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李嘉诚做大的12字箴言
2198300000026

第26章 “变”字箴言:商无定法有变乃通(1)

商无定法,变则通,不变则死。李嘉诚不拘泥于任何经营之法,不断的求变、求活、求通。在竞争中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他这种随机应变的经商策略促使一个个生意做稳、做实、做大。

李嘉诚正是凭借敏锐的市场洞察和前瞻的眼光,通过适时调整战略,才一步步走向成功。正如李嘉诚自己所言:“我并不是简单盲目地制定一个目标,而是把握市场发展潮流,顺应市场来设定自己的目标。有时,甚至要站到潮流之前,及时作出调整,才能把握住先机。”

1.精明善“变”,以变制胜

商场中有这样一个法则:死守一法,经商必败。只有精明善变者,才能在最重要的关头临危不惧。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商战,坏的能转为好,好的能更好,只有思变,才能通而制胜。

提起汇丰,港岛人尽皆知,所用的港纸(港币)几乎全是汇丰银行发行的。汇丰的中文全称是“香港上海汇丰银行”,创设于1864年,由英、美、德、丹麦和犹太人的洋行出资组成,次年正式开业,后因各股东意见不合,相继退出,成为一间英资银行。现为一家公众持股的在港注册的上市公司,1988年股东为19万人,约占香港人口的3%,是香港所有权最分散的上市公司。汇丰一直奉行所有权与管理权分离,管理权一直操纵在英籍董事长手中。

当时的汇丰集团董事局常务副主席为沈弼,李嘉诚寻求与汇丰合作发展华人行大厦,正是与沈弼接洽的,两人还由此建立了友谊。香港经济界流传这一句话:“谁结识了汇丰大班,就高攀了财神爷。”

汇丰是香港第一大银行,又是以香港为基地的庞大的国际性金融集团。1992年,收购了英国米特兰银行的汇丰集团,其资产总值达21000亿港元,跻身全球10大银行之列。1992年底在港发行股票总市值为1399亿港元,占香港全部上市公司总市值的10.5%。该年度,集团总盈利为129亿港元。汇丰的声誉,还不仅仅限于其强大的资金实力,它在香港充当了准中央银行的角色,拥有港府特许的发钞权(另一间获此特权的是英资渣打银行)。

100多年以来,经汇丰扶植而成殷商巨富的人不计其数。60年代起,刚入航运界不久的包玉刚,靠汇丰银行提供的无限额贷款,而成为称霸一世的一代船王;现在,李嘉诚取得汇丰银行的信任,建立了合作关系,未来极有可能在汇丰的鼎力资助下,成为香港地王。

李嘉诚靠一贯奉行的诚实,以及多年建立的信誉,尤其是地铁车站上盖发展一役,使他名声大振,信誉如日冲天。所有这些,便是他与汇丰合作的基础。其中李嘉诚与汇丰合作的旧华人行拆卸,与兴建华人行的巨大工程,就是一个辉煌的典范。

李嘉诚与汇丰合作的良好开端发展为未来的“蜜月”——汇丰力助长实收购英资洋行,并于1985年邀请李嘉诚担任汇丰的非执行董事。

曾有记者询问他与地铁公司、汇丰银行合作成功的奥秘,李嘉诚道:

“奥秘实在谈不上,我想重要的是首先得顾及对方的利益,不可为自己斤斤计较。对方无利,自己也就无利。要舍得让利使对方得利,这样,最终会为自己带来较大的利益。我母亲从小就教育我不要占小便宜,否则就没有朋友,我想经商的道理也该是这样。”

2.激流勇退,善于转变

激流勇退善于转变的实例很多。比如香港“假发之父”刘文汉知道美国盛行“假发热”,断定香港必定步其后尘,所以抢先在香港成立假发制造公司,大大赚了一笔。刘文汉料定假发的生命力不会久长,于是,在市场攀到高峰时,及时隐退,移居澳大利亚。日本商战圣手松下幸之助说过:“高明的枪手,他的收枪动作往往比出枪还快。”

“善于转变”,从而打开新局面是李嘉城经商的又一法宝。

塑胶花使李嘉诚成为“塑胶花大王”,并让他赚得盘满钵满。

然而,有高潮就有衰退。早在李嘉诚开发塑胶花之前,他就预见到塑胶花迎合社会发展的快节奏,只能风行一段时间。人类崇尚自然,而塑胶花无论如何不能取代有生命的植物花。

作为全港塑胶业领头羊的李嘉诚,常会思考这样的问题:塑胶花的大好年景还会持续多久?长江公司拥有稳固的大客户,作为塑胶业的“老大”,自然还不愁市场问题。但是整个行业走下坡路,最后走向萎竭,已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大趋势。这样,竞争势必日益残酷。

此外,越来越多的因素让李嘉诚警醒起来。

据港府劳工处注册登记的数据,塑胶及玩具业厂家,1960年为557家,1968年增加到1900家,1972年则猛增到3359家,该行业的就业人员,由1960年占全港制造业劳工总数的8.4%,增加到1972年的13.2%。据估计,该行业的厂家,有半数以上是塑胶花专业厂和兼容塑胶花的。

李嘉诚从海外杂志上了解到,有的家庭已把塑胶花扫地出门;种植真花。国际塑胶花市场,渐渐向南美等中等发达国家转移,而这些国家,也在利用当地的廉价劳力生产塑胶花。香港的劳务工资与年递增,劳务密集型产业,非长远之计。香港已出现过几次塑胶花积压,原因一是生产过滥,二是欧美市场萎缩。虽未造成大灾难,更未直接影响长江,却引起李嘉诚高度重视。

对此,李嘉诚早有心理准备,因此,他见微知着,未雨绸缪。

他的应对策略,不是不断投资,强化塑胶业的竞争能力,而是顺其自然,采取一种无为而治的态度,让其自兴自衰。除了那次石油危机,出面解救塑胶原料暴涨危机外,李嘉诚已基本不插手塑胶花事务。

李嘉诚的主要精力,放在缔造以地产为龙头的商业帝国,这是他蕴藏于心多年的抱负。与塑胶花相比,后者显得更重要,他实现了他的抱负,舆论给他戴上“超人”的桂冠。

识时务者为俊杰——李嘉诚正是这样一位精明善变的商界俊杰。

所以,我们对自己所从事的行业的前景必须有清醒的认识。经营往往受非人力所能为的客观因素的影响,我们应该明察善断,占尽先机。像李嘉诚这样,他最早进入塑胶花领域,赚了一大笔钱后,审时度势,激流勇退,无论是进是退,都占尽先机。

给我们的启示是该投入的时候就果断地投入,该撤出的时候,就毫无留恋地撤出,否则就会被窒息而亡。

要记住,敢于放弃的商人才能前进。

3.因势而变才能规避风险

“因势而变,规避风险”是经商的两种安全之道。李嘉诚在商场中能够因势善变,不逆商场规则,不强买强卖,失败了不气馁,成功了不骄不躁。

1986年12月,在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的撮合下,李氏家族及和黄透过合营公司UnionFaith投资32亿港元,购入加拿大赫斯基石油公司52%股权。时值世界石油价格低潮,石油股票低迷。李嘉诚看好石油工业,做了一笔很划算的交易。这是当时流入加国的最大一笔港资,不但轰动加国,亦引起香港工商界的骚动。其后,李嘉诚不断增购赫斯基石油股权。到1991年,股权增至95%。

香港毕竟是弹丸之地,作为全球华人首富的李嘉诚,只局限于此,舞台未免太小了。跨国投资是李嘉诚的夙愿,80年代中,和黄、港灯相继到手,李嘉诚便开始大规模行动。跨国投资可以迅速扩张自己的经济势力,加入到世界经济的大家庭中来。

舞台大了,机会就会更多。

跨国投资,使自己的企业王国可以遥相呼应,互相支援争取利益。在困难的时候,也可以因着“东方不亮西方亮”的原理规避风险。正如李嘉诚所说:“根据投资的法则,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只篮子里。”

1988年,李嘉诚、李兆基、郑裕彤以及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旗下的太平协和世博发展公司(李嘉诚占该公司10%股权),以32亿港元投得“1986年温哥华世界博览会”会址的一幅204英亩的市区边缘黄金地段地皮,将在上面建筑加国规模最宏伟的商业中心及豪华住宅群,预计10~15年完成。李嘉诚约占50%股权,其余50%为各大股东分有。预计整个建筑费在100亿港元以上。

我们从这里又一次感受到李嘉诚的远大目光。

李嘉诚投资英国,几乎与加国同步进行。1986年,他斥资6亿港元购入英国皮尔逊公司近5%股权。该公司有世界着名的《金融时报》等产业,在伦敦、巴黎、纽约的拉扎德投资银行拥有权益。

该公司股东担心李嘉诚进一步控得皮尔逊,不甘让华人做他们的大班,组织反收购。

李嘉诚随机应变,见好就收。半年后抛出股票,盈利1.2亿港元。

1987年,李嘉诚与马世民协商后,以闪电般的速度投资3.72亿美元,买进英国电报无线电公司5%股权。李嘉诚成为这间公众公司的大股东,但却进不了董事局。

原因是掌握大权的管理层,提防这位在香港打败英国巨富世家凯瑟克家族的华人大亨。

李嘉诚因此于1990年趁高抛股,净赚近1亿美元。

1989年,李嘉诚、马世民成功收购了英国Quadrant集团的蜂窝式流动电话业务,使其成为和黄通讯拓展欧美市场的据点。

李嘉诚投资英国的几次大行动,充分显示他灵活机动、随机应变、不拘一格的经商作风。收购成功,则可控得其公司。收购难度太大,则见好就收,以盈利为目的。

赚一笔就走,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换一个地方继续赚。世界之大,企业之多,实在没有必要在一棵树上吊死。

1986年,和黄行政总裁马世民提出立足香港、跨国投资的策略,得到李嘉诚的支持。

于是,就有了和黄、长实及李嘉诚私人大笔投资海外的惊人之举,引起世界经济界的瞩目。

谁知,种子撒出去,却不见摘回丰硕的果实——投资回报不理想。

《杀戮香江·富豪沉浮录》一书提道:

“去年(1992)8月,和黄公布1992年上半年业绩,李嘉诚毅然宣布为加拿大赫斯基石油的巨额投资做出14.2亿元撇账,令和黄盈利倒退。

“李嘉诚认为这项投资亏损,是马世民管理出了乱子。

“他曾说,如果和黄没让合作伙伴左右决策,收购另一间石油公司,和黄收购赫斯基,绝不会有所亏损。

“他怪罪马世民,是因为马世民策划的海外投资项目,接连失利。1989年马氏再买下生产天然气为主的Canterra,却没有取得这公司的话事(主事、决策)权,由人家管理,没有当上这间公司的主席。

“痛定思痛,李嘉诚决定不听马世民的解释,将赫斯基石油14.2亿的账撇得干干净净。”李嘉诚对失败事业的态度是当断则断。生意多得是,他情愿去开拓新的领域,开始一单新的生意,而没有耐心去挽救一个亏损的事业。李嘉诚认为,亏损的事业在竞争一开始就处于劣势,因此,能断就断,能卖就卖。

善“变”的李嘉诚想与其花费大精力去扭亏,不如选取一项前景看好的事业重新开始。

4.有谋有变,成事在人

只会变不会谋,那是乱变,是假变,真变是懂得运用谋略的力量,在变中求稳,在变中求通,在变中求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