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4不要让学艺成为孩子的负担
小明是一年级的学生,在上幼儿园时,他每星期去游泳三次,除此之外,每星期还有一次电子琴课和一次书法课。
小明并不想学游泳,但不得不去,否则妈妈就会责骂他。可是,最近每到游泳课的时间,他就会呕吐,在学校上课,也不什么兴趣,甚至连作业都懒得写。老师发现这个问题及时和家长取得了联系。
妈妈问小明:“你是不是不想学游泳了?”小明说:“是的,我不想学了。”可是妈妈认为已经学了这么久,放弃很可惜,所以还是让他继续练习。小明只得每星期不情愿地来到游泳馆。
哈佛教育理念认为,孩子对于外界的一些事物,尤其是某些艺术类的事物感到好奇,这是孩子的天性,在这个基础上加以正确引导,将其发展为孩子的兴趣、爱好无疑是对的,但若不顾孩子的想法,不由分说地强制孩子学艺,剥夺他们玩的自由,往往会导致不好的后果。比方说,孩子提出不喜欢练琴、不想成为艺术家,你认真地考虑过孩子的想法吗?是否认真与孩子谈过?
我国古代文学家左思父亲的做法就很值得我们现在望子成龙的父母们借鉴:
左思的父亲本来希望左思长大后能成为一位书法家,于是给他请了老师教授书法,但是左思对书法根本不感兴趣。于是父亲又想让他学鼓琴,希望他能有一技之长,可是左思对鼓琴不开窍,学得一塌糊涂,气得父亲认为没有东西可以教他。
偶然的一天,父亲发现平常对什么都不感兴趣的左思拿着本诗词看得津津有味,而且不一会儿就把里面的文章倒背如流,父亲欣喜异常,马上让他学习他自己喜欢的诗词,这次果然有效果。若干年后,左思终于写出了流传至今的《三都赋》。
兴趣是学习的促进剂,可令人遗憾的是,如今的很多父母虽知道培养孩子兴趣的重要性,却常常指责孩子的一些“没有用”的兴趣。他们企图按照既定的模式设计孩子的未来,保留一些“有用”的兴趣,同时剔除一些“没用”的兴趣,这让孩子苦不堪言。
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过高,使孩子从幼年期起就超载了太多的负荷和压力。让孩子学一门艺术,对于开发孩子智力、陶冶情操、活跃生活大有裨益,或许还能造就出一个“小天才”,但当学艺成为孩子不堪承担的重负时,家长就必须重新思量了。
现在,越来越多的父母认识到,社会竞争的根本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要从小培养。于是,父母们煞费苦心地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之外再给孩子附加才艺教育,就是为孩子将来参与社会竞争早做准备。很多父母认为,现在的社会竞争很激烈,孩子从小就要面临很重的学习压力,让孩子学一门才艺是对他们紧张的学习生活的一种调剂,学习艺术可以陶冶孩子的情操,提高增强他们的综合素养。或许,将来孩子就业时,一项特长会决定成败。也有一部分父母认为自己的孩子已经表现出了艺术方面的天赋,自己就应该竭尽全力地培养,也许孩子会像那些“神童”一样,将来成为名家。
但是,也有相当多的父母对才艺教育的认识比较模糊,有一些甚至没有明确的目的,只是看到周围学才艺的孩子很多,便也让自己的孩子加入“学艺”大军。
教育专家对目前存在的父母对孩子进行“强迫式”教育的方法十分担忧。专家认为,孩子学才艺如果掺进了父母的功利目的就适得其反了。
对于目前涌现的少年学艺大潮,有关专家表示,学才艺最基本的出发点,是孩子对该门艺术有兴趣并且有这方面的天赋。如果父母忽视孩子的兴趣,强加给他们一些学习任务,就会使他们产生抗拒心理。有些孩子本来对音乐不感兴趣,被父母“逼迫”每天练琴,结果琴技总是没有提高,于是恨铁不成钢的父母开始斥责、打骂孩子,用“你怎么这么笨”等责骂刺激孩子,久而久之,有的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有的则变得自卑且有自闭倾向。
总之,父母教育孩子,希望使其充分发挥个性,但一些做法本身就是错误的。因为不管怎样,孩子的个性依然是个性,不可能因此而改变。父母应该善于发现孩子的特长与爱好,让孩子顺应自身发展规律地成长,这才是对孩子最有益的帮助。
课内育子小结
1兴趣是求知的火种,求知是成功的源头,父母应该善于发现孩子的兴趣与爱好,让孩子发挥其个性。
2对于孩子的兴趣应该给予支持和鼓励。让孩子在乐趣中学习,既学得开心,又激起他源源不断的求知欲。
3父母要教育孩子勇敢面对挑战,有意识地培养孩子自主学习的能力。
4父母要尊重孩子内心的想法与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