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求变就是求赢
2211400000027

第27章 有思路才会有出路——转变思维,出奇制胜(3)

1985年夏天,某市发生了一起印好的35000元钞票被盗的案件。这是一起重大案件,引起了市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厂里保卫部门和市里派来的公安人员一起勘查现场,分析案情,后来断定案犯是该厂的职工。可是尽管反复地逐一排查,摸底,内查外调,查了两年也没查出个结果。

为什么如此引起高度重视的大案,经过那么多人、长时间、认真细致地对厂里的职工进行逐个审查,竟然还是把案犯给漏掉了呢?这主要是因为,办案人员根据自己长期以来查这一类案件的实践经验,他们着重注意的是:一段时间以来,哪些人在经济上有支出与收入的反常表现;哪些人有过“前科”;哪些人最近有异常行为……当时这个厂里有个年轻工人,工资较低,平时在工作上有些吊儿郎当,这时他又恰好买了一辆新摩托车,于是他便成了重点怀疑对像,被审查了好几个月。而实际上的作案人是本厂职工王某。此人外表显得老实,做事循规蹈矩,工作上一贯认真负责、积极肯干,是厂里的骨干。一直到这一盗窃案发生之后,他还被厂里保卫部门派去地区治安联防值班。最后还是王某因去银行存款,被机警的出纳员看出破绽才破了案。

在这个侦查案例中,罪犯王某由于没有以上种种“表现”,竟得以消遥法外达两年之久。这显然与办案人员过分相信和依赖自己的经验分不开。如果他们一开始就能警觉地鉴别一下:自己这方面的经验,在这个案件中究竟有多大参考、借鉴的价值?是否会对案件的侦破起一种妨碍、束缚的作用?那么,案犯王某怕早就被“揪”出来了。

从以上的事例可以看出,经验有时是会妨碍新的思维。虽然总的来说,通过实践活动,特别是通过长时间的实践活动所取得和积累的经验,是有一定启发指导意义的,是值得重视和借鉴的,它有助于人们在后来的实践活动中更好地认识事物、处理问题。但也不能不注意和认识到,经验只是人在实践活动中取得的感性认识的初步概括和总结,并未充分反映出事物发展的本质和规律。不少经验只是某些表面现象的初步归纳,具有较大的偶然性。有的貌似根据和理由充分,实际上却片面、偏颇;有的只是适用于某一范围、某一时期。在另一范围、另一时期则并不适宜。由于受着许多条件的限制,无论是个人的经验,还是集体的经验,一般都不可避免地具有只适合于某些场合和时间的局限性。不可让过去的经验成为我们创新思考的障碍物和绊脚石。

10.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求变是为了解决各种难题,不妨学学“拿来主义”,“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众人为师,集他人智慧为己用,你的方法会越来越多。

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某研究所需要弄清一台进口机器的内部结构,尤其是这台机器里由100多根弯管错综复杂组成的密封部分。但在当时的情况下,一没图纸,二没其他资料可供查阅研究,要弄清其中每根弯管的入口与出口,是件相当困难和麻烦的事。

研究所的负责人找来了有关科技攻关人员。他强调,这项重要的任务不但要完成,而且时间不能拖得太长,花钱又不能太多,希望大家广开思路,从多方面去想,不管是洋措施还是土办法,一定要找出一个确实可行的方案来。

研究者们纷纷开动脑筋,利用自己所学所知,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意见。如分别往弯管里灌水,用光线照射,还有的人甚至联想起唐太宗李世民出题考藏王松赞干布的特使禄东赞的故事,提出让小昆虫去钻每根弯管。

虽然大家提出的办法都是可行的,但都是很麻烦的。要么占用时间过长,要么费去很多财力和精力,这些办法都被一一否定了。

这件事被研究所的一名老花匠知道了,他对所里的人说:

“这个太容易了,用我手里的烟袋和两支粉笔就行了。”

他的做法是:把烟点着,深吸一大口,然后对着一根管子口往里吹,并在这根管子上注明“1”,让另一个人站在管子的那一头,见烟儿从哪根管子口冒出来,便立刻写上“1”,其他管子依次类推,很快,100多根管的来龙去脉都搞清楚了。

有时,我们也应承认,每个人的智慧毕竟有限,处理一些比较难的问题常感到有些吃力,虚心地向他人请教,以他人为师,并将他人的主意“拿来”,对问题的顺利解决和丰富我们的思维方法,都非常有益。

求变是为了解决各种难题,不妨好好学学“拿来主义,“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众人为师,集众人的智慧为己用,那么,你的变化的方法将会越来越多,人也会变得更加聪明了。

11.从习惯的枷锁中跳出来

在工作和生活中,只要善于打破习惯思维的枷锁,扩展思维的视角,就会在处理问题时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棋坛高手升田幸三曾写过下面一段发人深思的话:

我父亲是个很有力气的人,一百多公斤的石块他能一下子就举起来。由于他那么有力气,所以一直靠砍柴赚钱过活。

我还是小孩子时,经常大清早天还未亮就跟随父亲到山上砍柴。

有一位看起来大约有60岁左右的老伯伯也到山里砍柴。

可是他总在日上三竿后才姗姗而来,回去时间又比我们早,有时还半途停下来抽个烟,整理一下斧头,可是他每次砍柴的数量总是比父亲要多得多。

他不如父亲有力气而且也没有什么更犀利的工具,但是父亲的砍法是朝一处用力砍,而老伯伯则是绕着砍。

那时我就想,一定是父亲所砍的都是些木质比较硬的地方,所以比较费事,其实正好相反。

有一次,我仔细看父亲砍一颗有节的树,我注意到他总是避开有节的地方砍,老伯伯都是从有节的部位开始下手,而父亲在躲避有节的地方时,斧头老被卡住。

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没有节的树干比较容易砍断,而有节的地方则不容易砍断。只有当你跳出习惯的框框后,才发现有节的地方虽然意味着硬,但越硬的地方却是越容易折断的地方。

日本有个“东洋人造丝公司”,他们在生产中遇到一个难题,即合成每根纱的5根线粗细总是纺不均匀,技术人员想尽办法也解决不了这个难题,大量次品直接影响了公司的效益。这时有个生产班长建议,既然5根线纺不均匀,何不索性生产一种表面粗糙的面料,给一贯追求光滑闪亮衣服的顾客来个惊奇呢?公司采纳了他的建议,结果这种表面粗糙但质地柔软的新型面料投放市场后,很受顾客欢迎。次品的处理办法通常是降价销售,而日本那家公司转换思路,使次品摇身一变为畅销品,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12.逆向思维,出奇制胜

对于问题的思考,人们或者按常情、常理、常规去想;或者按事,物发生发展的客观顺序去想,比如从前到后,从上到下,从近及远等等。

这样想问题容易找准切入点,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效率也会比较高,人与人之间的思想交流也较容易理解和沟通,便于产生共鸣。

但万事有利便有弊,顺着想固然有众多的好处,但我们过分地沉迷于此,必然会只注意此端,而忽略彼端,造成顾此失彼、以偏概全的错误。长此下去,势必会影响我们在工作和学习中求变思维的发挥。

我国古代著名文学家司马光不仅在文学上有令人叹为观止的成就,而且他在童年时代的机智果敢也给后人留下了千古佳话。

孩童时的司马光,和许多孩子一样,十分活泼,经常和小伙伴一起游戏玩耍。

一天,他们玩起了捉迷藏。你追我赶,东躲西藏的小伙伴像撒了欢儿的兔子,有些得意忘形了。一个平时就非常调皮的小孩为了躲避别人的追赶,慌手忙脚地爬到一口盛满水的缸上,一不留神,“扑通”一声,掉进缸里。

因为水缸很大,掉进缸里的小孩怎么“扑腾”也“扑腾”不出来。

水缸外面的孩子们不但力气小,而且个头也矮,踮着脚举着手也够不着缸沿儿。有的脑门上急出了冷汗,有的吓得像小老鼠溜之大吉。

此时,不管大家怎么喊也没一个大人的身影出现。情况已万分危急,人命关天,怎么办?

正在大伙束手无策、心急如焚的时候,只见幼小的司马光抄起一块砖头,猛得朝水缸砸去。

水缸被砸破了,“哗啦”一声,缸里的水立刻流出来,顷刻间流了满地。

多少年来,人们一直对司马光砸缸智救同伴的故事津津乐道,无不叹服他小小年纪的非凡智慧。但对于司马光为什么砸缸的心理并没有深入分析。

如果按着常理应该的顺序,一个小孩掉进水里,首先想到的应该是设法将他捞出来,也只有使人离开水,小孩才能脱险。这无疑是对的。但是,因为水缸很高大,实施营救的人员又都是够不着缸沿儿的孩子,旁边又没有一个大人。如果还沿用原先的老办法来对付这突然出现的新问题显然是不行的,反而会酿成大祸。

此时司马光情急生智,瞬间掉转了思考方向,即然“人离开水”能得救,为什么就不能“水离开人”呢,它不也能救人吗?于是,在千钧一发的危急关头,司马光采取砸缸放水这一“杀手锏”,使同伴获救。

这就是逆向思维。

对于比较复杂的创新问题,如果顺着想使我们陷入困境,那么我们不妨试着像司马光一样倒过来想,它可能会使你茅塞顿开,豁然开朗,直至出奇制胜呢。

13.将不利变为有利

事物的普遍存在,并不是孤立的。事物间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作用。既可以起正方面作用,也可以起反方面作用。事物和人的关系也是如此,此时是有利作用,彼时可能就是不利作用。

人们通过采取一定的措施,往往能使事物的性质、特点发生改变,从而起到同原有作用正好相反的作用,比如把对人不利的作用转变为对人有利的作用,也就是人们通常说的避害趋利。

格德约是加拿大一家公司的普通职员。一天,他不小心碰翻了一个瓶子,瓶子里装的液体淹湿了桌上一份正待复印的文件。文件非常重要。

格德约心想这下可闯祸了,文件上的文字可能看不清了。

他赶紧抓起文件仔细察看,结果让他暗自庆幸,文件上被液体浸染的部分,其字迹依然清晰可见。太出人意料了。

当他拿去复印时,又一个意外情况出现了,复印出来的文件,被液体污染本来清晰的那部分,竟变成了一片黑斑。不由得他转喜为忧。

为了消除文件上的黑斑,他绞尽脑汁也一筹莫展。

突然,头脑中冒出一个针对“液体”与“黑斑”倒过来想的念头。自从复印机被发明以来,人们不常为文件被盗印而大伤脑筋吗?为什么不以这种“液体”为基础,化其不利为有利,而研制——种能防止盗印的特殊液体呢?

格德约利用这种逆向思维,经过一段艰苦努力,最终把这种产品研制成功,但他最后推向市场的不是液体,而是一种深红色的影印纸,并且销路很好。

在过去,中国的公安局也好,外国的警察局也罢,抓到了盗窃汽车的惯偷后,一般都是采用监禁的办法,不让他们的偷车技术再发挥作用。

国外某地的一个警察局,有一次抓到了一个专门偷汽车的大盗。据说此人18岁开始偷汽车,一般的高级汽车到了他的手中,最多1分钟就能偷走。他偷过的汽车总价值已达5亿元以上,也因此成了警察局的常客,11次“进宫”。

对于这样一个惯盗,警察局长认为,让他这么“高超”、“精湛”的技术闲置不用或永远消失,未免“可惜”,经过一番慎重考虑,这位局长动了恻隐之心,想出了一个发挥他偷车特长的办法:聘请他担任该局的“汽车防盗技术指导”,并成立一个技术小组,专门扬长避短研制汽车防盗设备。

果然,经过他的指导而研制出的汽车防盗设备,质量非常过关,效益也相当可观。

当然,这个惯盗也终于改造成了一个能将其“特长”服务于社会的守法公民。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不用我解释,大家也知道它的含义。同样,从文件上出现“黑斑”这件“闯祸”的事上,格德约并没有垂头丧气,而是马上转变思维,变不利为有利,开始着手发明防止盗印的影印纸;警察局长“动恻隐之心”,利用小偷惯盗的“特长”,使其成为“守法公民”,都是通过采取——定的措施,使作用于事物的动力发生方向改变,从而带动事物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因此,通过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使矛盾的性质、特点发生改变,从而起到同原作用相反的作用,或使它对人们的不利作用变为有利作用,这其中的差距用天壤之别来形容,当不为过吧。

14.创新求变不要忽视细节

所谓的“小事情”,因其小往往被人们忽略了;然而它却造成了大难题,常常会给人们带来大麻烦。一些求变的善于从“小事情”做起,从而使整体得到很大的,有时是彻底的改观。

日本东芝电器公司1952年前后曾一度积压了大量的电扇卖不出去。7万多名职工为了打开销路,费尽心机地想了不少办法,依然进展不大。

有一天,一个小职员向公司提出了改变电扇颜色的建议。当时全世界的电扇都是统一的黑色,东芝公司生产的电扇也不例外。这个小职员建议把黑色改为浅颜色。这一建议引起了公司领导人的重视。经过研究,公司采纳了这个建议。第二年夏天,东芝公司推出了一批浅蓝色电扇,大受顾客欢迎,市场上还掀起了一阵抢购热潮,几个月之内就卖出了几十万台,从此以后,在日本,欧洲以及在全世界,电扇就不再统一的“包公脸儿”了。

这一事例具有很强的启发意义,只是改变了一下颜色。这种小事情,就开发出了一种面貌一新、大大畅销、竟使整个公司因此而度过了难关的新产品。这一改变颜色的设想,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何等巨大!而提出这一设想,既不需要渊博的专业知识,也不需要有丰富的商业头脑,为什么东芝公司其他的几万名职工就没人提出来呢?为什么日本以及其他国家的成千上万的电器公司,在以往长达几十年的时间里,竟都没人提出来呢?看来,这主要是因为,自有电扇以来,它的颜色就是黑色的。虽然谁也没有作过这样的明文规定,而它在漫长的时间里已逐渐形成为一种惯例、一种传统,似乎电扇就只能是黑色的,不是黑色的就不称为电扇。这样的惯例,这样的传统反映在人们的头脑中,便成为一种根深蒂固的思维定势,严重地阻碍和束缚了人们在电扇设计和制造上的创新思考。很多传统观念和做法,不仅它们的产生有客观基础,它们得以长期存在和广泛流传,也往往有其自身的根据和理由。一般来说,它们是前人的经验总结和智慧积累,值得后人继承、珍视和借鉴。但随着时代的改变和时间的推移,有些东西可能已经不适合现实的需求。所以不能让它们妨碍和束缚我们积极求变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