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曾国藩冰鉴(第三卷)
2325500000006

第6章 刚柔鉴附录(5)

唐寅用计,平安脱身,保全了自己的性命名声,显示了他既有远见又有计谋。而愚蠢的宁王还真以为他只不过是个癫狂的书生。唐寅运用此计所想要达到的目的完全实现了。这正是他运用此计的妙处。唐寅是一位极为聪慧而有才能的人,他的一生,表面上狂放洒脱,放荡不羁,不受礼俗的羁绊,实际上政治上的不得志与怀才不遇的苦闷一直郁积在他的心底。年轻的时候,他和同乡不拘小节的书生张灵,纵酒放荡,不事科举。经祝允明劝说,考中了乡试第一,即解元。后因科场案牵连下狱,从此断送了一生的政治前程。在宁王重礼聘请下,他初以为自己怀才不遇、抱恨终生的日子可以结束,能够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政治才华了。但他毕竟是个精明过人的人,在南昌目睹了宁王的所作所为以后,很快判断出宁王将有异志。

而经历过科场案的他,决不愿再卷入一场叛乱之中。

于是他只得以计脱身,保全自己。当他佯装疯狂之时,必定要做出常人所不能做出的举动来,这样才能使宁王府上下都相信他是真的疯癫,而不会对他起疑心。他知道如果当时他要辞职回乡的话,宁王决不会答应,而且弄不好反会使宁王对自己起了疑心,甚至会招来杀身之祸。所以他采用计谋,以计脱身,这在当时不仅完全达到了目的,而且在宁王叛乱被平息下去以后,也保全了自己不被株连。

就性质而言,刚柔即阴阳,刚为阳,柔为阴,为事物的两面,阳刚显于外,阴柔蕴于内,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彼此保持均衡是常态,一旦失去均衡,事物就会发生变化。

过柔即驯顺无骨,人则不立,曾国藩一生功名,“毁于津门”就是过柔。

过刚即挺然独立,事则不远,海瑞就是因为过刚,而一生坎坷,不获重用。

海瑞,字汝贤,琼州府琼山县人。嘉靖二十八年(1549)试中举人。次年进人京城,即向朝廷上《平黎策》,希望开道立县、以安定乡土。此策传诵一时,有见识的人读后大加称赞。

后来,授闽南平县教谕。有御吏来到学校视察,主管学校的官吏都跪在地上谒见,独有海瑞挺立而行长揖礼。并说:“参谒台臣应当注意礼节。这是学宫明伦堂,是师长教授学生的地方,不应当屈身下跪。”

后来,升浙江严州府淳安县知县。他穿布袍,吃糙米,令家中老仆种菜自给。

总督胡宗宪的儿子路过淳安县时,因驿站供应不完备而发怒,并把驿吏倒悬起来。海瑞说:“过去胡公巡查部属,命令他所经过的地方不要摆设酒食和帐幕等物。今天来人行装富足,必定不是胡公儿子。”因而下令把胡公子袋子里面的黄金数千两全数纳人公库里,并将此事告诉了胡宗宪。但胡宗宪也无可奈何。

鄢懋卿以都御史总理盐政,巡视部属经过淳安县时,供应菲薄,海瑞高声直言淳安小县,不能容纳车马。鄢懋卿很愤怒,然而素来听说海瑞的名声,只得收敛威风离去。

当时明世宗在位已久,不临朝听政,深居西苑,一心一意设道场祈祷神佛。朝廷大臣自杨最、杨爵抗疏直谏获罪后,没有人敢于议论当朝政事。唯独海瑞敢直言上书,说:“天下人皆认为陛下不称职。”

世宗收到海瑞的奏章后,压不住心头怒火,把奏折扔到地上,对左右侍臣说:“赶快捉拿海瑞,别让他跑了。”宦官黄锦在旁边说:“这个人素常有无知狂乱的名声。听说他上疏时,自己知道冒犯皇上定当死罪,就买了一口棺材,诀别妻子,等待朝廷问罪,家中僮仆也都奔走离散而没有留下一个人,看来他是不准备逃走的。”皇帝因而将奏章留下,数月不做批示。

适逢世宗有疾病,烦闷不乐,召阁臣徐阶商议内禅帝位一事,对他说:“海瑞所说的话,都是正确的。这个人可与殷纣王时的比干相比拟,但朕不是殷纣王罢了。朕如今病得久了,哪里能临朝听政。”又说:“朕没有谨慎珍惜,才招致如此窘困境地。但朕若从西苑出去,返回大内,不就等于接受了此人的辱骂吗?”于是手批海瑞奏章“谩主毁君”,将海瑞逮捕入狱,并追究主使者。不久,移交刑部,拟定死罪。但刑部议罪奏章仍然留在世宗身旁,没做批示,户部司务何以尚估计皇帝没有处死海瑞的意思,便上疏请求释放海瑞。世宗大怒,诏令锦衣卫把他杖打百下,枷锁狱中,昼夜拷打审讯。过了两个月,世宗死去,穆宗即位,海瑞、何以尚一并获释。

世宗初死时,朝廷外百官大多数人不知道。刑部主事听到了消息,认为海瑞将来会被重用,就摆设酒食款待海瑞。海瑞怀疑要赴西市刑场,便恶意吃喝,无所顾忌。刑部主事贴近海瑞耳旁,密告说:“嘉靖皇帝刚刚死去,先生如今就要出狱大用了。”海瑞闻听,大声痛哭,把刚吃的东西完全吐了出来,昏厥在地上,醒后终夜哭不绝声,后海瑞获释,恢复原来官职。不久,改任兵部武库司主事。翌年(1567)初,擢尚宝司司丞,调任大理寺右丞。

海瑞历官两京通政使司左、右通政。隆庆三年(1569)夏,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总理粮储提督军务,兼巡抚应天十府,治所在苏州。所管属的官吏都畏惧他的威望,贪黩不廉洁的人大多自己弃官而去。

有权势人家的大门本来漆成赤红色,现在听说海瑞来到,就改漆成黑色。监督织造的宦官,也减少了抬轿和侍从的人役。

海瑞令下如暴风那样疾速猛烈,所属官吏怀着恐惧心情遵照执行,豪强中有能力的人甚至逃窜到别的郡县躲避起来。而奸诈的人大多乘机揭发人家的阴私,世家大族大姓时常有被诬告蒙受冤屈的。海瑞又减省驿站传递公文、转运货物或官员过往休息等项的冗费。因而,居官任职的人出差到这里,都得不到安排,由此而怨恨海瑞的人颇多。

都给事中舒化,上疏论责海瑞迟滞而不明白政体,应该以南京清闲的官职安置他。不久,给事中戴凤翔也上疏弹劾海瑞庇护奸诈的人,欺凌有权势的官僚地主,猎取名誉而败坏政治,等等。于是,海瑞被改任督南京粮储,但不到半年就被免职。后海瑞到云南赴任,但适逢高拱被召用主掌吏部,而高拱平素怨恨海瑞,故将海瑞职务合并到南京户部,于是海瑞称病辞官,返归乡里。

万历初年(1573),张居正执掌国事,他也不喜欢海瑞,更令巡按御史去查访海瑞。御史来到琼山县深山里巡视,海瑞杀鸡为黍,与御史相对而食,御史见居室内冷落凄切,非常寒素,便叹息离去。张居正因畏惧海瑞严峻刚直,所以尽管朝廷内外诸臣上疏举荐,他始终不予召用。

神宗屡次想要召用海瑞到北京任职,只是因主执国事大臣暗中阻止未成,后海瑞被升为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南京都察院诸官平素苟且怠惰,海瑞以身作则,清廉无私,因而得罪了诸官,他们纷纷上疏毁镑海瑞。海瑞也屡次上疏请求退休,但神宗慰勉留任,不允去职,万历十五年(1587),海瑞死于南京职守。

海瑞平生治学,以刚为主,因而自号刚峰,天下人称他为刚峰先生。

以柔胜刚,是中国人处世的理想境界。

柔能克刚,是中国人处世的坚定信念。

柔中含刚,刚中存柔,刚柔相济,不偏不倚,才是中国人处世的正宗。这一理想化的处世方式,一个小小的太极图表现的最为形象。在一个圆圈中有一个白色的阳鱼和一个黑色的阴鱼,阳鱼头抱阴鱼尾,阴鱼头抱阳鱼尾,互相纠结,浑融婉转,恰成一圆形,无始无终无头无尾,无前无后,无高无下。最妙的是阴鱼当中有阳眼,阳鱼当中有阴眼,相互包容,相互蕴含,相互激发,相互转化而又相互捉生。我们曾经对这一处世方式进行过轰轰烈烈的批判,但当我们今天凝神话视这个小小的太极图时,我们却不能不承认它包含了宇宙中的至理,同时也是我们处理人事的最高准则。

必须指出的是,不论在历史中还是现实中,刚者居多,柔者居少,若能柔为主,寓刚于柔,其表现方式往往就是“柔道”。然而,尽管“柔道”是治国治民,为人处世的最佳方法,却由于贪婪,暴躁,逞一时之快、急功近利、目光短浅等人性中的弱点,人们一般不去施用,或是施行得不好。中国历史上的许多以“柔道”处世,以“柔道”治国的成功事例,早已证明“柔道”比“刚道”更加行之有效,其事半功倍、为利久远之特点,更是“刚道”所远为不及的。

春秋战国时期楚归晋知窑的故事十分着名,其原因就在于知窑能够不卑不亢、外柔内刚地对待楚王。当时,晋国人把从楚国那里俘虏来的楚国公子及楚国大臣的尸首交给了楚国,希望能够换回包括知窑在内的晋国战俘,楚王答应了。在送别知窑的时候,楚王问道:“你怨恨我吗?”知蒂回答说:“两国交战,我没有才能,不能胜任自己的职务,所以做了俘虏。君王的左右没有用我的血来祭鼓,而让我回国去接受杀戮,这是君王您的恩惠。我确实没有才能,又能怨恨谁呢?”楚王又问道:“那么,你反而要感激我吗?”知窑回答说:“两国各为自己的百姓打算,希望能让老百姓平安,各自抑制住愤怒,互相原谅。两国都解放各自的战俘,以结成友好。我又能感激谁呢?”

楚王又问:“你回去以后,用什么来报答我呢?”

知窑说:“我没有什么怨恨,也没受大王的什么恩德,我不知道该报答什么!”

楚王说:“既便是这样你也要告诉我些什么。”

知窑不卑不亢地说:“好吧!托君主的福,作为囚犯,我能回到晋国,我的国君如果杀了我,我死而不朽。

如果由于君王的恩而赫免了我,或是君王同意把我杀掉祭把祖先,那我也死而不朽。如果蒙君王恩宠,再让我承袭原职,按次序担任晋国的政事,率领一部分军队驻守边城,即使遇到楚国的文武官员,我也不会违反礼仪,不会有二心,只好竭尽全力,尽做臣子的本分,如果说有报答的,这就是我要报答大王的。”

楚王听了这番话,知道不能折服他,就对大臣们说:“晋国的臣子真是无法争取啊!”于是,楚王用隆重的礼节把知窑送回了晋国。

楚王对知窑的这番谈话,大概有两个意图,一是想找个空子折辱晋国的战俘,一是想留下一些后路,为将来的楚、晋作战争取晋国的人心。但知窑始终不亢不卑,据实而答。逐次回驳,弄得楚文王灰头土脸又无可挑剔,最后只好以礼相送。知窑的这种以柔为主、柔中寓刚的答辩成为千古名论。

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有时也能施行“柔道”。在楚、汉相争之时,项羽曾任用季布去攻打刘邦,季布多次把刘邦打得十分狼狈,甚至差点抓住刘邦,所以刘邦十分憎恨季布。西汉刚刚建立,刘邦就急不可耐地发布了一道命令,悬赏一千两金子捉拿季布,有胆敢留藏季布的人,诛杀本人及其父兄全家。季布藏到了淄阳一个姓周的人的家里,那人说:“汉朝搜查您非常急迫,快要搜到我的家里来了。您如果愿意听我的话,我才敢献出我的计策,如果不听,我就自己先抹脖子算了,免得连累全家。”季布听了他的话,他就给季布剃光了头发,脖子上套上铁圈,穿着发毛的破衣服,装在卖棺材的车里,卖给了当时着名的大侠朱家。朱家知道他是季布,还是买下了,并将他安置在田间的屋舍里。然后,朱家到了洛阳,见到了汝阳侯滕公,劝他说:“季布有什么罪过吗?臣子各为其主那是做臣子的职责啊!项羽的部下难道都能杀干净吗?现在皇上刚刚坐稳天下,却为自己的私怨去搜捕一个人,这向天下显示皇上的胸怀是多么狭窄啊!而以季布的贤能,汉朝又搜捕得这样紧急,这不是逼迫他向北逃往匈奴,或是向南逃往越地吗?把豪壮而勇敢的人赶往敌国,这就是楚王的尸体遭到伍子胥鞭打的原因啊!您为什么不偷空给皇上说说这件事呢?”

滕公心里知道朱家是个大侠客,季布一定藏在他的家里,但又觉得朱家说得很有道理,便在上朝议事的时候说了上述的话。刘邦果然被说服了,赦免了季布。季布变刚为柔,能伸能缩,在当时也赢得了美名。刘邦还召见了季布,拜他为郎中。

唐朝的玄宗李隆基,人们知他是一个风流皇帝,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至今传唱通都大邑,穷乡僻壤,但却不知他也是一个谋略家。他上台之初巧施计谋,出卖亲信部将,安抚势众权大的姑母太平公主,后来又杀太平公主一伙,自己独揽朝政,成为唐王朝在位最长的一位君主,其中故事生动而有趣述。

唐先天元年(公元712年)八月,唐窨宗李旦主动传位给太子李隆基,自称太上皇,5天一次在太极殿处理政务,凡三品以上的大员的任免以及朝中大事,由睿宗处理,唐玄宗李隆基每日在武德殿理政。

李隆基由懂事开始,亲眼臣见到过武则天势力专权李唐,韦武集团把持国政,历经宫中多次人事变乱,现在当了皇帝,按理应轻松愉快地吐出多年的晦气了,可是整日里仍然乌云挂脸。原来自已虽贵为天子,大权仍在父亲之手。尤其是姑母太平公主,一心要做第二个武则天,玄宗朝廷中的文武百官,也大多依附太平公主,7个宰相,除魏知古、郭元振、陆象先外,另外4人都是太平的党羽。姑母太平公主把李隆基作为自己专权的政敌,两人在朝廷明争暗斗,巳延续了多年。所以说李隆基虽登台称帝,心情并不怎么愉快。

李隆基登台后,也密切注意网罗自己党羽人才,书生王据虽然家穷,因为才华出众,即被李隆基拔擢为太子中舍人,中书侍郎,两人经常在一起密谋诛灭太平公主之事。王据对他说:“韦后因为毒死中宗,招致天下人心不服,才能一击而中,很容易除去。太平公主是则天皇后的女儿,凶狠狡猾,朝中大臣大多归顺她,对她应该孝顺仁慈,天子当以宗庙社稷为重,为了天下安定,应去小节留大义。”宰相刘幽求是玄宗李隆基的心腹,当年诛杀韦武集团,刘幽求立有大功。他见太平公主在朝势大,玄宗苦于应付,就私下里与右羽林将军张韦密谋,想把同居宰相之职的太平公主重要党羽窦怀贞、崔是,岑羲3人杀死。两人谋划妥当后,张韦秘密请示玄宗,李隆基点头称是,要两人赶紧布置。哪知张韦谋事不密,消息传泄出去。玄宗得知消息泄密,在东宫极为紧张,思考再三,还是认为自己不能稳操胜券,担心势大的太平公未会乘机反击,自己的皇位即将不保,于是抢先进殿,向睿宗主动揭发。就在玄宗告发时,果然太平公主得窦怀贞、崔是密报,进宫向睿宗控告,说侄子隆基无端加害,要睿宗处置。容宗面对亲妹妹的诉苦,只得严词训斥自己的儿子,玄宗无法自解,就把一切责任推到刘幽求、张韦身上,并答应严加惩办。不日,崔是等人在太平公主的暗示下,让台谏上折数列刘幽求、张韦等人犯有大逆之罪,罪在处斩。玄宗不愿意在太平公主未除的情况下,先斩大将,赶忙到窨宗处说情,说刘幽求等人,立有诛韦武拥父皇登位大功,应当免死。睿宗准请,结果刘幽求由狱中放出,远流到封州(今广西梧州),张韦远流至峰州(治所在今越南河西省)。

李隆基要驱逐朝中太平公主的势力,舍得把亲信手下刘幽求、张韦作为替罪羊抛出,是心藏深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