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处留心皆机遇,要做生活当中的有心人是因为机会往往来得都很突然或者很偶然。因此,只有留心、用心的人才有可能在机会来临的一瞬间捕捉到它。世界上第一个防火警铃就是在实验室的一次实验中偶然发明的。发明者杜妥·波尔索当时正在试验一个控制静电的电子仪器,忽然他发现到他身边的一个技师所抽的香烟把仪器的计量表弄坏了。开始时,杜妥·波尔索的第一反应是非常沮丧,因为计量表坏了必须中止实验,重新再装上一个计量表。但他很快地就想到,计量表对香烟的反应可能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信息。这个只是一瞬间发生的看似很不起眼的偶然事件,就促使杜妥·波尔索发明了第一个防火报警警铃,在防火领域作出了突破性的贡献。
当然,要捕捉到成功的机遇需要一定的知识技能,这是不言而喻的。但纯粹以知识而论,牛顿的物理学知识,袁隆平对水稻的知识也许并不是最全面的、最权威的。相信当时肯定有很多人在知识技能方面超过了他们。那么,他们又如何能获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呢?当然艰苦的奋斗的不可少的。其中重要一点是他们能成功的捕捉到他们身边出现的每一次机会。这当然是因为他们能够处处留心身边的每件小事,通过那双能够发现机会的慧眼,去捕捉可能出现的任何机会。这也是牛顿、袁隆平与一般人的区别之所在。
多观察身边事,人生的机会可能会以多方式降临在我们面前,要抓住它,就得有处处留心身边事的习惯,时时刻刻全身心地准备着去迎接、去拥抱每一次光顾你的幸运之神。
8.见缝插针——成功者所信奉的生意经
“见缝插针”,其实质就是一定要抓住时机,尽量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采取行动,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匡救一篑”的意思是,探求别人之所以功亏一篑的原因,寻求“为山”所需要“一篑”,深入开掘,锲而不舍,进而获得九仞之效。
著名的成功学家拿破仑·希尔指出,机会到处都有,就看你是否抓得住。许多人抱怨没有机会,他们说:我们之所以失败,是因为没有机会。其实,机会无处不在,就看你是否能抓得住。那么,如何抓住机会呢?要抓住机会,就要见缝插针,匡救一篑。
所谓“见缝插针”,其实质就是一定要抓住时机,尽量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采取行动,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我们如果把“缝”看作是一种机遇的话,“见缝”则是要善于发现机遇,捕捉机遇,然后再不失时机地“插针”,充分利用机遇,实施自己的发展计划,最后达到成功。所以,在发展的过程中,“见缝插针”一直是许多精明的成功者所信奉的生意经。
孔子说:“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复一篑,进,吾往也。”“匡救一篑”的意思是,探求别人之所以功亏一篑的原因,寻求“为山”所需要“一篑”,深入开掘,锲而不舍,进而获得九仞之效。“为山九仞,功亏一篑。”九仞高的山,就差那么一筐土却不能完成,不能不令人深感遗憾。
国际著名的饮料品牌“可口可乐”,其发明、宣传和推销等可以说是“见缝插针”,而为了击败竞争对手所散布的种种有关“可口可乐”的谬论,又可以说是“匡就一篑”。
雄霸世界饮料市场百余年之久的“可口可乐”,以其诱人的独特风味,吸引着当今世界1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广大消费者,每天销售量超过三亿瓶,年营业额超过百亿美元,稳坐世界无酒精饮料之王的宝座。
可口可乐的发明者,是美国一家杂货店的老板约翰·彭伯顿。这位老板是位业余药剂师,有点闲工夫总喜欢摆弄实验用的玻璃器皿和五颜六色的各种药水,期望能碰到好运气,发明一点新的药剂。1886年5月,彭伯顿将几种提神、止渴、清心的药剂糖浆混在一起,又加了一点咖啡因、糖和普通汽水,经搅拌后就呈现出清新的浓绿色,且口感很好,回味无穷,最早的“可口可乐”就在这看似无意间的混合中产生了。
仔细研究一下可口可乐长盛不衰的原因,我们会发现,除了以高质量取胜以外,其独特的风味和强势的广告以及巧妙的市场对策,是可口可乐得宣传以风靡全球并经久不衰的主要秘诀。
说到可口可乐的独特风味,还真得从发明者彭佰顿说起,因为是他创造了这种饮料,但由于经营不善,他的工产不到一年便宣告破产,他随后也在郁郁中而亡。
之后药品杂货商阿萨·康德勒以廉价的283美元买下了可口可乐的专利,成为可口可乐的第二个主人。康德勒不仅是个药剂师,而且是个经商有术的生意人。他细心分析了可口可乐销路不佳的原因,经过苦心孤诣的反复尝试,在助手们的努力下作了两方面的改革:一是增加原料,把糖浆溶进液体,改变饮料的味道和颜色;二是改变包装,设计出美观大方的细腰身玻璃瓶。经过这些改革,可口可乐的风味适应了消费者的需要,同时,新设计出的别具一格的瓶子,使人一看就知道是可口可乐,而且拿在手中的手感很舒适,又不易被别人所仿造。
有道是“功夫不负有心人”,亚特兰大市的居民们很快被可口可乐独特的味道所征服,接着整个佐治亚州都很快地盛行起来。到了20世纪初的1902年,可口可乐的销售量骤增为36万加仑,在世界上许多地区成了最畅销的美国货,康德勒也因此迅速地成为了百万富翁。
在可口可乐的发展历史上,起决定性作用的当数伍德鲁福,他也被美国人誉为“可口可乐之父”。伍德鲁福在1921年32岁时,成为可口可乐的第四位主人。正是伍德鲁福经过六十多年的苦心经营,终于使可口可乐夺得“世界无酒精饮料之王”的桂冠。
在这里,我们有必要指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伍德鲁福看准了时机的广告宣传和制定巧妙的市场对策。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可口可乐在法国等欧洲国家的销售量十分有限。二战爆发以后,精明伍德鲁福看准了这个廉价的广告宣传时机,他宣布在全世界任何地方为美国三军人员销售五美分一瓶的可口可乐,这一举措就连当时美国陆军总部也深信可口可乐是提高土兵土气的最佳饮品。美国政府向制造商提出了巨额定货,要求他们以优质高产的服务“支援”反法西斯战争。这使可口可乐达到了世界饮料生产的最高记录。从太平洋东岸到易北河边,美国士兵们沿途一共喝掉了100多亿瓶可口可乐。这样,可口可乐就如蒲公英的种子一样随着美国军队几乎走遍了整个欧洲,有效地起到了广告宣传的作用。果然,没有过多长时间,可口可乐在英、法、瑞土、荷兰、意大利等欧洲国家在市场上迅速畅销。也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可口可乐的年销售量已经增加到50多亿瓶,光是生产可口可乐瓶子的厂家就增加了64家。从此,可口可乐公司一跃而成为国际著名企业。
随着可口可乐在世界饮料市场上的声誉和地位不断提高,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可口可乐最大的竞争对手是1899年新崛起的“百事可乐”。百事可乐饮料公司利用可口可乐配方绝对保密的这一点,在穆斯林国家散布说可口可乐原料中混有猪油;在反对以色列的国家又说,可口可乐公司由犹太人领导;在某些国家还传出了喝了可口可乐暴死,某儿童喝了可口可乐头发变白等谣言。果然,可口可乐的销售量一度下降到历史最低谷,部分阿拉伯国家甚至停止从美国进口可口可乐。面对这些困境,伍德鲁福没有惊慌失措,而是立即组织力量进行反击,并利用上层人士、社会名流喜欢喝可口可乐来现身说法,进行正面的宣传,就连美国前总统卡特都到处说喝可口可乐有益于身体健康。在美国前总统等社会知名人士的支持下,可口可乐重新兴旺了起来。
到了20世纪后期,可口可乐世界市场占有率为22.5%,而百事可乐市场占有率为16.9%,可口可乐市场占有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对此可口可乐公司拿出对策,在美国和加拿大向25万名13至59岁的消费者进行了为期三年的产品跟踪调查,有55%的消费者反映说可口可乐甜味还不够。以此为据,可口可乐董事会决定于1985年4月改变可口可乐配方。不料这一决定遭到了当时许多人的强烈反对,成为当时轰动全球的特大新闻。可口可乐公司每天都要收到无数抗议信件和反对的电话,在美国旧金山还专门成立了一个“全国老可口可乐饮户协会”,并举行了抗议新可口可乐的游行示威。为了争取更多的用户,可口可乐公司决定恢复老配方可口可乐,并将其更名为古典可口可乐,同时决定新配方继续生产。消息传开后,可口可乐公司的股票应声猛涨,·而百事可乐公司的股票却一路下跌。
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的竞争直到今天仍然还没有结束,但从可口可乐饮料的发明以及维护其无酒精饮料的“大哥大”位所采取的措施,很值得希望自己能成功发展的人学习和借鉴。
的确,要发展,要成功,就要“见缝插针”,而“见缝插针”的关键是要有“缝”可“插”,这可插针的“缝”就是我们常说的机遇。机遇不是单纯的幸运,它往往潜藏在平凡的现象背后,被一些表面的现象所掩盖着。所以,对于一般人来说,即使机遇就在你的面前,你也未必能够发现她的存在。只有精明的灵活多变人才能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抓住人们常常忽略的背后机遇,在人们所忽视的“缝”中穿插自如。
对于任何一个来说,在前进过程中自然允许失败。失败为成功之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失败与成功同样的重要,同样有价值;而善于从别人失败的基础上获得成功,更是聪明中的聪明者也。“功亏一篑”的这种现象,往往缘于前进者的毅力不足,意志不坚定或者因外部的环境发生了剧烈的变化,或者缘于心理的承受能力不足,思维的角度有误,等等。作为我们,只要能够准确地把握之所以失败的原因,并且有针对性地施以科学有效的方法即“一篑”,幸运之神就可能站到你的一边。
9.什么时候也不晚
只要你去做了,什么时候也不会晚。
究竟多大的岁数才算是成功的黄金年龄呢?对于这一问题,几乎没有明确统一的答案。十四、五岁是体操运动员的黄金年龄;二十六、七岁是足球运动员的黄金年龄;三、四十岁是作家的黄金年龄;四、五十岁是医生和政治家的黄金年龄;六、七十岁时,托尔斯泰不照样写出了震惊世界文坛的作品。而哈默,开始从自己的养牛业进军石油业、买下了西方石油公司的时候,已经是五十八岁的人了。
当然这些都只是大概,如同世界上没有绝对的事物一样,“黄金年龄”也不是绝对的。对于成功来说,只要你去做了,只要你一直在寻找着成功的机遇,那什么时候也不算晚。
在中国,有一位20世纪60年代的大学毕业生,她学的是经济专业,毕业之后分配到国家政府部门工作,每天上班、下班,喝茶、看报,机械地完成上司交给的任务。工作十多年了,一直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公务员。
学经济的她,有一个业余爱好,文学创作。担心别人知道说她“不务正业”,她晚上就在家里偷偷地写,偷偷地自我欣赏。她觉得自己写得还行,就寄到杂志社。虽然几经坎坷,但她的处女作《从森林里来的孩子》获得了当年的全国短篇小说奖。
处女作发表的这一年,她37岁。
在文学创作领域,她获得了巨大的成功。20世纪80年代,她又以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获得茅盾文学奖。
我们无法了解她在获得成功的时候时心情,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在她开始偷偷地爱好文学,学着写作的时候,她恐怕不会想到在她人到中年、一般人大都放弃许多想法的年龄,才发表她的处女作。
那一瞬间,她一定百感交集。
这位人到中年才发表自己处女作的女作家,就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张洁。
我们生活中的大多数人,一到某个年龄,总是觉得自己“老了,再努力也为时已晚”,于是就以“老了”作为自己不去努力的借口。其实他可能并不像他想象的那么老。所以,我们在生活中,经常能见到二十多岁就认为自己老了,不能再进大学而开始放弃学习文化知识的人,能见到三十多岁就什么也不学的不思进取的人,能见到四十多岁就安于现状不想再挪窝的人,能见到五十多岁就放弃人生所有追求只图享受的人,更能见到六十多岁一门心思为自己准备“后事”的人,而一到七十岁,就觉得万事该“休”了。
一个人的生理年龄,属于自然规律,我们不能违抗。但是,生理年龄毕竟不是起决定作用的;起决定作用是你的心理年龄况且,即使年龄大了,还有很多可以值得去做的事情。
对于人生来说,每天都充满着机遇,然而你面对机遇,要去抓住,如果你表现麻木对机遇视而不见,你与成功发展也就这样遗憾地擦肩而过。
在生活中去观察观察那些成功的人士,用他们的年龄减去自己的年龄,算一算差是多少,然后再掂量一下,看你现在还晚不晚;把成功的人士当作你的榜样;只要你不理会“年龄的限制”,永远也不会晚。
不要应付自己的生命,不要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要下定决心,不断地勇敢奋斗下去,直到终点,正所谓“春蚕到死丝方尽”。
不思进取的人,只是夸大年龄的限制,如果把你的生理年龄在心里减去二十岁,掰着指头算一算,其实你还年轻前面还有好多事情等着要去完成。
你“只要努力什么时候都不晚”。记住,只要你抓住机遇,你就随时可能成功,什么时候都不会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