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30天精通社交心理学
226400000003

第3章

第一章2从囚徒和修道士的精神痛苦说开去

——恐惧和不安引起亲和动机 放寒假了,在开往家乡的列车上,李娜一个人静静地坐着,但她并不孤独。因为半小时之后,她很快和坐在对面的男孩聊上了。对方同她一样,是某高校的在读学生。交谈中李娜知道对方也喜欢文学,还曾在某家杂志上发表过几篇文章。共同话题让漫漫的旅途不再孤独。11个小时之后,当李娜要下车时,男孩帮她把行李拎下车,并和她交换了电话号码……

在生活中,人们之间的交往很大部分的原因是由于人们害怕孤独或深感力量单薄,因而有需要与他人在一起的渴求和愿望。人们希望通过交际获得心理上的平衡。这在心理学上也被称之为交际心理的“亲和动机”。它是人类普遍具有的最主要的动机。

在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都有与他人保持往来、建立联系、获取伴侣和友谊的需要,都有与他人保持相处和与群体保持关系的愿望。但这些需要和愿望并不都是亲和动机。它是一个人处于高度不安的恐惧状态时,希望同处境、地位、能力等与自己基本相当的人取得协作,建立友好关系的内心欲求。

在对亲和动机的研究者中,沙赫特最为著名。他在研究了像囚徒和修道士那样长期处于和他人隔绝的孤立状态的人遗留下来的日记后,发现其中记载着许多难以忍受的精神痛苦和不安的心境,由此他提出了“不安—亲和”假说,认为经历过不安的人会有强烈的亲和行为倾向。为了证实这一假说,他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

沙赫特以62名女大学生为被试,并将她们分为实验组(32人)和控制组(30人)两组。

对实验组被试,主试先让她们看一些令人生畏的仪器,并告诉她们将用这些仪器在她们身上做实验,实验会有电击,能使人痛苦但无伤害。

对控制组的被试,既不让她们看见仪器,也不告诉她们电击之类的事。

然后告诉两组被试,实验开始之前要提前几分钟到实验室等候,可以独自到实验室来等候,也可与别的同学结伴来实验室等候。

每个人都需要做出选择:独自等候还是愿结伴等候。

实验到此结束。

选择的结果是,实验组被试32人中有20人选择结伴,占62.5%;控制组30人中只有10人选择结伴,占33.3%。这个实验结果说明,越是在焦虑、恐惧的情境下,人们合群或亲近他人的倾向越强烈,处于高度恐惧中的人比低度恐惧的人亲和需要更加强烈。

由此似乎可以推断,人们合群是为了减少恐惧。由于这一实验本身并不能直接证实这一点,沙赫特又设计了一个实验。这一实验和前述实验基本相同,只是增加了一条指令,即选择和他人一起等候的被试不许和他人交谈,目的是为了剥夺被试通过交往消除恐惧的机会。结果,当被试被禁止和别人交谈时,他们大都选择了独自等候。这充分说明,人们确实是为了消除恐惧感而和他人在一起的。

那么为什么不安和恐惧容易引起亲和动机呢?沙赫特认为,这与人处于不安和恐惧状态时对自己的评价有关。当一个人处于不安和恐惧状态时,往往不能对自己做出适当的评价,于是希望通过与处境、地位、能力相当的人的比较来对自己做出适当的评价,从而选择适当的应对行为。

沙赫特等人的研究还发现,出生顺序与人的亲和动机的强度也有关。长子、长女、独生子女的亲和动机较强,在恐惧情境中更多地亲近他人,排行老二及以后者其亲和动机不如老大强烈。

人类在整个社会活动中都不同程度上表现出亲和动机倾向,因为个类社会发展都离不开人与人之间团结友爱、相互扶持和帮助。亲和动机强烈的人,对朋友、对家庭、对团体充满向往,并渴望同人们建立一种充满友情的关系,渴望成为一个群体中的一员,渴望友谊,被别人关爱,不受排斥。

实践证明,我们从事任何工作,或者实现个人的某种目的,都离不开他人的支持,需要与他人的亲和行为。 你是个内心孤独的人吗

孤独并不是一种简单的心境,不应该理解为孤单的感受,除了物理环境隔绝而产生孤独感外,更多的孤独感是由于社会环境的隔绝而产生的。我们一方面忍受着城市的拥挤,另一方面却感受着前所未有身处闹市的孤独。

此时此刻,你的孤独感有多强烈,想知道吗?下面这个测试会告诉你答案。

假如你有一个儿子,你要他去看书,他偏偏想看电视,这时候你如何回答他?

A不用功看书,怎么会有好成绩?

B看完这个节目后,就要乖乖去看书。

C好孩子是要听父母的话。

D如果你现在听话去看书,我明天给你买好吃的。测试结果:

看电视和独自看书,其实象征着热闹和孤独,对孩子的要求,其实就是你自己对热闹和孤独的态度。  选A的人:身处众人的包围中,渴望享受孤独,以孤独来平衡世俗的虚伪。

选B的人:夜深人静时的孤独,其实不孤独,求助无门才是真正的孤独,孤独时分就是忆想时刻。

选C的人:见识越多,越能品味孤独,以孤独审视见识,以扩展交际来消解孤独。

选D的人:孤独是为了在规划下一步计划行动前的休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