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3孩子不可缺乏竞争能力
家长们都知道,竞争有利于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和学习成绩,增强智力和提高操作能力。在竞争的过程中也能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列宁在谈到竞赛对人格品质形成的作用时说:“在相当广阔的范围内培植进取心、毅力、大胆和首创精神。”可想而知,竞争对于人们有多么的重要。那么,竞争对于孩子来说又意味着什么呢?
20世纪30年代,英国一个不出名的小镇里,有一个叫玛格丽特的小姑娘,自小就受到严格的家庭教育。父亲经常对她说:“孩子,永远都要坐前排。”父亲极力向她灌输这样的观点: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力争一流,永远走在别人前头,而不能落后于人。“即使是坐公共汽车,你也要永远坐在前排。”父亲从来不允许她说“我不能”或者“太难了”之类的话。
对年幼的孩子来说,他的要求可能太高了,但他的教育在以后的年代里被证明是非常宝贵的。正是因为从小就受到父亲的“残酷”教育,才培养了玛格丽特积极向上的决心和信心。在以后的学习、生活或工作中,她时时牢记父亲的教导,总是抱着一往无前的精神和必胜的信念,尽自己最大努力克服一切困难,做好每一件事情,事事必争一流,以自己的行动实践着“永远坐在前排”。
玛格丽特上大学时,学校要求学五年的拉丁文课程。她凭着自己顽强的毅力和拼搏精神,硬是在一年内全部学完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她的考试成绩竟然还名列前茅。
其实,玛格丽特不光在学业上出类拔萃,在体育、音乐、演讲及学校的其他活动方面也都一直走在前列,是学生中的佼佼者之一。当年她所在学校的校长评价她说:“她无疑是我们建校以来最优秀的学生,她总是雄心勃勃,每件事情都做得很出色。”
正因为如此,40多年以后,英国乃至整个欧洲政坛上出现了一颗耀眼的明星,她就是连续四年当选保守党领袖,并于1979年成为英国第一位女首相,雄踞政坛长达11年之久,被世界政坛誉为“铁娘子”的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
哈佛人告诉我们这样一个观点:在这个世界上,想坐前排的人不少,真正能够坐在“前排”的却总是不多。许多人之所以不能坐到“前排”,就是因为他们把“坐在前排”仅仅当成了一种人生理想,而没有把它当做一种竞争的意识存放在脑海里。那些最终坐到“前排”的人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不但有理想,更重要的是他们把理想变成了行动。
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他们和同学、朋友彼此相处,有合作,也有竞争。对于孩子来说,竞争是多维心理结构的协同活动:为了获得成就的需要而参加竞争,为了争取优异成绩而竞争。参与竞争的双方成就高低是在同对方的比较中显现的,出于自尊和荣誉,参与竞争的孩子都背负着压力,让他们有决心去克服困难,争取胜利。由于多种心理活动的协同活动,使参与的孩子精神饱满、斗志昂扬、富有成效地完成任务。可以说,竞争是人类社会向前发展和个人成长的推动力。
而对孩子竞争力的培养,最好的方式莫过于对孩子竞争态度的正确引导。
一位哲人说过:无论做什么事情,你的态度决定你的高度。对于这一点,撒切尔夫人的父亲从小对孩子的教育已经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
所以,在日常的生活中,家长可以通过一些小事,比如鼓励孩子竞选班长、让孩子参加篮球队,或者是多让孩子和周围的小朋友玩游戏,给孩子灌输一种积极竞争的意识,让孩子在成长中凭着自己的努力去争取自己想拥有的一切。总而言之,任何时候,家长都要让孩子明白,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只有竞争,勇往直前,才能充实自己的力量,实现自己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