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大学生必读的100本书
220800000051

第51章 哲学史上 “哥白尼式”的革命

第五十章哲学史上“哥白尼式”的革命:《纯粹理性批判》

《纯粹理性批判》是康德所著三大批判之一,是其最重要的著作。《纯粹理性批判》

的目标

在于把握理性的特质。全书着重考察和研究了人类理性的本质和能力,对理性能力的全部领

域和范围作出了详细的规定。同时,康德严格区分了理性和知性能力,明确了哲学与自然科

学、数学的各自独特的范畴和研究对象,指出了哲学存在和发展的前途和新的方向。著名的

两个“二律背反”命题就是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提出的。

理性批判至高无上

康德(1724~1804),生于德国,德古典唯心论的创始人,一生从事教育事业长达49年,

是一个典型的德国式学者。康德开创了一个哲学的批判时代,他把理性提高到至高无上的地

位,一切事物都必须受到批判,即使是神圣的宗教、尊严的法律,也只有经过理性的判定,

才能得到真正的新生。他最重要的哲学著作,就是著名的“三大批判”——系统阐述了哲学

基本观点,尤其是认识论的《纯粹理性批判》,阐述伦理学的《实践理性批判》,以及阐述

目的论和美学的《判断力批判》。

《纯粹理性批判》初版于1781年,据康德自己说,这部著作是他用了差不多12年悠久岁月沉

思的产物。他自称写作此书的目的在于分析知识(数学的、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的)的可能

性问题。

阐述先验论轰动一时书

《纯粹理性批判》一书的主要内容是对先验原理论和先验方法论的讲述,分为两大部分,这

部分分别从正反两方面论述同一个问题,即说明人的认识本质、能力和范围,阐述人的认识

能力只能适用于现象世界,本体只有依靠信仰才能把握,从而表明人的知识无法把握宇宙整

体,不足以建立新形而上学。

《纯粹理性批判》的导言主要阐述了科学知识是一种“先天综合判断”的理论,也即关于科

学知识的含义及其构成问题,其目的在于回答如何建立“科学的形而上学”。

第一,科学知识的构成及其先决条件。康德指出,科学知识是由经验材料和先天形式相结合

所构成的。前者是后天的,后者是先天的。他指出,我们的一切知识都从经验开始,因为只

有对象刺激了我们的感觉,才会产生感性经验,才能有知识的内容和认识的对象。但是,康

德又指出,知识开始于经验并不等于它源于经验。因为来源是知识构成的先决条件问题。经

验材料还不是知识,要构成知识必须有知识的形式。没有先天的形式去改造、整理和综合经

验材料,那么知识是不可能产生的。因此,知识虽开始于经验,但却来源于先天的人的主观

认识能力。

第二,科学知识是一种“先天综合判断”。康德指出,一切科学知识都是以逻辑判断形式出

现的。而一切判断,按照其中主词和宾词的关系,可以区分为“分析判断”和“综合判断

”两种。

康德认为,惟理论和经

验论对上述两种判断各执一端,所以不能说明科学知识的构成问题。为了克服它们的片面性

,康德提出了“先天综合判断”的理论,并确认一切科学知识都是“先天综合判断”。它一

方面是综合的,即通过经验使宾词扩大了主词的内容,提供了新知识;另一方面,这种知识

又具有普遍的必然性。康德认为一切数学知识都是先天综合判断,自然科学知识和“形而上

学”(关于宇宙本体的学说)也是先天综合判断。

“先验感性论”主要阐明纯数学是如何可能的问题,但目的和重点在于说明先天的时间和空

间形式是感性知识成立的前提条件。

其一,感性知识及其构成的先决条件。康德所说的感性也即感性直观形式。感性直观形式

是构成感性知识的先决条件和逻辑前提。康德断定,这种形式就是空间和时

间。其二,关于空间和时间的说明。也即说明空间和时间的性质及其应用。康德认为,从

性质上看,它们是先天的不包含丝毫的经验成分,这就是所谓“形而上学的说明”。从应用

上看,它们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这就是所谓“先验的说明”。

康德的“先验分析论”属于“先验逻辑”,它分为“概念分析论”和“理论分析论”。先验

逻辑同形式逻辑不同,形式逻辑是分析的,它只是先天分析判断,这种判断只要不违反同一

律、矛盾律等规则就可以成立。它只管思维形式,不涉及内容。而他的“先验逻辑”则是综

合的,它是先天综合判断,这种判断要求认识与对象相一致,形式与内容相结合。“先验

逻辑”把知性形式看成是内容和经验对象之所以成立的前提条件,没有形式便没有对象。

概念不应用于认识,判断不应用于概念,不进行综合统一杂乱的经验材料,那么,概念和判

断是没有意义。“先验分析说”的中心虽然讲科学知识是感性与知性、质料与形式相结合的

产物。但是,康德的重点在于说明知识形式是构成科学知识的先决条件。他强调,知识是感

性与知性相结合的产物,是知性形式对感性直观材料进行加工改造、综合统一的产物。

康德的“概念分析论”其中心是阐明知性纯概念的来源,说明经验——知识的可能性。科学

知识既然是感性直观同概念相结合的产物,那么就必须对概念进行分析。概念分析,主要不

是分析概念的内容,而在于分析知性本身的能力。也就是分析知性纯概念的来源、性质、功

能及其使用问题。在康德看来,从形式逻辑的12种判断中,便可演绎出12个范畴。即“一、

量;个体性、多样性、总体性。二、质;实在性、否定性、限制性。三、关系;属有性与实

存性(实体与偶性)、原因性与依存性(原因与结果)、交互性(能动与受动之间的交互作用)。

四、样态、可能性(可能与不可能)存在性(存在与非存性)、必

然性(必然与偶然)。”

康德认为,传统的形式逻辑分类方法是二分法,而先验逻辑则按三分法进行范围分类。二分

法只着重分析,只能产生概念的彼此对立,不能达到对立的统一。先验逻辑的三分法则侧重

综合,从而达到概念的对立的统一。由于知识的材料是杂乱无章的东西,要使它们成为知识

,就必须对它们进行综合。这种综合必须依赖于自我意识来进行。自我意识是杂乱无章的感

性材料得以统一的根源和前提条件。康德把自我意识的综合统一过程称之为知识的三种主观

来源。即:直观中感知的综合、想象力中再生的综合、概念中认知的综合。这实际上就是解

决认识和对象相一致的问题。这种一致是由直接到间接性再到概念统一性的过程,把杂乱材

料通过知觉、想象和概念进行综合,形成为一个统一的对象。

“概念分析论”仅只是说明范畴同直观对象结合的可能性,“原理分析”则进一步说明如何

使这种可能性变成现实性问题。为此,康德提出了“图式”的理论。即实现先验范畴与经验

直观对象相结合的桥梁。康德认为,知性纯概念同经验直观是完全不同质的东西,要使决然

不同的东西结合起来,必须有第三者,它一方面与范畴同质,一方面又与现象无异;一方面

是无经验的内容,同时又必须对一方是智性的,而对另一方则为感性的。这种表象就是先验

图式。

康德的“图式”理论主

要说明知性纯概念同直观对象是怎样结合的问题,从而在先验与经验、抽象与具体、一般与

个别、知性与感性中间架起了连结的桥梁。康德在说明“图式”理论之后,进一步提出了关

于纯概念通过它们的“图式”同直观对象相结合,从而产生纯知性原理的学说。其主要内容

是:直观的公理、知觉的预说、经验的类推和经验思维的准则。到此为止,康德认为他已把

如何认识“现象世界”的理论论述完了,他最后的结论是先天综合判断只同经验有关,只有

经验才能给形式提供内容、对象,而本体世界则无法提供经验对象,所以不能作出任何先天

综合判断。为此康德在“先验分析论”的最后部分论述了本体和现象的区分。康德指出:先

验分析论中,已经说明了知性原理,纯粹是说明现象的规律,知性的本性在于能以各种判断

形式综合、连结直观所提供的材料构成知识。而本体无法提供感性直观材料,因此以知性及

其纯概念不能说明本体,不能作超经验的使用。

“先验辨证论”是“先验逻辑”的第二部分,相当于形式逻辑中的推理。在这一部分,康德

强调这些先天形式和范畴只能应用在“现象”而不能应用在“本体”方面。康德的结论是人

的认识能力是有局限性的,思辨理性低于实践理性。

《纯粹理性批判》出版后,立即引起了轩然大波,热烈的赞同与猛烈的抨击同时涌来。其影

响之大,使得根本看不懂这本哲学著作的小姐们,也都在闺阁绣楼里摆上一本《纯粹理性批

判》,作为时髦的装饰品。海涅称赞《纯粹理性批判》是砍向自然神论头颅的大刀,而当时

的名流门德尔松则贬之为“破坏一切”的异端邪说。还有一些人专门办起了杂志,攻击康德

。同时,由于书中的唯物因素触怒了教会,梵蒂冈僧侣们暴跳如雷,十分恼火,以至于他们

把看门狗取名“康德”,以泄愤懑。

《纯粹理性批判》确实是一本重要的哲学著作。在欧洲哲学史上,这本著作第一次把认识论

本体论相区别,并使它独立出来。康德如此重视理论思维,对以后的黑格尔乃至整个德国民

族都产生深远的影响。书中有关理性与自身的辩证矛盾观点,以及认识论、辩证法和逻辑三

者一致的思想雏形,对德国哲学中辩证法的进一步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黑格尔的客观唯心

主义辩证法思想,正是在批判地继承康德哲学基础上创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