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曾国藩冰鉴(第六卷)
2325300000012

第12章 须眉鉴附录(8)

俗话说:“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可是自古以来,就有人相信,相貌跟才能有关系,甚至跟命运有关系。鼻直口方,两耳垂肩,是帝王之相;倒眉豆眼,尖嘴猴腮,是鼠辈之相。唐代考选官员有明确的规定,考试之外,还要看应选者的身相口齿。当然,那主要还是出于朝廷官员形象的考虑,就像今天秘书、公关人员要求有漂亮的外表、优雅的风度一样。至于科试录取以貌定名,这就有点牛头不对马嘴了。在明代科举史上,很有几个皇帝以貌取人。始作涌者,就是明太祖朱元璋。

查继任的《罪惟录》记载,洪武四年(1371),明朝举行开国后的第一次科举考试。本来拟定郭种为状元,可是朱元璋觉得此人貌不惊人,不足以显示大明帝国的新兴气象,于是将气宇轩昂、相貌堂堂的吴伯宗点为状元。有其父必有其子,明惠帝朱允玟登基第二年,也就是建文二年(1400),殿试原拟王艮为第一名,明惠帝听大臣描述了王艮的长相,嫌王艮形象不佳,改为第二。谁来做状元呢?阅卷大臣意见不一。一部分人主张定胡广,一部分人主张定汤溥,谁也说服不了谁,只好请皇帝定夺。惠帝命令宣胡广、汤溥上殿,他要亲自看看再定。胡广接到圣旨,立即前往。他长得广雅秀气,堂堂一表人才,惠帝一看即中,就定他为状元。不过惠帝觉得他名字不太好,”

胡”通常指北方那些袭扰中原的少数民族敌对国,”

蛮胡”怎么能让它扩张广大呢。惠帝让胡广改名为胡靖,”靖”有安定、肃清的意思。汤溥本来长相也不差,可惜他动作迟缓了些,胡广先他上殿,汤溥只能痛失状元桂冠。

前人创式,后人效尤,以貌取状元就形成了习惯。陆容的《菽了杂记》里说,正统元年(1436),明英宗朱祁镇第一次临朝试进土,大学士杨士奇主持阅卷。初定浙江的周旋为状元,名单刚宣读,就有人发问,周旋相貌如何,在场的几位浙江籍官员连忙插话,说这个人身体修长,皮肤白皙,算得上浙江的美男子,大臣们一听,那还有什么好说,又有文才,又有扮相,衙门奏报皇上。御旨批准,周旋定为状元。

等到传胪唱名,官员们大吃一惊,站出来的周旋不仅谈不上漂亮,而且相当丑陋。浙江籍的几个官员面面相觑,不知怎么回事。原来浙江应试的还有一个周。周旋是温州人,周是淳安人”旋“和”,浙江人听来音差不多,浙江籍官员把周当作了周旋,造成了误会。生米煮成了熟饭,状元已经宣布出去了,也不好更改,周旋幸运地保住了状元头衔。

英宗有了第一次的经历,第二次就谨慎了。正统四年(1439)殿试,大臣奏报名次,定张和为第一名。英宗不放心,特地派贴身太监去实地观察一下长相。太监偷偷到张和的住处看了看,回来报告张和的一只眼睛有毛病。英宗提笔一下将张和降至二甲第一(总第四名)。可怜张和爹妈没有给他一副好脸相,套到头上的状元帽又飞了。最后经过太监相面,取施维为状元。

让皇帝操心中魁状元的脸相,总不是个事。后来,殿试初定名次后,干脆就让新进士们都到内阁来唱一次名,看了长相再最后确定状元。陆粲的《庚巳编》记录了一件趣事。成化十四年(1478)殿试,大学丄万安主持阅卷。开始大臣们看了一天卷,找不出一份十分称意的卷子。万安左翻右翻,觉得江西泰和人曾彦的卷子比较出色。大家经过反复比较,觉得万安有眼光。当天晚上,人选新进士唱名。喊到曾彦时,万安特意留神地观察了一下。看上去曾彦身材伟岸,面目英俊,气度不凡。万安暗暗高兴,一唱完名,就兴奋地对同僚们说,状元可以确定了。大家也一致同意万安的意见。宪宗问明情况,批准了万安所定名次。传胪唱名的那天,应声站出来的状元曾彦,皱纹满脸,髭须满腮,分明是个六旬老汉,毫无儒雅之气,万安和大臣们大吃一惊。典礼结束,他们急忙找出曾彦的卷子看,怎么文章也觉得非常平庸。一夜之间有这么大的变化,是大臣们眼睛有毛病,还是曾彦有神明相助,施了障眼法。其实,哪有神明相助,只不过是万安和大臣们老眼昏花而巳!这一年取录进士350人,平常人也会看花眼,更何况万安是个60岁的老头呢。

郭种、王艮、张和都是不幸的,周旋、曾彦则是万幸。和他们比较起来,丰熙的命是不幸之中的万幸。明弘治十二年(1499),殿试结束后,明孝宗朱樘亲自阅卷。看到浙江宁波人丰熙的对策,十分赞赏,定为第一。孝宗派人打听丰熙的相貌,回报说丰熙的脚有毛病。祖宗之法不可改。只得易人。于是,孝宗心生一法以作宗补,定丰熙为一甲第二,赏赐同状元。丰熙也就成了身着状元袍的假状元。

“天生我才必有用”。一般来说,每个人都有其所长,有其所短,如能发掘人之长处,则能发现更多的人才;如不见人之所长,只寻人之所短,将认为人才缺少甚至无才。因此只视人之所短,则不知才;能发现人之所长,则人才来源不绝。

而能否发现人之所长,使众多人才涌现,用人者必须抛弃论资排辈的成见,排除个人的爱憎,眼睛不只是向上,主要是要向下,不拘一格选人才,能如此,则不会因“一叶障目”,人才在身边而视不见,众多的人才将会脱颖而出。不拘一格选人才,这既是知人用人的准则之一,也是事业能否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战国策·齐策三》记载:孟尝君有个门客,因不喜欢他,拟赶他走。鲁仲连对孟尝君说:猿猕猴错(离)木(树)据(居)水,则不如鱼鳖;历险乘危,则骐骥不如狐狸。曹沫之奋三尺之剑,一军不能当;使曹沫释三尺之剑,而操铫(大锄)褥(锄草具)与农夫居垅亩之中,则不若农民。故物合其所长,之其所短,尧亦有所不及矣。今使人而不能,则谓之不肖;教人而不能,则谓之拙。拙则罢,不肖则弃之,使人有弃逐,不相与外,而来害相复(报复)者,岂非世之立教首(重要教训)也哉!”孟尝君说:“善!”才不赶走那位门客。

孟尝曾任齐相多年,其门下食客三千人,以养士着称。鲁仲连是齐高士,有卓识奇谋,常游说各国,排难解纷。孟尝君最尊敬鲁仲连,通过两人的谈话,可见两人对人才看法不同在于:孟尝君派人干的事没有做好,便认为他无能;教人的事不会,就认为他笨拙,要将他赶走。鲁仲连则认为事物舍其长而取其短,即使是圣王唐尧也不能把事情办好。这说明鲁仲连是主张用人要弃其所短用其所长。孟尝君与鲁仲连这种认识上的分歧,实是反映了两种知人用人的不同观点。

鲁仲连所谈的是如何正确用人的问题,即用人如器各取所长,才能知人用人,充分发挥人的才能,这样就能团结更多的人为己所用。如果是弃其所长而用其所短,这就不可能知人,必然认为其人无用笨拙而不用,如此则无可用之人,从而孤立自己,增加了仇敌。历史上得人失人,都与用人所长或用人所短有关。这确是个重要的经验教训。

由于孟尝君采纳了鲁仲连的意见,纠正用人所短做法,懂得用人之所长,其食客三千有各种各样的人才为之所用。识人坚持量才适用的原则,要注意用人之长,避人之短。每个人才的具体情况往往不同,有的是通才,有的是多才,有的是专才;有的少年得志,有的大器晚成,等等。但是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每个人才的长处与短处却是客观存在的。“一个人的长处里同时也包括某些缺点,短处里同时也含着某些优点。”例如,有的人才很有魄力,敢想敢干,但考虑问题往往不够周密,显得不够稳重;有的人才处事稳重,深思熟虑,却往往又失之魄力不足;有的人才原则性强,但工作方法却可能欠灵活,等等。正像吴玉章同志在一段自我总结中所分析的那样:“我觉得我有优点,但同时又有缺点。如我忠诚坦白,因此常缺乏警惕性,易受人欺;有恒心毅力,但因此做事迟缓,不敏捷;志趣远大,但又好大而不顾实力,常常不能完成计划;……”这种现象在我们人才队伍中较为普遍。所以我们要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一个人才的长处和短处,在看到一个人才的短处的时候,需要再分析一下,与短处联系的会有些什么长处;在看到他的长处的时候,也要分析一下,与长处联系的还可能有什么短处。在某种情况下,扬长能够避短,避短必须扬长,扬长了也就避短了。扬长与避短之间不是孤立的或平行的,而是交叉融合在一起的。使用人才,不要把着眼点放在“全才”上,而应当放在扬其所长上,实事求是地取长避短,先看长处,多采长处,使之“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发挥长处,施展才干人才,不是全知全能的完人,但各有特点和所长。有的善于做军事工作,有的善于做政治工作:有的精通某种专业,有的具备多方面的才干;有的懂专业但缺少组织领导能力,有的则二者兼而有之;有的适合当主官,有的适合做副职;有的长于带兵,有的则做机关工作更能发挥作用,等等。领导者的责任,就是按照他们这些不同的长处和特点,量才使用。为各类人才提供最能充分施展才能的机会和条件,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坚持量才适用的原则,首先是要正确处理好按需使用和量才使用的关系。中国共产党历来主张人才使用要“按照才干,按照需要,同时兼顾。量才为主,应急也不可免”。提拔人才要“坚持人、事两宜的原则,用人得当,适得其所”。就是说,合理地使用人才,要从事业和工作的需要出发,同时又尽可能地照顾到个人的志趣和专长,使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这里,事业的需要是第一位的,个人的才干和特长,应当服从于事业的需要并为事业服务,不能离开党和军队建设的需要过分强调照顾个人的才干和特长。在实际生活中常常有这样一些情况:在一些德才素质大致相当的干部中,有的人因本单位工作需要而提拔了,有的人却因暂无这种需要仍要做一般的工作;有的人走上关键岗位,有的人则为了培养接班人而要腾出位子;有的人虽有某种特长,但为了服从大局,则需要转行;有的人虽缺乏某方面的才干,因职责的需要却要从头学起,等等。所有这些,如果单从发挥人才的某种才干、长处着眼,似乎是不好理解的。但是,如果放眼于整个事业发展的需要,却并不难理解,而且还会自觉地这样去做。也就是说,当发挥个人长处与服从革命需要之间发生了矛盾,应该在服从需要的前提下再考虑个人特长的发挥。那种只看重发挥个人特长,不顾及整体利益和客观可能的态度,是党的人才政策和组织纪律所不允许的。

放大眼光了解人,这是识人学中一条基本定律,是人类自古至今对识人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上的升华。无论任何时代,要想从众多的人群中发现人才,识别人才,必然放大眼光了解人。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更应该重视放大眼光了解人,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和社会发展选拔一批又一批的杰出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