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世界战役秘闻(世界军事之旅)
2336600000015

第15章 韩信为何被杀

韩信是我国历史上着名的军事家,是西汉王朝的开国功臣。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西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双方为争夺全国的统治权,展开了历史上有名的“楚汉战争”。在楚汉相争的过程当中,韩信的军事天才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他在公元前203年攻下齐国72城,强迫刘邦封自己为齐王,成为刘、项之外举足轻重的第三种力量。

汉高帝十一年(公元前196年)正月,这位“汉初二三杰”之一的大功臣却被杀于长乐宫中,甚至被“夷信三族”(就是将韩信父族、母族、妻族三族的人全部杀光)。

关于韩信被杀的悲剧结局,学者之间历来有不同的看法。

一种意见认为:韩信被杀的真正原因是他蓄意谋反。根据就是:早在楚汉战争最紧要关头时,韩信就逼刘邦封他为齐王,完全暴露了野心家的嘴脸。因而楚汉战争一结束,刘邦就夺了他的兵权,并徙封为楚王。韩信至楚,野心不死,巡行所辖县邑,出入陈列兵仗,被人告发。刘邦采用陈平的调虎离山计,以出游云梦、会诸侯于陈为名,趁韩信前来朝会之际,逮捕了他。刘邦念其大功,又赦免了他,降封淮阴侯,使居长安,韩信从此“常称病不朝从”,“日怨望,居常快快”(《史记·淮阴侯列传》)。公元前200年,他勾结握有重兵的边将陈豨,再次阴谋叛乱。公元前197年,陈豨果反于代,汉高祖亲征,韩信托病不随征,“阴使人至豨所曰:‘第举兵,吾从此助公”’(《史记·淮阴侯列传》)。正在此时,他的阴谋再次被人告发,萧何与吕后设计捕杀了韩信,清除了这个闹分裂、谋叛乱的分子。

也有人认为韩信之死完全是因为功高盏主,“鸟尽弓藏,兔死狗烹”。根据就是:韩信被册封为齐王以后,武涉、蒯通都曾经来游说韩信,让他冉立为王,被韩信拒绝了。武涉是项羽手下的人,项羽把武涉派去就是想稳住韩信,让韩信守中立。但是韩信说:“臣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画不用,故背楚而归汉。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农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于此。夫人深亲信我。我背之不祥,虽死不易。幸为信谢项王。”就是说:武涉先生你是从项羽那儿来的,我韩信原来也在项羽麾下当差,项羽对我怎么样呢?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郎中就是警卫员或者说侍卫官,整天拿着一个戟在他门口站岗。我出的主意他不听,我做的策划他不用,所以我才离开项王的。我来到汉王这边,汉王对我怎么样呢?授我上将军印,封我做三军总司令,给我那么多的人马,让我驰骋疆场建功立业,才有了我韩信的今天!何况汉王对我是这么的好,还脱下自己的衣服给我穿,让出自己的饭菜给我吃。一个人对我这么好,这么亲,这么爱,我如果背叛他,那是不吉利的,我宁肯死也不会改变对汉王的一片衷心。对不起得很,武先生,请你代替我韩信谢谢项王吧。

蒯通是韩信自己的谋士,他说话的分量就要重得多了。蒯通一共三次劝说韩信,韩信的回答也是一样的:“汉王遇我甚厚,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闻之,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岂可以乡利倍义乎!”所以人们据此推断,既然在当时韩信没有背叛汉王,后来一直保持忠诚于汉室,虽然他要求得到封地,那是作为开国功臣应得的奖励,并非谋反的表现。

所以,临死之前,韩信仰天长叹,说了这么一句话“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这句话意思是说我后悔啊,我后悔当初没有听蒯通的建议,以至于落到今天这个下场,被小孩子、女人所欺骗,所谋杀,我真是追悔莫及!

那么,我们应当怎样看待刘邦和吕后杀韩信(韩信虽为吕后所擅杀但在事后得到了刘邦的认可)这桩公案呢?这要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来考察。在公元前206年至前202年楚汉战争的过程中,刘邦身边共有7人取得王爵,建立了半独立的王国。这些强大的异姓王的存在,对于汉封建国家的统一政权是严重的威胁。刘邦当初封他们为王,原是不得已的权宜之计。他在做皇帝以后的第六个月,就借口诸王谋反,开始一个一个地收拾他们。对于韩信,刘邦既佩服他那“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的军事才能,自称“不如”,同时又对他这种才能极不放心,一向“畏恶其能”,自然不会放过。从国家要统一的观点来看,汉初如果不剪除异姓王,战祸就不会消除,人们就不可能休养生息。所以刘邦杀功臣,尽管有“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味道,客观上却是符合人民利益的。然而,韩信谋反的罪名出于莫须有,刘邦也并没有立即杀掉韩信的意思。而吕后偏偏趁刘邦出兵讨伐陈豨的机会,迫不及待地设下圈套把韩信骗进未央宫,绑到钟室偷偷斩首,而且诛灭三族,则是为自己以后篡权扫除一大障碍。谋反云云,实是吕后的一个借口而已,这也许就是韩信被杀的真正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