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曾国藩冰鉴(第三卷)
2325500000022

第22章 刚柔鉴附录(21)

有时,高士奇侦察到康熙在阅读某一部书,就立即找来同样的书阅读。一巳康熙偶尔谈及此书,他也就能说出个大概来,所以更加得到康熙的宠爱。康熙曾经说过:“廷臣中知识渊博并能和我论古的,非高士奇莫属。”

高士奇越受康熙的恩宠,别人对他的忌恨也就越深。高十奇最初因明珠的举荐才得以进人内廷,现在明珠却要反过来向他探听消息。每次人值归来,其府第前的小巷则被各部九卿的轿子塞满了,明珠也在其列。高士奇目不斜视,踏步人门,仿佛什么也没看见。诸贵客都派仆人去打听,回来报告说“在洗脸”、“在用餐”,过了一会,才传呼请明相国人内,两人总是要谈很长时间,其他大臣能相见的仅一、二人。第二天又重复如此,声势显赫异常。

也有博言说,当初高士奇扛着被子人都,今天看看他的家资就可知全是招权纳贿的。康熙某日问及此事,高士奇跪着说:“督抚诸位大臣因我蒙您的恩宠,以为馈赠的东西不少。实际上圣明威福从未旁落,我有何能耐参预过一字呢?在他们也并未得到好处,在我则是寸丝粒粟都是由恩遇中得到的。”康熙听了笑了笑,再也没过问此事。后来因为弹劾他的人太多了,康熙才罢了他的官。

无论是领袖,还是圣人、贤人、哲士,或是普普通通的凡八,都有自己的弱点,而目都有特有的弱点。掌管人、使用人的技术,就是制服人的这些弱点的技术。就像牛要穿鼻子,马要勒口一样。你如果把握住了人们的弱点,一切都能得心应手,称心如意。

同时也要了解自己的弱点,你能利用人们特有的弱点,人们也会利用你特有的弱点。人们都是在相互利用,是使你成功还是失败,是得还是失,这就要看你技术运用得如何。

人无时不在为着名,无时不在为着利。有为名甚于为利的人,有为利甚于为名的人,有既要为名又要为利的人。有名义上是为名,实际上是为利的人;有名义上是为利,实际上是为名的人。所以你不得不做精确细致的观察,从而使你利用的技术有新的提高。

时势造英雄,乱世出来雄。聪明者善据时势,需要居时就屈,需要伸时就伸,能屈则屈,能伸则伸。屈于当屈之时,是智慧;伸于可伸之机,也是智慧。屈是保存力量,伸是光大力量;屈是隐匿自我,伸是高扬自我;屈是生之低谷,伸是生之峰巅。有低谷,有峰巅,一起一伏,犬牙交错,波浪行进,这才构成完满丰富的人生。明智者,在“退让”中求发展,绝下会拘泥于一着。

1912年1月1日,所有热爱自由的中国人都永矢不忘的一天。上午10时,孙中山偕各省代表由上海乘沪宁线专车赴南京。下午5时,汽笛一声长鸣,火车驶人了下关车站。当晚,孙中山到达总统府所在地:旧两江总督署。晚上10时举行总统受任札,改元为中华民国元年。

中国的君主专制从此结束。

孙中山没有忘记举行祭祀天地祖先的仪式。他带着一群同甘共苦的党人,亲自到明太祖孝陵拜祭。孝陵在钟山之阳,当年诸葛孔明登临此山,意味深长地说了一句“钟山龙蟠;据说晋元帝曾看见山上有紫气缭绕,因此又把钟山称作紫金山。风水学认为这田是“众山之杰”。康熙年间,洪门五祖立下“反清复明”、恢复炎黄甲胄的宏愿,在经历237年之后,终于由洪门的弟子实现了。

孙中山站在钟山北麓,眺望茫茫大地,一时间胸中血气翻涌,不能自己。

然而,人们很快发现,真正掌握北方局势的人是袁世凯,而非孙中山。袁世凯手里有一张王牌,就是他能够左右北京那个小朝廷,他以制造军人骚乱和拉拢党人的办法,使不少人相信;孙中山无法驾驭各个党派,使之协调一致。

事实上,孙中山对领导这样一个混乱、衰败的国家,确实缺乏思想准备。有一次安徽军人索饷,孙中山随手批了20万元,但当时财政部的金库里只有10块大洋。孙中山对此竟一无所知。不仅如此,外交方面临时政府也一筹莫展。外交使团对孙中山并不看好,他们宁可留在北京,因为北京是袁世凯的地盘。

不久,孙中山便痛苦地意识到了这一点。这是场艰卓啦绝的斗争。几乎所有的老党人都反对继续战争,黄兴断然表示:“就算和议不成,我也不能下动员令,如果先生一定要打,我只有切腹以谢天下。”

只要宣统退让,一切条件均可接受。这是残酷的现实。孙中山必须让位于袁世凯,尽管他们都看出此人是一代枭雄,但迫于形势,也无可奈何。在经过痛苦犹豫之后,一心想独揽大权、推行三民主义的孙中山,被迫让位,但条件是废黜宣统皇帝和定都南京。

袁世凯一口应允。2月12日,宣统皇帝退位。紧接着孙中山向临时参议院提出辞职,并荐袁世凯以代。但袁世凯宣称他的国家元首职位,是受命于清皇室,而不是民国。孙中山觉得被自己的同志出卖了。

一种愤怒而屈辱的感情压在心头。

4月24日孙中山抵达香港,换乘兵轮,次日下午抵达广州。省城万人空巷,热烈欢迎这位下野总统。

孙中山的南下,对于北方政府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虽然孙中山一再表示下野之后将致力于中国的铁路建设,但没有人相信他真的会把精力投放到经济问题上来。

袁世凯邀请他到北京一晤。孙中山慨然答应了。“你不能去”,人们吃惊地劝他,“袁世凯这人是个大象雄,什么都做得出来只怕你进了北京就出不来。”“此行不外是调和南北感情,’孙中山微笑着说,“至于外交、财政、内政各事,如果袁总统有问,我一定会尽我所知告诉袁总统;如果他不问起,我也不会过问。”

8月18日,孙中山启程北上了。8月24日,孙中山由天津人京,受到极其隆重的欢迎。当他乘坐的专车驶人前门车站时,军乐队奏着欢快的乐曲,儿童队伍唱着欢迎歌,礼炮轰鸣,人们挥动着帽子,掌声雷动。孙中山乘坐一辆金碧辉煌的朱轮马车,车内衬着黄缎,驾以白马,前有30名骑兵开路;后有几十名军警拥护,从正阳门直入迎宾馆。

继孙中山进京之后,黄兴、陈其美等人也联袂北上。他们和袁世凯举行了十几次会谈,话题无所不包,但最重要的还是经济问题。孙中山向袁世凯谈到了引进外资、修筑铁路、平均地权等问题。袁世凯几乎一律表示支持。这反倒使孙中山觉得十分奇怪。

关于铁路,孙中山说他打算在10年之内筑20万里的铁路线,“纵横五大洲之间”“嗯,嗯,”袁世凯问道,“听说你计划借外债来建铁路,是吗?”

“是的,”孙中山用热情洋溢的语气说,“20万铁路之费,可由十大公司自行借外债。铁路线归民有,40年后收归国有。事权不落于外人之手,国家不负债务,到期收路,不出赎资。”

“那很公道,那很公道。”袁世凯摸着光光的脑袋说。

“总统是带兵出身的,”孙中山说,“自然应该明白,铁路与练兵,应以铁路为先,无路,有兵也用不上。”

“有道理,有道理。”袁世凯大笑。

9月16日,孙中山、黄兴和袁世凯共同协商,制定了8项《政治纲领》;一、立国取统一制;二、主持是非善恶之真公道,以正民俗;三、暂时收束武备,先储备海陆军人才;四、开放门户,输人外资,兴办铁路矿山,建置钢铁工厂,以厚民生;五、倡资助国民实业,先着手于农林工商;六、军事、外交、财政、司法、交通皆取中央集权主义;七、迅速整理财政;八、竭力调和党见,维持秩序,为承认之根本。

孙中山和袁世凯还达成了一项君子协定,即南方对北方的中央行政不加干预,但北方对南方在经济建设方面的用人也不要干预。

如果这8项政治纲领真的能付诸实行,将是一次由南方人发起的大规模的“经济北伐”,由于强调开放门户和引进外资,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冲击肯定比洋务运动,以及所有的军事北伐更为巨大和深远。

可惜,由于政治局势一直动荡不安,南方既没有从事经济建设,袁世凯也不能遵守自己的诺言。

做事业有成功就有失败,一个人如果能洞悉此中规律,凡事就不会过于求得成功。事业之中,总有些无法解决的问题,总有些无法做到的事情,总有够不着、达不到的、无可奈何的事情。一句话,总有限定,总有不如意,总有失败。怎么办?在尽了一切努力之后,就是平静突然地接受那必然到来的最后的结果和事实。总的说来,随时势可屈可伸,柔顺如蒲席,可卷可张,这不是胆小怕事;刚强、勇敢而又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