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四章6归去来兮,魏晋风度绝响千年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这是流传于后世脍炙人口的《兰亭集序》,会稽山水清幽、风景秀丽。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农历三月初三,“初渡浙江有终焉之志”的王羲之,曾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今绍兴城外的兰渚山下),举行风雅集会。
有司徒谢安、辞赋家孙绰、矜豪傲物的谢万、高僧支道林及王羲之的子、侄献子、凝之、涣之、玄之等四十二人。
在那次的聚会上,他们进行一个名叫流觞曲水的项目,由书童将斟酒的羽觞放入溪中,让其顺流而下,若觞在谁的面前停滞了,谁得赋诗。
大家把诗汇集起来,公推德高望重的王羲之写一序文,记录这次雅集。于是,王羲之乘着酒兴,即席挥洒,心手双畅,写下了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的《兰亭集序》。
王羲之不但是书法家,更是文学大家,《兰亭集序》文字灿烂,字字玑珠,它打破成规,自辟蹊径,不落窠臼,隽妙雅逸。
而《兰亭集序》的书法艺术也很了得,通篇气息淡和空灵、潇洒自然;用笔遒媚飘逸,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这篇文章一出,立刻名动天下,由于他们主要是在永和年间活动,所以被称为永和名士。
在魏晋时期,整个国家的人民被无形的双手推入了一种十分尴尬的境地,按照千百年来的古训,这个社会应当是儒家思想所主持的,在礼义仁义的训导下,所有的读书人都奉行了一套古已有之的程式,但是王羲之绝对是个例外。
他二十岁时,太尉郗鉴派人到他家去选女婿。他的弟兄们都纷纷打扮周正,希望能被选上,唯独他衣衫不整,还露出肚皮,躺在床上吃东西。后来王羲之却正因为这样的行为被郗鉴选中。
与王羲之做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陶渊明,陶渊明(365—427),东晋浔阳柴桑人,字元亮,名潜,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著名诗人,是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对他的评价还有隐逸诗人,靖节先生,后世称他为“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他有着背景显赫的家族,但却因为不甘于堕落尘世的污秽而自愿隐蔽在乡村小镇上,住菊花以怡情,与王羲之的聚会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同样的是陶渊明也爱喝酒,不过他的酒量并不大,只要有朋友来访,无论是谁,只要家中有酒,必与同饮。醉了便对客人说:“我醉欲眠卿可去。”
他在《九日闲居》一诗就写“酒能祛百虑”,《游斜川》一诗也写“中觞纵遥情,忘彼千载忧”。
酒能使人遗忘,使人脱俗,使人纵情,而菊则傲霜,其实,酒是魏晋之际文人的特点,魏晋的文章似乎篇篇都带着酒气,每个文人都处在醉与不醉之间的癫狂。
而也是酒涤荡了魏晋文人的风骨,使之永远铿锵作响,宁折不弯,从嵇康的引颈就戮,到阮籍的借酒佯狂,莫不如此。陶渊明很显然得到了其中的真传。王羲之也毫不逊色。
不拘礼法、率性纵情、风流潇洒、饮酒服药,作为知识分子,他们反对前代那种因循守旧的作风,抛弃礼法的束缚,追求自然本性。
人们或许会认为他们狂悖,但其实这才是自然洒脱。这是个体意识觉醒的表现,这种个体意识的觉醒,使得当时的魏晋人都全面关注、重视与感性生命、个体存在相关的一切价值:从追求外表的仪态容貌之美,到向往延年益寿的服食养性;从情色生活的纵情享受,到口吐玄言的哲理清谈;从寻求归隐山林、率其天性的精神自由,到“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的及时行乐。
总之,一切与个人肉体与精神生命有关的价值,诸如健康、长寿、美貌、智识、艺术以及精神享乐与肉体快感等都是他们所追求的。社会道德的“节义”不再是他们作为“名士”的人格标志。
陶渊明一直过着清贫的生活,“夫耕于前,妻锄于后”,如逢丰收,还可以“欢会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如遇灾年,则“夏日抱长饥,寒夜列被眠”。但为了自己心中圣洁的理想,陶渊明一直没有出仕,“深感老父言,禀气寡所谐。纤辔(回车)诚可学,违已讵非迷?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他一直是“琴虽无弦,心中有弦”。
其实他年轻时也做过官,但正因为做过官,才深知官场黑暗,“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
不能改变本性以适应世俗,再加上对政局的失望,陶渊明在几次三番的出仕和入仕后,坚决的归隐田园,辞去彭泽令,是陶渊明一生前后两期的分界线。
此前,他不断在官僚与隐士这两种社会角色中做选择,隐居时想出仕,出仕时要归隐,心情很矛盾。此后他坚定了隐居的决心,一直过着隐居躬耕的生活,但心情仍不平静:“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
这是他内心的写照,虽然过着看似平静的生活,但内心却是始终无法平静下来的,而王羲之却是官至高处,比起陶渊明,仕途稳妥的多,而王羲之的成就也更多是体现在书法上面,有“龙跳虎卧”的神采。
他的《禊帖》也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说:“章法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大或小,随手所如,皆入法则。”
不论是王羲之还是陶渊明,不论他们是在朝为官,还是布衣平民,在历史的大河中,他们都只是那个时代熠熠生辉的一颗石子,经受着历史浪潮的冲刷。
麻辣说史
据说唐朝初年,李世民大量搜集王羲之书法珍宝,经常临习,对《兰亭序》这一真迹更是仰慕,多次重金悬赏索求,但一直没有结果。后察出《兰亭序》真迹在会稽永欣寺一个名叫辨才的和尚手中,便命人想方设法,把它骗到了手。唐太宗自然非常欢喜,把这幅字一直带到了坟墓里。不知道如果王羲之知道后会作何感想。
陶渊明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他为中国诗歌开创了一个全新的领域——田园诗。但是陶渊明的方宅十余亩,草屋七八间的日子后来被一场大火烧没了,晚年至得寄居在一条船上过日子,晚景有些凄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