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寓言中的经济学诡计
227700000004

第4章 无所谓好人坏人,你我都是经济人4

第一章 无所谓好人坏人,你我都是经济人4

掩耳盗钟——有限理性下的行为抉择

【寓言典故】

春秋时候,有人跑到晋国的范氏家里想偷点东西,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小偷心里高兴极了,想把这口精美的大钟背回自己家。可是钟又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动。他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钟敲碎,然后再分别搬回家。

小偷找来一把大锤,拼命朝钟砸去,但是钟发出了巨大的声响。小偷想办法解决,终于想到一个好办法:使劲捂住自己的耳朵。他立刻找来两个布团,把耳朵塞住。于是就放手砸起钟来,钟声响亮地传到很远的地方。人们听到钟声蜂拥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选自《吕氏春秋》)

【趣味解读】

这则故事讽喻小偷的愚笨。小偷其实是一个理性的经济人,他精于算计:要把大钟偷回家,就必须把大钟砸碎,但砸钟会发出声响,必须阻止钟声的传播,他选择了堵住自己的耳朵。可以说,小偷的行为不失理性,但是,他却是一个理性的傻瓜!为什么小偷是一个理性人,却还被视作傻瓜?因为他并不是一个完全理性的人,他只是一个有限理性人。

在生活中,我们都是理性的经济人,只不过这种理性一般是有限理性。理性人的主观意愿是最大限度地为自己谋福利,但能不能谋到福利是另一回事。以最少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收益是经济人的理性选择,但由于人对事物的计算能力和认识能力是有限的,因而人们的理性往往表现为有限理性。

有个测试:一家商店正在清仓大甩卖,一套餐具,有8个菜碟、8个汤碗和8个点心碗,共24件,每件都完好无损。同时有一套餐具,共40件,其中有24件和前面那套的种类大小完全相同,也完好无损,除此之外,还有8个杯子和8个茶托,不过2个杯子和7个茶托已经破损了。第二套餐具比第一套多出了6个好的杯子和1个好的茶托,但人们愿意支付的钱却反而少了。

人们往往有这样的心理:一套餐具的件数再多,但即使只有一件破损,人们也会认为整套餐具都是次品,理应价廉;而件数再少,但全部完好,也就成为理所当然的合格品,当然应当高价。可以说,这是理性人的不理性,即“有限理性”。

在生活中我们因为有限理性而对“得失”的判断屡屡失误,事实上我们都做了理性的傻瓜。工人体育场将上演一场由罗大佑、周华健等众多明星参加的演唱会,票价很高,需要800元,这是你梦寐以求的演唱会,机会不容错过,因此很早就买到了演唱会的门票。演唱会的晚上,你正兴冲冲地准备出门,却发现门票没了。要想参加这场音乐会,必须重新掏一次腰包,那么你会再买一次门票吗?假设是另一种情况:同样是这场演唱会,票价也是800元。但是这次你没有提前买票,你打算到了工人体育场后再买。刚要从家里出发的时候,你发现自己不知什么时候把刚买的价值800元的MP4给弄丢了。这个时候,你还会花800元去买这场演唱会的门票吗?

与在第一种情况下选择再买演唱会门票的人相比,在第二种情况下选择仍旧购买演唱会门票的人不会少。客观来讲,这两种情况是没有区别的,是等价的:在你愿意花800元钱去听演唱会的前提下,你面临的都是损失了800元,然后你需要选择是否再花800元去参加演唱会。只不过在两种情况下你的损失形式不同:在第一种情况下,你是因为丢了一张票而损失了800元,而在第二种情况下你是因为丢了800元的MP4。

同样是损失了800元,为什么我们大多数人会有截然不同的选择呢?其实对于一个理性人来说,他们的理性是有限的,在他们心里,对每一枚硬币并不是一视同仁的,而是视它们来自何方、去往何处而采取不同的态度,这是一种非理性的情况。

我们都是理性经济人,但“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任何人都不可能是完全的理性人。在纷繁的世界中,我们学会去认识世界,分析事物,不再做理性的傻瓜!

【经济学点睛】

以最少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收益是经济人的理性选择,但人们对事物的计算能力和认识能力是有限的,往往看似理性的行为会变得非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