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无所谓好人坏人,你我都是经济人2
农夫和小魔鬼——贪婪并不是人的本性
【寓言典故】
老魔鬼看到一个农夫每天辛勤地工作,可是所得却少得可怜,但他还是那么快乐,非常知足,他决定要将这个农夫变坏,于是他派小魔鬼去。
小魔鬼有预知的能力,每年都对农夫说当年适合种什么,三年下来,这农夫就变得非常富有。他又教农夫把米拿去酿酒贩卖,赚取更多的钱。终于有一天,小魔鬼告诉老魔鬼说:农夫已经变坏了。
只见农夫办了个晚宴,所有富有的人都来参加;喝最好的酒,吃最精美的餐点,还有好多的仆人侍候。这时,一个仆人端着葡萄酒出来,不小心跌了一跤。农夫就开始骂他:“你做事这么不小心!”仆人回答:“我们到现在都没有吃饭,饿得浑身无力。”农夫很生气:“事情没有做完,你们怎么可以吃饭!”
老魔鬼很高兴,问小魔鬼是怎么办到的。小魔鬼说:我只不过是让他拥有比他需要的更多而已,这样就可以引发他人性中的贪婪。
(选自托尔斯泰的《呆子伊凡》)
【趣味解读】
人们总是将贪婪视为人的本性,认为是无法变更的。其实,贪婪并不是我们的本性,欲望才是人的本性。有人可能会问,贪婪和欲望有区别吗?
欲望是人正当的要求,它与人满足欲望的能力应该是匹配的。换句话说,欲望是以自己的能力可以满足的,或通过正当途径的努力可以实现的;贪婪则是去满足无法实现的欲望。不切实际地去做自己根本做不到的事,就会使欲望变为贪婪。
欲望是一种心理现象,是主观上的需要。“生死根本,欲为第一”,欲望是人性的组成部分,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欲望是指一种缺乏的感觉与求得满足的愿望。为更好地理解欲望的概念,我们不妨看一看《东坡志林》中的一则故事:有两个穷困潦倒的人,互相谈着自己的志向。一个说:“我这辈子一直没有吃饱饭和睡好觉,将来一旦得志,我一定吃饱了就睡,睡醒了就吃。”另一个说:“我和你不一样,一定是吃了又吃,哪有空去睡觉!”
我们承认人的利己性,就必须承认人是有欲望的。人在行为过程中,总是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这就导致了欲望的无限性。20世纪美国心理学家马斯诺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由欲望产生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与自我实现需要。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人的需要也是从低到高依次实现。需要层次理论表明,人首先满足最基本的欲望,然后才会去追求其他的欲望。低层次的欲望比较容易得到满足,较高层次的愿望较难得到满足。
人的欲望是多种多样、无穷无尽的。市场经济是一个充满欲望的社会,而在市场经济中,每个人满足自己欲望的权利都是平等的。经济学家承认欲望是人的本性,而且肯定欲望是人自身提高和社会进步的推动力。正是由于欲望的无限性,社会才会不断进步。
人对财富的欲望是无可厚非的,而且这种欲望顺应人性,顺应社会发展的规律。市场面前人人平等,市场不偏爱特权阶层,也不偏爱穷人。不论你是什么人,都要遵循经济规律,这样才能获得财富。
经济学家在肯定欲望的同时,又警示人们不要贪婪。亚当?斯密在他的《国富论》中,对利己导致的欲望和贪婪进行了区分,欲望可以通过合法途径和正当努力来实现,而贪婪则是通过非法途径与不正当努力来实现。欲望和贪婪只是一念之差,其实质却有根本不同。合理的欲望是成功的推动力,贪婪却是滑向地狱的牵引力。
消极地控制人类欲望是不会增进人类幸福和经济发展的,通过对人类无限欲望的因势利导,才能激发个人和社会不断走向进步。
【经济学点睛】
经济学家承认欲望是人的本性,但欲望不是贪婪,欲望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贪婪是滑向地狱的牵引力。人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我们必须通过努力和合法的途径实现自己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