查教授这时才对他们的老师说,自己对这几个学生一点也不了解,这让老师们感到很意外。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原来是“自信”这一神奇的魔力在发挥作用。若森查教授是着名的心理学家,在人们心中有很高的威望,老师对他的话都深信不疑,因此对他指出的那几个学生产生了积极的期望,像对待聪明孩子那样对待他们;而那几个学生也感受到了这种期望,也认为自己是聪明的,从而提高了自信心,也提高了对自己的要求标准,最终他们真的成为了优秀的学生。
孟母“断机教子”的启示——激励,孩子成长的“营养剂”
相传,孟母把儿子送进学宫里读书后,开始小孟轲学习还很努力。
可他当时毕竟还是个小孩子,日子一长就感到有些厌烦,不但学习不再那么用功了,还时常和几个同学偷偷逃学跑出去玩。这件事情被孟母知道后,孟母并没有立刻对其进行责问,而是耐心地等待着教育的最佳时机。不久后的一天,孟母正在织布,见孟轲还不到放学的时间就跑回家来,便问儿子:“你最近的学习情况怎样?”孟轲有些扬扬自得地回答说:“还不是和从前一样,不算太好,也不算太坏。”孟母听了,非常生气,当着孟轲的面,二话没说拿起刀子便把织布机上的经线“嚓”的一声全部割断了,并且把刀子扔到了地上。小孟轲见此情景,心里非常害怕。孟母指着织布机语重心长地告诫儿子说:
“布匹是一根根的线织起来的,线断了就无法织成布了。读书求学也和织布是同样的道理,如果学习不用功,刚一知半解就骄傲自满,不再求上进,那么学业就会荒废,就永远也学不到真本领。孩子,你要牢牢记住,中断学习也就像割断织布机上的经线一样,会前功尽弃呀。”一席话说得小孟轲低下了头,眼泪汪汪地向母亲认了错。在母亲的激励下,孟轲从此勤奋读书,朝夕用功,认真钻研,终于学业有成,成为我国古代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同时,孟子不但继承、扞卫和发展了儒家学派,并为儒家学派发扬光大作出了巨大贡献,孟子本人也因此成为了一代大儒。
由此可见,孟母不愧是启蒙教育的楷模。后人称赞孟母:
“三迁辛劳傍书堂,始信慈亲有义方。一断机丝延圣绪,丈夫空自说刚肠。”
孟母“断机教子”的故事,也被人们传为教子有方的历史佳话。因为孟母教子有方,历代的帝王也都对孟母极力尊崇,明朝便尊奉她为“大明邾国宣献夫人”,清朝更是尊奉她为“启圣邾国公端范宣献夫人”。
为纪念孟母,后人在其故居建起了“断机堂”,并立了“孟母断机处”的碑刻,以示褒扬。
名门家训析要:让我们来看这样一则故事——陶行知任育才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