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军事战争未解之谜
2215100000008

第8章 近代战争之谜(2)

然而北美殖民地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遭到了英国当局高压政策的阻挠。英国殖民当局为了使北美殖民地永远充当其廉价的原料基地和商品倾销市场,极力遏制殖民地经济的自由发展。英国殖民当局接连颁布一系列法令,禁止向阿巴抗契山以西迁移,禁止殖民地发行纸币,宣布解散殖民地议会,并对殖民地征以重税,加紧军事控制等等。

英政府的所作所为,激起了殖民地各阶层人民的强烈反抗。群众纷纷走上街头,举行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1773年3月5日发生了驻北美英军枪杀波士顿居民的“波士顿惨案”,群情为之激愤。1774年英政府变本加厉,又接连颁布5项“不可容忍的法令”,使宗主国与殖民地矛盾进一步激化。北美殖民地人民忍无可忍,决心拿起武器与殖民当局抗争。

1775年4月,马萨诸塞的总督兼驻军总司令盖奇得到了一个消息:在波士顿附近的康科德镇上,有“通讯委员会”的一个秘密军需仓库。盖奇立即传下命令,派军队前往搜査,没收这些军火。两天以后,一支由800名士兵组成的英军,由指挥官史密斯率领,连夜出发了。英军在黎明前的薄雾中向前行进。忽然,他们发现在村外的草地上有几十个村民,正手握长枪,严阵以待。显然,这是要阻击英军。史密斯知道这些武装村民是列克星敦的民兵。他十分惊讶:这些民兵怎么这样快就知道了英军要来讨伐呢?他哪里知道,“通讯委员会”的侦察人员得到情报后,早已飞马急驰把消息报告给了列克星敦的民兵。列克星敦是通往康科德的必经之路,这两个地方的民兵巳经联合起来了。第二天凌晨,他们来到了列克星敦。

随着一声枪响,双方立即投入战斗,枪声震响在列克星教的上空。反对英国殖民主义、争取民族独立的第一仗,由这个英雄的小村庄民兵们打响了!几分钟以后,枪声逐渐稀疏。民兵们因为人少,加上地形不利,很快撤离了战场,分散隐蔽起来。有八位战士献出了生命。

史密斯初战得手,非常得意。他指挥英军进入村庄,大肆搜捕,却始终没有找到一个革命者。这伙殖民军又集合起来,直奔康科德。

康科德镇外有一条河,地势比较险要。英军到了镇口,只见家家关门闭户,镇上十分清静。史密斯猜测军火可能已经分散转移了,就下令搜査。士兵们跑遍了全镇,结果,除了糟蹋了仓库里的一些面粉,砸坏了3个铁炮的炮栓,放火烧了一堆木汤匙以外,一无所获。史密斯无可奈何地耸了耸肩膀。

就在他下令返回波士顿的时候,镇外传来一阵喊杀声,喊声中还夹杂着清脆的枪声。原来,附近各村镇的民兵巳经聚集在一起,向这里奔来。民兵们的行动这样迅速,后来人们把他们叫做“一分钟人”(意思是一分钟就能集合起来)。上午9点多钟,三四百名“一分钟人”包围了正在撤退的英军。他们埋伏在四面八方,从篱笆后面、灌木丛中、房屋顶上,射出了一排排枪弹,打得英军措手不及,不断有人中弹倒地。当英军举枪还击的时候,却找不到民兵们的人影。因为民兵在树林里边走边打,能主动出击,而不被敌人发觉。英军狼狈逃到了列克星敦,在这里,每一间房屋,每一堵墙,都是复仇者的掩体,英军再次受到这个小村庄民兵的阻击。

战斗一直持续到下午,最后还是从波士顿开来一支援军,才把史密斯的败兵救出了包围圈。这一仗,英军死伤240多人。剩下的人不仅弹药耗尽,而且饿得厉害。有个士兵说:“我48小时没吃一点东西,帽子被打掉三次,两颗子弹穿透了上衣。我的刺刀也被人打掉了。”身穿红色制服的英国军人,历来是不可一世的,他们做梦也没想到会被武装的民兵打得落花流水。

列克星教和康科德的战斗震动了大西洋沿岸的13个殖民地。美国独立战争从此开始。几天以后,波士顿就陷人了民兵的包围之中,纽约等地也成立了游击队。紧接着,各地的游击队联合起来,攻占了一些大据点。到了5月份,在第二届大陆会议(就是美洲大陆各英属殖民地代表大会。第一次大陆会议是在1774年9月召开的)上,代表们决定组织自己的军队并任命乔治·华盛顿为大陆军总司令。

后来,每当美国人民庆祝独立战争胜利的时候,谁也不会忘记,正是列克星敦的民兵们,为这个伟大民族奠定了独立的第一块基石。正因为如此,列克星敦成为美国自由独立的象征,被人们赞誉为“美国自由的摇篮”。

但是,作为这场战斗中一个挥之不去的谜团,成了世界近代史上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迄今为止,仍然无法判断究竟是谁先开的枪,是英国人,还是北美殖民地人民,是否有意开枪还是不小心走了火?或者另有隐情?

一种说法认为,是殖民地的民兵先开的枪,英军只不过是作了自卫还击。

当时的英国报刊这样记载:“由于叛乱者的进攻,军队反击并杀死了他们的一些人。”当时一名英国军官曾说:“史密斯指挥官立即出来对反叛者大声呼喊,要他们放下武器,解散,但他们没有这样做,接着史密斯又喊了第二遍,仍然无效。于是他就命令部队继续前进,去缴民兵的枪,士兵们奉命行动。这是一名反叛者开的第一枪,于是我们士兵就进行反击。”这两份史料都印证了是北美殖民地的民兵首先打响了第一枪。

另一种相反的观点认为,是英军首先开的枪。事件发生时,站在民兵最前排的约翰·罗宾逊在1775年4月24日对此事陈述道:“走在最前面的三个军官向士兵下令:‘开火!’刹那间,他们向我们射来非常密集的弹雨,我受伤倒地。而民兵们,据我所知没有一支枪开火”。1825年,一位已经77岁高龄的老民兵门罗回忆50年前亲历的那次战斗时说:“一个军官高喊:‘放下武器,散开,叛乱者!’发现我们站着不动,史密斯就下令开火。”许多美国史著也坚持此说。上述材料在英军首先开枪这一关键问题上众口一词,十分确凿。但在谈到谁首先开枪时,细节上的差别却又那么明显,似有事先统一口径之嫌,怀疑其真实性。

也有人认为无法确认谁在列克星敦开了第一枪。据在战斗中受伤被俘的英军中尉桑顿·考德4月25日在马萨诸塞议会陈述事件经过时说:“当我们到达时,他们后撤了,旋即开始交火。但哪一方首先开火。我说不清楚,因为枪响之前我们军队呐喊着向前挺进。”

美国高校通用历史教材之一《美国的历程》认为“在列克星敦,史密斯发现殖民地民兵已在乡村绿草地上整好了队伍。在他的命令下,民兵们开始散开,接着突然响了一枪。这一枪究竟是英国人还是美洲人开的,是步枪还是手枪,是偶然的还是故意的,都搞不清楚。”美国有的史著更认为,在当时混乱纷杂的形势下,在高度紧张亢奋中,或许难免有人偶尔失误走火。因此,要确定谁是肇事者,确实是难上加难。

我国有关史著对此问题也几乎是笼统地称为“列克星敦的枪声”,北美独立战争的帷幕就是以这样的方式拉开的,其余的则略而不谈。

瓦尔密战役之谜

瓦尔密战役是法军战胜普奥联军的重要战役。1792年9月20日,法兰西革命军队为一方,普奥联军及人侵法国企图扑灭革命力量恢复君主制度的法侨保皇党分子支队为另一方,在瓦尔密(法国马恩省的村庄)地域进行的一次交战。战争中完全有机会取得瓦尔密之战的胜利,是法兰西革命军队对封建君主国家联盟的第一次胜利。战斗中法国士兵的高昂斗志起了决定性作用。从军事学术观点看,瓦尔密交战的特点是:

法国两集团军在遂行共同任务时密切协同,使用了密集的炮兵火力,军队在战斗中实施了灵活的机动。瓦尔密大捷成为法国人民争取祖国自由的象征。

众所周知,普鲁士军队的战斗力在当时世界上是首屈一指的,其统帅不伦瑞克公爵亦非等闲之辈,是久经沙场屡建战功的老将。从双方兵力来看,法军也处于明显的劣势,况且普奥联军在之前的几轮对法作战中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胜利,否则不可能那么快地直指巴黎城下。因此瓦尔密的撤退必定有它难以明言的理由,这当中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很多人指出,普鲁士军队在瓦尔密并未受到真正打击,实际上它还未跟法军交锋便迅速后撤。拿破仑认为普军在瓦尔密的后撤简直是莫名其妙的行为,无法用军事观点来解释。一些军事史专家指出,普军当时的行动实在滑稽可笑,根本不像打仗,只是武装游行了一番便撤走了。他们据此断言,如果普军真正发动猛攻,战事肯定是另种结局。

当时随从普奥联军出征的法国逃亡贵族眼睁睁看着唾手可得的胜利付诸东流,一个个气得暴跳如雷。他们盛怒之下纷纷斥责不伦瑞克公爵,说公爵被法国国民公会收买了,国民公会将法国王室的大批珍宝给了公爵,替公爵偿清了巨额债务,所以才出现了瓦尔密战役中意外后撤的情况。这种解释在有些人看来纯属发泄私愤,全不可信。

有些历史学家认为,普鲁士军队突然撤退是出于整个欧洲战略的通盘考虑。普鲁士原以为只要大军压境,法国必定会屈服,但是没想到竟遇到了顽强的抵抗。他们害怕一旦在瓦尔密与斗志旺盛的法军短兵相接,以后就很难从对法作战的泥潭中脱身了。那样一来,不仅会使普军遭受严重损失,而且极有可能使一向与普鲁士有隔阂的俄国和奥地利从中渔利,并在瓜分波兰等重要问题上置普鲁士于不利地位。因此,普军指挥官有意夸大困难,以求解脱。这种解释有一定道理,不过没有可靠的第一手材料来证明普鲁士当局者当时确有这样的意图,所以还只是一种假说。

值得指出的是,法国大名鼎鼎的剧作家博马舍为普鲁士意外撤退的事提供了一个极富戏剧性的情节。据说,不伦瑞克公爵背后站着一个不爱声张的指挥官,那就是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他是声名赫赫的腓特烈二世的侄儿,这次随军出征。博马舍说,在瓦尔密战役前夕,腓特烈·威廉在凡尔登举办了一次舞会。就在舞兴正浓之际,一名不速之客来到腓特烈威廉身边对他低语了几句,国王听后神色慌张,随陌生人离开舞厅。国王来到一间阴暗的房间,忽然看见他那去世多年的叔父腓特烈二世的幽灵出现在他面前,幽灵严厉地警告自己的侄儿说:“不要再骑马向前进了,你已经被他们出卖。”腓特烈·威廉认为叔父是劝他小心法国保皇党人从中作梗。于是次日普军接到了停止前进的命令,之后在瓦尔密战役中佯攻了一阵就撤退了。

博马舍这种观点听起来十分诡秘,似乎不足为信,但是根据他的说法,腓特烈二世的幽灵其实是由当时法国著名的喜剧表演大师费列利扮演的。就在瓦尔密战役前夕,博马舍去找过在《费加罗的婚礼》中扮演男主角的费列利。当时费列利不在家,家人说他到凡尔登去了,博马舍觉得十分蹊跷,要知道在普军占领下的凡尔登,那里根本无戏可演。几天后,博马舍再次登门,见到了费列利,可是他矢口否认曾离开过巴黎,而且一向健谈的费列利回答剧作家的问题时吞吞吐吐,支吾搪塞。生性喜欢遇事弄个水落石出的博马舍对此疑惑不解!事后他经过详细的调查搜寻,发现了瓦尔密硝烟后面令人惊讶不已的奥秘。

博马舍认为腓特烈二世的幽灵就是费列利扮演的。此说固然十分离奇,却也有些道理。腓特烈·威廉是一个十分昏庸固执并且沉湎于迷信的君主,他非常崇拜荒唐的“通阴术”。作为一国之主,他甚至参加了秘密组织“彩灯会”,(传闻说他还参加了秘密僧团“玫瑰十字会”。有人指出,那个舞会上出现的陌生人对他低语的正是秘密僧团的暗语。对于这样一个愚昧之徒来说,对幽灵的话信以为真也就不足为怪了。

瓦尔密战役在法国历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法国历史学家米涅写道:“这一天成了我们难忘的日子,本属微不足道的瓦尔密胜利,对我军和我国的舆论却发生了取得全面胜利的影响。”但是这个“微不足道的胜利”究竟是如何取得的,普军撤退的真正原因究竟是什么,我们仍无从知晓。

火烧莫斯科之谜

俄罗斯首都莫斯科是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也是俄罗斯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及交通中心。但谁也不会忘记,1812年拿破仑率领的法军占领莫斯科后,这个城市在大火中焚毁的情景。

19世纪初,欧洲大陆战火不断,各国纷争变幻莫测,各种“同盟”朝结夕散,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非常简单,那就是各国都想取得欧洲霸主的地位。在这所有的争霸战中,尤以法国与俄国之间的争夺最为激烈。自从“战争之神”拿破仑登上帝位以后,法国领土进人了一个空前扩大的时代,他东打西杀南突北进,在欧洲大陆进行了一系列的军事外交和军事活动。欧洲其他国家为了抵御法国,纷纷结为同盟。由英、俄、普鲁士、奥地利等国先后六次组成反法同盟,前五次均告失败,只有第六次获得了胜利,这次胜利彻底击败了拿破仑,使俄国登上了欧洲霸主的地位。

其实,拿破仑最初的军事行动主要是针对英国的,在计划失败后,他开始把矛头对准俄国。在他看来,只有击败了俄国才能最终战胜英国。于是,在1821年6月24日,拿破仑对俄国不宣而战。

战争刚开始的时候,俄国由于没有防备,处境非常被动,俄军很快溃败,国土大片丧失。8月9日,在经过一场血战之后,法军占领了斯摩棱斯克。两天之后,当时的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任命“天才统帅”米伊·库图佐夫为俄军总司令,带领俄军抵抗法国的人侵。8月26日,库图佐夫指挥20万大军,与法军在莫斯科西郊展开了著名的“博罗迪诺会战”,双方死伤无数,损失惨重。库图佐夫为了保存实力进行反击,决定放弃莫斯科,莫斯科城里的居民也随同军队一起撤离。

法军进入了莫斯科,可莫斯科几乎是一座空城,很多地方都在起火。9月17日晨,拿破仑突然从睡梦中惊醒,他跑到克里姆林宫的窗口向外眺望,发现莫斯科到处焰火蒸腾,火花爆溅,当时就被吓得面色如土。他边大叫着“多么可怕的景象”,边同身边的随从一起狼狈地逃出了莫斯科。这场来势凶猛的大火整整烧了一个多星期,当大火熄灭后,昔日风光旖旎的莫斯科变成了一片令人心悸的废墟。

由于莫斯科的被烧,法军无法从莫斯科取得补给,同时由于法军挺进太深,后方援助不能及时到达,法军的粮草供给也非常紧张,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10月19日,拿破仑被迫下令从莫斯科撤军。

得知法军撤退的消息后,俄军在沿途不断予以狙击,迫使拿破仑不得不随时改变撤退路线,到12月,拿破仑才终于撤出了俄国境内,虽然逃离了俄国,但损失惨重,军力损失达47万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