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寓言中的经济学诡计
227700000013

第13章 收获的效益未必可观,付出的成本必定壮观6

第二章 收获的效益未必可观,付出的成本必定壮观6

借四壁余光——坐享他人之利的“搭便车”智慧

【寓言典故】

甘茂在秦国受到排挤,希望通过苏秦游说秦王,又担心苏秦不愿意,于是他讲了一个寓言故事:

从前,长江边上住着一群姑娘,她们白天乘船打鱼,晚上聚在一间屋子里做针线活儿,大家共同出灯油。

有一个姑娘家里很贫困,出不起灯油,也常和大家混在一起借光做针线活儿。

其他的姑娘觉得她占了大家的便宜,不合理,就商量把她赶走。

那个穷困的姑娘,看出了大家的意思,决定离开她们。

这个姑娘在临走时对她们说:“我因为拿不出灯油,所以常常先来把屋子打扫干净,把坐席铺好,让你们都能舒舒服服地做针线活儿。你们何必吝惜这照在四壁上的余光呢?这点余光,不用也就浪费了。你们让我借点光,对你们有什么损害呢?我觉得我对你们还是有些好处的,为什么一定要赶我走呢?”

姑娘们一商量,认为她说得对,就留下了她。

(选自《战国策?秦策》)

【趣味解读】

我们现在口语中经常所说的“借光”,就是由“借四壁余光”演变而来的。经济学角度来说,故事中的姑娘是搭了人家的便车。

搭便车理论首先由美国经济学家曼柯?奥尔逊于1965年发表的《集体行动的逻辑:公共利益和团体理论》一书中提出的。其基本含义是不付成本而坐享他人之利。

当然,搭便车“不付成本”是相对而言的,而不是绝对零成本。搭顺风车的时候,也要自己走到可以搭车的马路上,很少有陌生人开车到你家门口,敲门问,你今天要搭我的顺风车吗?

在经济现象中这种搭便车的现象非常常见,例如,对于一些弱势产品,搭强势品牌“广告便车”就是一个切实可行的策略。在强势品牌大肆宣传的时候,弱势产品就大力铺货,最大限度地减少自己产品进入市场的阻力,可以使产品迅速进入终端销售市场,更快与消费者见面。还有另一种非常普遍的搭便车商业行为,那就是为了普及和推广一个品牌,很多企业都选用与自身品牌相适应的明星来代言,这种“名人效应”从某一方面来讲就是一种搭便车行为。

搭便车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久而久之,以至于没有人愿意“开车”了,因为人人都希望付出很少的成本从而得到较大的收益。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以下这个故事给出了解答。

美国一个小镇的居民喜欢在7月4日美国国庆日这天看烟火。这个小镇的企业家艾伦决定举行一场烟火表演,可以肯定艾伦会在卖出门票时遇到麻烦。因为所有潜在的顾客都能想到,他们即使不买票也能看烟火。烟火没有排他性,人人都可以看烟火。实际上,人人都可以搭便车,即得到看烟火的机会而不需要支付任何成本。

尽管私人市场不能提供小镇居民需要的烟火表演,但还是有办法解决问题:当地政府可以赞助7月4日的庆祝活动。镇委员会可以向每个人增加2美元的税收,并用这一收入雇佣艾伦提供烟火表演。

如果政府确信,总利益大于成本,它就可以提供公共物品,并用税收为它支付,可以使每一个人获得搭便车的权利。对于可能产生搭便车的物品或服务,应由政府来提供。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能经常享受到免费的产品和服务。花香四溢、环境优美的公共花园,可以免费出入;只要买个电视机就可以收到几十个电视台的信号,而我们从未付钱给信号的发射者;守卫祖国边防的军队,保卫国家和人民的安危,我们并未直接付钱给他们……

【经济学点睛】

搭便车的基本含义是不付成本而坐享他人之利。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并用税收为它支付,可以使每一个人获得搭便车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