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五节功成身退,总能得到一生的圆满
佛家箴言
不要以富贵贫贱论成败得失,只要能尽心尽力来自利利人。
——圣严法师
智慧解读
圣严法师认为,一个人的人生之所以圆满,不在于一个人自身的富贵、贫贱、成败,而在于他是否有一颗奉献的心,懂得在生活中利己的同时利益他人,让自己活得欢乐的同时也让他人活得欢乐,他一个人的圆满成就了许多人的圆满,这才佛法所说的圆满。
修行法门
佛家时常劝诫人们要持戒,不为自己的欲望所困,在财富、功名的深渊面前要把持住自己,即便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获得了无比的显贵,也应淡然处之。当年佛祖释迦牟尼正是舍弃尊贵的王位,虔心修行,才开创了普度众生的佛教,让自己的人生圆满,更通过宣扬佛法让更多人的人生圆满。
如何获得圆满的人生,道家始祖老子有自己一番独特的见解:“功成身退,天之道也。”他认为功业既成,引身退去,天道使然。花开果生,果结花谢,自然之道。老子对人生的洞察是智者的深邃,一眼便窥透了深层中的人性内核。人莫不爱财慕富、贪恋权势,但凡能够及时抽身引退,方可一生圆满。
“功成身退”并非指一定要隐居山林,归隐田园。 功成身退其实是一种对待功名的态度,即使有了大功劳也不居功自傲。飞扬跋扈为谁雄,只会引来无妄之灾。
数千年来,中国历史一直上演绎着“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悲剧。政治的险恶,入世与出世,成为中国仁人志士艰难的抉择,铿锵刚劲,又痛苦无奈。青史上许多留名之人终其一生都在寻找“功”与“身”的平衡点。“儒”是进取的,是理性的,是社会的,是宗族的,是油然于心的;而“道”呢,则是个人的,是直觉的,是天然的,是无可奈何的。儒和道,看似不相融,其实却息息相通,犹如一面古镜的正反两面。
李斯贵为秦相时,“持而盈”,“揣而锐”,最后却以悲剧告终。临刑之时,李斯对其子说:“吾欲与若复牵黄犬,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他临死才翻然醒悟,渴望重新返璞归真,在平淡生活中找寻幸福,但悔之晚矣。
入世容易,出世难。许多人便是没有“真人”的态度,而陷入富贵名利中,最终落得个“飞鸟尽,良弓藏”的境遇。华丽落幕后,在历史的舞台上全身而退的人中,范蠡算是成功的一个,虽然他的“入世”不一定是心怀天下“不得已而为之”,但“出世”的确是适可而止之后的大智。
范蠡年轻时和宛令文种入越后,深得越王重用,先任大夫后为重要谋臣,文种为相。越王兵败投夷,文种守国,范蠡随勾践入吴为质。二年中,范蠡为勾践备受屈辱,忠心耿耿,出谋划策使勾践化险为夷,获释返回后,与文种同心协力为越国共谋良策,促进越国强盛。范蠡训练兵将,与“卧薪尝胆”的越王经过二十余年的苦心奋斗,把国家建设得强盛起来,灭了吴国,吴王夫差自杀,报了会稽之耻。越国成了中原霸主。封范蠡为上将军。范蠡以为大名之下,难以久居,且勾践为人,只能与共患难,难与同安乐,向越王“辞呈”。勾践不允,范蠡即携带重宝乘舟浮海入齐,一去不返。
进一步,容易;退一步,难。大多数人能成功,却不能全身而退;少数人看透功名实质,重视过程,淡看结果,终能功成身退。
看透功名利禄,看破世间百态,该进则进,当退则退,不要偏执一心,不要被世俗蒙蔽了心境。须知,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这才是佛家所说的真正的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