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哈佛最神奇的24堂家教课
224700000058

第58章 1孩子的个性发展高于一切

第十五章个性教育:家庭教育的使命

陶行知说,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予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就是所谓的“因材施教”。就像松树和牡丹花所需要的肥料不同,你用松树的肥料培养牡丹,牡丹会瘦死;反之,你用牡丹的肥料培养松树,松树受不了,会被烧死。培养儿童的个性要同园丁一样,首先要认识他们,发现他们的特点,而予以适宜之肥料、水分、阳光,并去除害虫,这样,他们才能欣欣向荣,否则不能免于枯萎。

1孩子的个性发展高于一切

“今天妈妈给你报了个辅导班,以后要好好听讲。”

“隔壁阿姨给他儿子买了架钢琴,妈妈也给你买了把小提琴,好好学,超过他。”

“听说画画很能培养人的艺术修养,明天给你请个美术老师。”

在长期的家庭教育中,没有哪位父母不“望女成凤、望子成龙”,也没有哪位父母不想给孩子创造最好的条件,所以父母省吃俭用也要给孩子买名牌运动鞋的事例屡见不鲜。也许当我们问一位明明孩子不喜欢奥数却非要把他送去培训班的母亲为什么这样做时,她可能会急切地告诉你,孩子班上40个同学大部分都报了培训班,就算自己再辛苦,也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诚然,父母对孩子百般的爱我们不可否认,但是当我们一心想把孩子培育成苍天大树的时候,却忘记了孩子是一棵什么样的树,他需要什么样的土壤。所有的孩子不全都是挺拔的杨树,也不全都是高昂着头的橡树,就算杨树苍劲、橡树朝气,但或许他更愿意做一棵摇曳多姿的柳树;就算黑土肥袄、红土富蔗,但也许另一种土壤才是他所适合的。

陶行知说,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予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就是所谓的“因材施教”。就像松树和牡丹花所需要的肥料不同,你用松树的肥料培养牡丹,牡丹会瘦死;反之,你用牡丹的肥料培养松树,松树受不了,会被烧死。培养儿童的个性要同园丁一样,首先要认识他们,发现他们的特点,而予以适宜之肥料、水分、阳光,并除去害虫,这样,他们才能欣欣向荣,否则不能免于枯萎。

孩子拥有良好的个性是成功人生的开始,所以我们的教育应倡导个性化教育,鼓励孩子独立思考、合理想象;提倡“异想天开”,允许“标新立异”;克服孩子思维单一化的倾向,启发孩子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用自己的脑子去思考,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最后用自己的方法去解决,而不是一味以老师和家长的眼光、书本的角度来替代。  

在这方面,数学奇才陈景润就有独特的见解。 

陈景润对独生儿子陈由伟的培养方法是:民主地对待儿子,家庭民主,父子民主,母子民主,使孩子能自由自在地成长,使他的思维方法更具个性。陈景润认为,孩子有个性才能成才,文艺家、政治家、科学家都是靠个性的发展才获得成功的。 

陈景润希望儿子将来也能当科学家。陈由伟天生聪明,每当他拿到玩具,便会好奇地把玩具拆开来看个明白。一个玩具几十元,做母亲的便拉下脸来严肃地批评儿子。这时,陈景润总是乐呵呵地站在儿子一边说:“孩子有好奇心是件好事。他能拆开玩具证明他有求知欲望,能研究问题,当父母的要支持他才对。”  陈景润认为,教育培养孩子,要因人而异,不同环境、不同性格,教育的方式方法也要不同。这正是这位举世闻名的数学家的过人之处。

但要知道的是,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个性。许多家长认为孩子的个性是天生的和无法改变的,其实不然,个性固然有生理基础,但主要还是在后天的生活实践和环境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孩子良好的个性呢?哈佛教授给了以下建议:

一是让孩子结合自己的特点来选择学习的方式。每个孩子因为家庭环境的不同以及自身原因,有着不同的学习习惯,水平也参差不齐。他们拥有不同的爱好、能力、素质和性格特点,所以有的孩子喜欢通过做题来强化自己的知识,有的孩子喜欢独立学习,静静思考;有的孩子喜欢通过实际交流来练习英语,而有的则善于通过阅读增加词汇量;有的孩子喜欢课外学习美术,但有的孩子对美术并不感兴趣。因此,家长千万不要有盲从心理,误导孩子。

二是创设环境。良好的环境是孩子成长不可缺少的外在因素,还可以改变孩子的个性。如果你发现你的孩子不爱表现,易被人忽视,这样就会对他的成长不利。这时必须要寻找机会,与他一起聊天、游戏,并从中发现其兴趣,表扬他、肯定他,你会发现他变得自信起来。所以,要想让孩子有一个良好的个性,就必须创建良好的外部环境,让孩子在和谐愉快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

三是及时鼓励。要了解孩子并发现他的所思所想、兴趣爱好,一旦有了进步就及时予以表扬和鼓励。如果孩子胆小,不敢在生人面前讲话,这时就要鼓励他,告诉他凡事都有第一步。慢慢的,他就不会再胆怯了,见到父母的朋友也会主动问好。

总之,孩子的个性别人是难以塑造的,由于个体的生理素质基础是不同的,他们的个性也是不相同的。尊重孩子的个性其实就是保护了孩子的未来。父母应了解孩子的个性,根据他的个性进行培养,而不能将父母的“既定方针”强加于孩子,强迫他完成父母的“施政纲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