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军事战争未解之谜
2215100000007

第7章 近代战争之谜(1)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至二十世纪初年,是世界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转化的过渡时期。在这期间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性加强,资本主义各国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重急剧变化,美、德、日等后起的资本主义强国为了取得与其经济威力相适应的殖民地,不断向占有较多殖民地的英、法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挑战,要求重新分割世界。有一点是不争的事实,即战争的西方模式主导了近代以来的整个世界。

波希米亚战争之谜

16世纪后期和17世纪初,欧洲社会资产阶级势力抬头,资产阶级新贵族和封建专制相对立,各国之间政治经济矛盾发生冲突,封建王朝及诸侯的领土之争以及宗教派别的矛盾也日益尖锐。而此时的德意志仍处于诸侯割据状态。各邦诸侯因信仰不同和教产矛盾林立纷争不断,宗教改革运动之后分别组成新教联盟和天主教联盟。为了与对方抗衡,双方均寻求外国势力支持。而已形成统一集权国家的英、法、西班牙等欧洲大国正在谋求对外扩张,遂把地处欧洲中心、具有重要战略位置但又四分五裂、日趋衰落的德意志作为角逐目标。

1618-1648年,欧洲两大强国集团--哈布斯堡王朝集团与反哈布斯堡王朝集团为争夺霸权的全欧国际性战争,以德意志为主要战场。17世纪初期,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是欧洲封建制度的主要维护者,它竭力加强在其统治下的“神圣罗马帝国”,谋求欧洲霸权,但遭到新教诸侯的反抗。德意志国内矛盾给欧洲列强以可乘之机,法国、丹麦、入,逐步形成两大集团:由奥地利、堡集团,得到罗马教皇和波兰支持;

瑞典、英国和俄国怀着不同的目的先后介西班牙、德意志天主教联盟组成的哈布斯由法国、丹麦、瑞典、荷兰、德意志新教联盟组成的反哈布斯堡联盟,得到英国和俄国支持。

战争从1618年波希米亚(今捷克)爆发民族起义,反对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任命天主教徒斐迪南为捷克国王开始,到哈布斯堡王朝集团失败,于1648年双方签订《盛斯特伐利亚合约》为止,持续达30年之久,故吏称“三十年战争”。

1618年5月23日,在布拉格召开的波希米亚等级会议上,新教贵族代表们抗议宗教迫害,将几个皇家官吏掷出窗口,是为“布拉格窗口事件”,同时成立由30人组成的临时政府,宣布捷克独立。次年6月,起义军包围维也纳,但在神圣罗马帝国和西班牙军队侵人捷克后撤退。8月,捷克议会选举新教联盟首领、普法尔茨选侯弗里德里希为捷王。1620年9月,天主教联盟军2.4万人在J.T.蒂利伯爵率领下侵入捷克,于11月8日在布拉格附近的白山击败新教联盟军和捷克起义军(约两万人),布拉格陷落。捷克再度沦为哈布斯堡王朝领地,起义惨遭镇压。年底,西班牙出兵普法尔茨。1621-1623年,蒂利回师击败普法尔茨新教诸侯军队。

1625年2月,丹麦在英、荷、法支持下,以援助德意志新教联盟为名出兵德意志,占领卢特城。与此同时,曼斯1菲尔德率英军进占捷克西部。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起用瓦伦斯坦为武装部队总司令。1626年4月,瓦伦斯坦在德绍击败英军。8月,蒂利军收复卢特城。随后,两军协同直捣日德兰半岛(1627),进而攻占梅克伦堡、波美拉尼亚(1628),迫使丹麦签订《吕贝克合约》(1629),保证不再干涉德意志事务。

1630年,瑞典以反对敕令为名,发动瑞典战争。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和天主教联盟势力向波罗的海发展,引起瑞典不满。在法国支持下,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于1630年7月率兵在奥得河口登陆。此时,天主教阵营发生内部矛盾,瓦伦斯坦被免职,瑞军迅速侵人德意志中部,1631年9月17日,瑞典一萨克森联军在布赖滕费尔德之战中重创蒂利军。瑞典军向西推进到莱茵河畔,萨克森军攻陷布拉格。1632年春,瑞典军回师巴伐利亚,在莱希河之战中击毙蒂利。4月,皇帝再次起用瓦伦斯坦。瓦伦斯坦重组军队收复布拉格(5月),出师巴伐利亚(9月),迫使瑞典军撤向萨克森。11月16日在吕岑之战中,瓦伦斯坦战败,损失惨重,古斯塔夫二世战死。1634年,皇帝在西班牙军队支持下,在讷德林根大败瑞典军。瑞典军被迫北撤。1635年5月,同瑞典结盟的萨克森和勃兰登堡与皇帝缔结《布拉格合约》。

瑞典军战败,促使法国直接出兵。法军在德意志、尼德兰和意大利同时采取行动,留在德意志北部的瑞典军队乘机再次侵入德意志中部和南部。法军在意大利重创西班牙军队,切断西班牙与尼德兰的陆上联系,在尼德兰与荷军协同作战,夺取阿图瓦等地。在德意志,法瑞联军占领阿尔萨斯等地,瑞军重新控制梅克伦堡。1643年5月19日,孔代亲王率领法军2.3万人,在法国北部边境的罗克鲁瓦同梅洛将军指挥的西班牙军2.7万人遭遇。法军迂回敌后,攻击对方骑兵并以炮火轰击敌步兵,歼敌1.5万余人。1645年3月,瑞军在捷克南部的扬科夫重创神圣罗马帝国军队。8月,法军在讷德林根打败神圣罗马帝国军队。1648年5月,法瑞联军在楚斯马斯豪森交战中获得巨大胜利。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无力再战,被迫求和。直到1648年10月24日,才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根据条约,法国获得阿尔萨斯地区、麦茨、土尔、凡尔登等;瑞典获得西波美拉尼亚,并控制了德意志北端的波罗的海沿岸地区;德皇盟国西班牙衰弱,葡萄牙脱离西班牙独立;荷兰和瑞士的独立被确认。战争使德意志的经济遭到很大破坏,其内部的分裂局面更为严重。威斯特伐利亚和会和和约创立了以国际会议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并在实践上肯定了民族国家主权至上的原则。

三十年战争是第一次对立集团间爆发的欧洲大战,战争以反哈布斯堡集团的胜利结束,欧洲霸权转入法国之手。此次战争在军事学术上有许多发展:战争初期,欧洲一些国家常备雇佣军兵员的补充开始由招募制向征兵制过渡,战争中盲目扩军财力无法负担导致了大规模抢劫和巨大的破坏,战争中一些新兴国家逐渐实行征兵制,建立了有后勤体系的常备军,提高了军队持续作战的能力,各国后来都相继颁布了不得侵犯个人财产的条令。军队编制逐渐精干和武器的发展也逐渐轻型化,适应了机动作战的要求;炮兵成为独立兵种并广泛用于野战。实施战区机动进行决定性交战成为主要作战形式;切断对方供应成为战略行动的重要手段;会战中集中兵力实施一翼突击战术发挥了威力。军队供应体制开始由征收军税制向建立统一供应基地发展。古斯塔夫对军队和战术进行了改革,火枪手的数量首次超过了长矛兵,采用了集中使用炮兵进行火力准备,继而用骑兵突击,最后由步兵扩大战果击败敌军的三段式战法,成为滑膛枪时代的标准战法。

战争中涌现出一批有才干的军事将领,他们的军事理论和实践对后来欧洲军事学术及军队建设的发展有重大影响。

三十年战争对近代欧洲国际社会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重要表现在它彻底削弱了神圣罗马帝国,确认了欧洲主权国家体系的存在,同时还有力的促成了近代国际法体系的诞生。

所以有人说,“三十年战争”其实并非一场战争,而是由多个国家、多种原因及无数场战争组成的一连串战争的统称。就战争性质而言,它是一个世纪间不断积累的宗教论争和长期世俗利益冲突的必然结果。

普加乔夫起义之谜

普加乔夫起义发生于1773-1775年。领袖普加乔夫(1740-1775年),顿河哥萨克人。参加过七年战争和1768-1770年的俄土战争,曾任少尉。

8世纪下半叶,俄国农奴制发展到顶峰,封建压迫和剥削更加残酷,1768年开始的俄土战争加重了人民的负担。1773年9月,普加乔夫集结了80名哥萨克在乌拉尔河西岸的托尔卡乔夫田庄起义。他利用群众中存在的怀念“善良沙皇”的心理,僭称彼得三世,宣布废除农奴制度,取消人丁税,将土地、牧场、池塘和森林赐给贫苦农民,因而受到人民群众拥护。10月15日,起义军到达奥伦堡城下,开始了长达170天的围困战。1774年初,起义军已达5万余众,农民战争波及乌拉尔大部地区。1774年1月,叶卡捷琳娜二世派大批正规军镇压起义军。3月,在塔季谢沃战役中普加乔夫打退沙皇军队,起义军也损失过半。4月初,起义军在萨克马尔斯克镇附近战败。普加乔夫带领几百人转移到乌拉尔南部和巴什基尔矿区,在同增援的雅伊克镇哥萨克会合后,起义军又向卡马河和伏尔加河一带转移,7月23日占领喀山城。几天后,遭到沙皇军队的围攻,被迫转移到伏尔加河西岸地区,

重新发动和组织农民。1774年8月,起义军攻下萨拉托夫,围困察里津。9月3日在察里津附近为苏沃洛夫所败。普加乔夫带领200多人东渡伏尔加河,撤向南方草原地带。9月25日,普加乔夫被叛徒出卖,1775年1月21日在莫斯科沼泽广场被杀。

普加乔夫起义是俄国历史上最后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在此之前,俄国还先后爆发过三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波洛特尼科夫起义(1606-1607年)、拉辛起义(1667-1671年)和布拉义(1707-1709年)。在这四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中,究竟哪一次农民起义是俄国历史上最大的农民起义呢?学术界在这个问题上迄今尚无定论。

一种观点认为,普加乔夫起义是“俄国最大的农民起义”,或“俄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战争”。例如,早在1935年译成中文出版的迈斯基的《俄国史》一书中认为,普加乔夫起义是1905年以前俄国平民阶级的最大社会风潮。1956年出版的《苏联史纲》中说,按照所囊括的地域的面积,所吸引的人民群众的数量,猛烈攻击的威力和神速,普加乔夫领导的农民战争不仅是俄国,而且是全欧洲历史上农奴制农民最大的一次运动。20世纪50年代初、中期出版的《苏联大百科全书》(第2版)和《苏联百科词典》(第1版)的有关条目也认为普加乔夫起义是俄国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1956年出版的捏奇金娜等人主编的《苏联通史》甚至认为普加乔夫领导的农民战争是欧洲历史上人民群众最大的反封建运动之一。近年来,在我国出版的一些词典、手册、小册子、专著、论文甚至儿童读物中,关于普加乔夫领导的农民起义是“俄国最大的农民起义”或“俄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战争”之类的提法已被普遍采用。

另一种观点认为,普加乔夫起义不是俄国历史上最大的农民起义。在前苏联科学出版社1966年出版的《十七至十八世纪俄国农民战争》一书中,苏联史学者伊。伊·斯米尔诺夫著文认为,波洛特尼科夫起义无论在规模上还是意义上,都是俄国最大的农民战争。拉辛起义也好,普加乔夫起义也好,不论就其卷入起义的地区范围来说,还是就其参加起义的人数或者每次运动对封建农奴制俄国的社会和政治制度的基础给予打击的力量来说,都不能与波洛特尼科夫起义相比拟。

此外,在一些著作中,我们找不到关于普加乔夫起义是“俄国最大的农民起义”之类的提法。在20世纪20年代-30年代多次再版的苏联著名史学家波克罗夫斯基的名著《俄国历史概要》中,在40年代-50年代多次再版的潘克拉托娃等人主编的《苏联通史》中,在60年代-70年代出版的重要的苏联史著作,如诺索夫主编的《苏联简史》第1卷(上册)和波诺马廖夫主编的《苏联通史》第3卷中,都找不到关于普加乔夫起义是“俄国最大的农民起义”之类的说法。值得注意的是,《苏联大百科全书》(第3版)和《苏联百科词典》(第3版)有关条目中已不再出现关于普加乔夫起义是“俄国最大的农民起义”的提法。在1976年开始出版的《苏联军事百科全书》中虽然认为,1773-1775年的农民战争,无论是在力量、团结、阶级划分、组织成分与觉悟程度方面,还是在社会口号的明确程度和阶级斗争的激烈程度方面,均超过以前的所有农民战争,但却未断言这次农民战争是俄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战争。翻开《大不列颠新百科全书》和《美国百科全书》(国际版),我们也找不到关于普加乔夫起义是“俄国最大的农民战争”之类的说法。相反,这两套辞书的“普加乔夫”条目中都使用了“较大的”起义的措词。在1957年前苏联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的《苏联历史资料》(第5卷)中,编者认为,1773-1775年的农民战争是苏联历史的封建主义时期的最大的阶级斗争之一。在这里也没有断言这次农民战争是俄国历史上最大的阶级斗争或最大的农民战争。

由此可见,正如前苏联学术界所早已指出的那样,关于哪一次农民起义或农民战争是俄国最大的农民起义或农民战争的问题,仍是一个有争议的和尚存讨论的问题。这个问题的正确答案究竟是什么,仍有待于历史学家去探究。

列克星敦枪声之谜

列克星敦是离波士顿附近的康科德镇还有6英里的小村庄。1775年4月19日发生在此地的列克星敦的战斗,标志着北美十三州殖民地人民独立战争的开始。史称“列克星敦的枪声”。“列克星敦的枪声”掀开了北美独立战争的序幕。

北美大陆本来是土著居民印第安人世代生息繁衍之地。17世纪初,欧洲开始向北美移民。1607年第一批英国移民在今弗吉尼亚建立了第一个立足点--詹姆士城,从此掀起了奔向北美大陆的移民潮。从1607年第一批移民踏上弗吉尼亚至1733年最后一个殖民地佐治亚的建立,英国移民先后在北美东海岸建立了13个殖民地,这就是后来美国最初的13个州。

欧洲移民来到北美洲,同时也把欧洲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移植到北美洲来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首先在种植场迅速萌发。殖民地农业、工商业尤其是航海业、造船业、海外贸易蓬勃发展。与此同时,北美13个殖民地的居民日益融合。在独立战争爆发前,在北美这个新的地域上已形成了一个不同于英国的新的民族,即美利坚民族,在不列颠帝国的疆界内出现了与英国资本主义并存的北美资本主义。英属北美殖民地资本主义的发展合乎逻辑地提出了这样的要求:挣脱对宗主国的依附关系,独立地发展资本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