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男人成大事必备的9种资质
2319600000016

第16章 善于学习拥有智慧(4)

成大事男人必具:善于运用智慧就能抓住别人的弱点,当然就能抓住机会,获得成功。

11.孙叔敖因才被破格提拔

智慧是男人起家立事的根本,一个没有知识没有智慧的男人,无论他的家世背景机遇有多好,对于他也是无用的。真正有才华的男人放在哪里都会闪光。

公元前613年,楚庄王即位时,楚国的实权操纵在大贵族若敖氏、令尹斗越椒手中,他们结党营私,排斥贤良,根本不把国君放在眼里。楚庄王不甘大权旁落,受人摆布,为了让斗越椒的阴谋彻底败露和了解朝中哪些是贤臣,他伪装沉湎声色,三年不理朝政,在暗中观察局势,等待机会。三年后,楚庄王选拔了申无宇、苏从、虞邱等一批忠臣,一举粉碎了斗越椒的反叛。随后整顿内政,选贤任能,促使国势日趋强盛。

有一天,楚庄王和大夫虞邱商议国事,很晚才回宫。夫人樊姬问她:“大王归来如此之晚,朝中一定有什么要事吧!”庄王说:“我同虞邱谈论政务,不知不觉就到了这时候。”并且连声称赞说:“虞邱真是我们楚国最贤良能干的人。”樊姬却说:“依我看,虞邱这个人未必有那么贤良。”楚庄王疑惑不解,樊姬见状不紧不慢地说:“虞邱常和你谈论国事到深夜,怎么从来也没听说他举荐过贤臣良将?贱妾以为,一个人的智慧再多,也是有限的。楚国地广人多,贤士无穷。像虞邱这样总想用自己一个人的智慧来取代大家,这样的人怎么能称得上贤良呢?”

庄王认为樊姬的话很有道理。第二天早晨,就把这些话如数转告虞邱。虞邱听后,非常惭愧地说:“夫人说得极是,我忽略选贤任能,的确是最大的失职,我一定尽力补救。”

从此,虞邱留心查访,后来大夫斗生推荐原楚国司芜贾的儿子芜敖。经过多方观察,虞邱了解到:芜敖,字孙叔,大家都叫他孙叔敖。公元前606年,令尹斗越椒趁庄公北伐时,作乱杀了忠臣芜贾。为躲避灾祸,芜敖侍奉母亲逃回家乡种田度日。

孙叔敖从小有胆有识。一次在田里玩耍,看见一条两头蛇,很是惊骇,因为传说两头蛇是不祥之物,见者必死,所以他毫不犹豫的就打死了这条蛇。孙叔敖乡人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回答说:“我见了两头蛇必然会死,反正都要死,不如把它打死,以免别人再遇见。”自此后,孙叔敖的名气就传开了。年事稍长,孙叔敖奋发读书,研究文韬武略,为人所称道。虞邱认为这是一个不可多得的贤才。于是征得楚庄王同意,亲自去请孙叔敖。

不久,孙叔敖在虞邱的引见下,拜见了楚庄王。庄王为了验证孙叔敖的才学,就向他请教治国之道,孙叔敖从容作答。君臣畅谈一天,越谈兴致越高。楚庄王兴奋地说:“论见识和韬略,朝廷大臣无人能与你匹敌!”说完,马上要拜孙叔敖为令尹。孙叔敖推辞说:“我出身于田野农舍,骤然执掌令尹大权,怎么让众人信服呢?大王若有意用我,就把我排在众臣之后吧。”楚庄王却坚信自己的眼力:“我已经知道了你有这份才能,请不必推辞了!”孙叔敖见庄王如此信赖自己,感动得热泪盈眶,只好挑起了令尹的重担。孙叔敖任职以后,就大刀阔斧地改革制度,开垦荒地,挖掘渠道,发展生产,为了从根本上消除旱涝灾情,他组织和动员几十万百姓,兴建了楚国最大的水利工程——芍陂(今安徽省寿县南),使百万亩农田得到了灌溉。他还协助楚庄王训练军队,整修武备,终于在公元前597年打败了晋国,成为中原霸主。

当初,楚国的大夫们对出身微贱的孙叔敖担任令尹,都很不放心。后来,看到他办事井井有条,待人谦虚诚恳,无不佩服,称他是“子文再生”(子文是楚成王令尹,以贤能著称)。

孙叔敖临终给楚庄王上了一份奏章。其中写道:“蒙大王提拔,我这样一个田野农夫当上令尹,可惜我无能报答大王的知遇之恩。我有一子,资质太差,不配伺候大王,请让他回乡种田。晋国虽败,但目前仍是我国的劲敌,不可小视。连年兴兵攻伐,百姓度日艰难,大王要加以体恤爱护!”楚王看了奏折,不禁动容泪下,感慨地说:“令尹至死不忘国家,实在难得。”

孙叔敖的儿子孙安按照父亲临终指示,仍回家种田打柴度日,虽然父亲当过令尹,可家中却一贫如洗。后来楚庄王的戏子优孟听说了这件事,就编成歌谣,装扮成孙叔敖,演唱给楚庄王。庄王看后,深受触动,立即去召孙安来见。孙安拜见时,楚庄王见他一身衣衫褴褛,不由心碎泪下,问道:“你怎么穷到如此地步?”优孟从旁答道:“不是这样,怎么能看出孙叔令尹的公而忘私呢?”这样一来,孙叔敖贤能清廉的名声就越传越远了。

成大事男人必具:知识渊博但谦虚谨慎,为事业鞠躬尽瘁。

12.刘秉忠博学多才受重用

古人说:学以致用。知识和经验是男人成功的资本,拥有他就可迅速地找到成功的捷径。所以有知识的男人必须会审时度势,找到机会,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大显身手。

刘秉忠是今天的河北邢台人,后辅佐元世祖忽必列,参与国家机密。在他的努力下,元朝设立了中书省,宣抚司等,又监修了开平,中都两城。1271年,在他的建议下,忽必烈建国号为大元,定朝仪官制。

刘秉忠在南宋王朝垂危之际、北方蒙古兴起之时,审时度势,断然投身漠北,追随一代英主忽必烈,参与制定各种方针大计,为其入主中原、完成全国统一大业、建立一个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刘秉忠生于官宦之家,先祖曾仕于辽国,金灭辽后,曾祖父改仕金国,为金邢州节度副使,遂以邢州为籍。元太祖十五年(1220年),蒙古大将木华黎略定邢州,设都元帅府,刘秉忠的父亲刘润也在蒙古政权的地方机构中担任了下级官吏。

刘秉忠生性聪明,学习刻苦,8岁入学,每日即记诵诗书数百言。按当时定例,凡在蒙古贵族领地为官的汉人,都必须以儿子为质。因此刘秉忠13岁时,曾为质于都元帅府,得以目睹官场风云,观察到蒙人习俗和从政之要略。

刘秉忠17岁时,为养亲糊口,充任了邢台节度使府的令史,每日伏于书案之前记录抄写,掌管文书。满怀雄图大志的刘秉忠,不安心于这种平庸无为的工作和生活,时常为此郁闷不乐。有一天,他投笔于案,感叹道:“我家世代为朝廷所重用,我怎能自甘沦落,作一介刀笔小吏!大丈夫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就应当隐姓埋名,等待时机,以期有朝一日再展鸿鹄之志。”于是,他放弃了自己的职务,到武安山中隐居。

刘秉忠身居深山,但其心却依存经世宏愿。他留心天下时事,茹苦耕读,以待良机。后来,他的才华为天宁虚照禅师所知,特意派人入山招其剃度为僧,改名子聪,在寺庙里掌书记之职,因而留下“聪书记”的称呼。其后,他游历云中(今山西大同),留居南堂寺。

刘秉忠虽循入空门,但壮志不泯。他每日于晨钟幕鼓之暇,潜心治学,博览群书,着意探究尘世变迁之基因,寻求治国安邦之良计。几年过去,刘秉忠学业日长,几无不通。他不仅“兼通儒释”,而且精于《易经》和宋代道学大家邵雍的《皇极经世书》。其它如天文、地理、律历以及三式、六壬、遁甲等卜算之术等,也无不精通。他学兼三教,洞察力敏锐,对古今治乱兴衰研究得十分透辟,具备了异乎寻常的政治胆识,为以后建功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十年的隐居生活令已27岁的刘秉忠风华出众,声名渐著。机遇终于到来了。1242年,身居漠北和林(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哈尔和林)的藩王忽必烈蓄意争夺蒙古汗位,欲于天下大有所为,因此一心扩充自己实力,积极结识、网罗中原文士和释儒道三教名流。燕京(今北京)大庆寺高僧海云禅师,应忽必烈之召身赴漠北,途经云中,闻知刘秉忠博学多才,特意邀他同行。刘秉忠思欲一试胸中才学和平生抱负,干一番治国安天下的轰轰烈烈事业,决计与海云禅师一道北上,谒见忽必烈。这次和林之行,便成了刘秉忠一生中重大的转折点,使他的人生之路由此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刘秉忠到和林后,多次受到忽必烈的召见。他纵论天下时事,了然于胸,谙如指掌,受到忽必烈的欣赏,深为忽必烈喜爱。当海云禅师南返时,刘秉忠便被忽必烈留了下来。数年之后,刘秉忠回奔父丧,忽必烈赐金百两以供丧葬之用,派使送至邢州、以表其爱才之心。刘秉忠服丧期满,又被忽必烈再次召回和林。这时的刘秉忠,已成为忽必烈开创基业的得力助手。而刘秉忠为报知遇之恩,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才智,为辅佐忽必烈完成一统帝业竭尽了全部心力。

元宪宗元年(1251年),成吉思汗之孙,忽必烈的胞兄蒙哥被立为大汗,命忽必烈总治漠南之地,忽必烈率众臣南下,开府于金莲川(今内蒙古正蓝旗闪电河沿岸)。

漠南地广民殷,财赋充实,忽必烈兼得天时、地利、人和,便雄心勃发,欲成大事。刘秉忠也认为这是建立基业的千载良机,不可丧失,并以周公辅其兄武王的故事为鉴,请忽必烈“思周公之故事而行之”。他以中国古代典章、礼乐、法度和三纲五常为指导思想,采撷蒙、汉历史上成功的统治经验,着眼于全局,为忽必烈兴邦治国设计了一幅较为完整的政治蓝图。

在政治方面,刘秉忠认为:兴邦治国,“在内莫大乎相,相以领百官,化万民,在外莫大乎将,将以统三军,安四域”。选择贤相良将,内外相济,乃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他还根据蒙古统治的实际情况,提出要选择开国功臣的子孙,分别担任京府州郡各级监守,督责旧官以遵王法,按察官守,根据其政绩以定升降。他指出目前“官无定次,清洁者无以迁,污滥者无以降”的弊端,建议参照古例,制定百官爵禄仪仗,使之家足身贵;如有犯于民,则设条定罪。百官之中,他认为县宰最为重要,“亲民莫近于县宰”,要慎重选择县宰,“县宰正,民自安矣。”司法方面,他主张明定法令,去其繁苛,严禁私设牢狱,取消鞭背之刑。“罪不至死者皆提察然后决,犯死刑者覆奏然后听断”,以免刑及无辜。

在经济方面,刘秉忠提出“国不足,取于民,民不足,取于国”,“有国家者,置府库,设仓廪,亦为助民;民有身者,营产业,辟田野,亦为资国用”,国与民之间的关系是鱼水关系的思想。主张纠正差徭甚大,赋敛繁重之弊,酌情比照以往赋役减半或三分去一。根据现在之民力以定差税,因赋役难以承担而逃亡在外的百姓,应招回复业后再行定夺。“盐铁诸产,商贾酒醋货殖诸事”,也应按照以前规定的标准课税,或有所减轻。苛捐杂税则一律免除。

在文化方面,刘秉忠主张尊师祭孔,开设学校,进行科举,以选择贤达之才;还提出了兴礼乐,颁新历,修史书的建议。刘秉忠对知识分子非常重视。他提出,国家要出资以养天下名士宿儒中无营运产业者,使之不受贫穷的困扰;对其中有营运产业者,也应在税收方面给予优惠,使之能够得以自养。

刘秉忠的各项建议,实际上为忽必烈如何推行“汉法”,承袭中原帝业,治国平天下定下了基调,深得忽必烈的赞许。后来,这些建议大部分都得到了实施。

成大事男人必具:知识在于平日孜孜不倦地积累,有朝一日终有大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