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中华圣贤经
2349600000003

第3章 在心地中发现智慧(2)

“行”之后我们还应做到“行后而三思”,这是为了让我们总结“行后”的成功经验与反思过失、错误、教训,针对已知不足,制定具体措施,对症下药并加以改正,防止在下次行动中出现同样的错误,为下一次的行动积累经验。“三思”是行动的前提,也是行动的总结。只有把“三思而后行”和“行后而三思”结合起来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语意:有道德修养的人,是这样进行修养锻炼的:他们以静思反省来使自己尽善尽美,以俭朴的作风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没有宁静的心境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

语出诸葛亮的《诫子书》。这位中国最有智慧的贤相告诫子孙,应该如名言中所提到的以“静”与“俭”来陶冶情操。因为如果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陶冶性情,使节操高尚。如果年华与岁月虚度,志愿与时日消磨,最终就会像枯枝落叶般一天天衰老下去。这样的人不会为社会所用,更不能有益于社会。

静思修身与俭省持家一直都是很多名人的治家之道,无锡荣家梅园有这样一副楹联,“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这是荣毅仁先生之父荣德生老先生所题,这也是荣氏家族持家之本。其中“享下等福”和“向宽处行”,就是在生活上要严格要求自己,在做事时留有余地。有而不知足,失其所以有;欲而不知止,失其所以欲。这也正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意思。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语意: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

语出《论语·卫灵公篇》。这句话所揭示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孔子所言是指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方式来对待他人,倘若把自己所讨厌的事物硬推给他人,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将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人生在世,除了关注自身的存在以外,还得关注他人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切勿将己所不欲施于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确实应该坚持这种原则,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儒家思想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信条,然而在现实中许多人都不能恪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信条,常以个人利益为中心,只顾及自身的感受,而忽略了他人的感受。所以,无论是在处理人际关系还是政治关系时都应当认识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经久不衰的人际交往准则。

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

语意:修养品性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减少欲望。为人很少有欲望,即便(善性)有所失,也很少;为人欲望很多,即便(善性)有所存留,也很少。

语出《孟子》。人生来就是多欲的,但若放任自我、随心所欲,社会将陷于混乱。如何约束个人欲望而使社会有序,这便需要修身养性了。孟子于是提出:树木参差不齐,枝杈需要修剪;人心良莠不一,心智则更需修正。

如果人被物欲主宰内心,汲汲营营于物质的享受,那就得不到片刻的安宁。紧张的情绪,高涨的欲望,对身体而言均是一种残害。欲望的追求是无止境的,不知足的人永远无法满足现状,为了追求不可能达成的事情,只会让内心处于一种不安定的状态,每天汲汲于欲望的追求,最终为此而泯灭自己。欲望有度,才会保有一颗平衡的心。正如墨子所说:“非无安居也,我无安心也。”人并非是因为没有舒适的居所才感到不安,只是因为内心不静而无法安定。平静的生活,必得由内心的安定做起,自觉地控制自己的欲望,是保持安定之心的重要秘诀。

人不可能完全摒除欲望,但是盲目地受欲望的驱使,反而会造成身心的不平衡,带来负面的影响。“养心莫善于寡欲”,寡欲并非无欲,只是将心中的欲望减至最低,使心绪保持在平衡状态,达到内在与外在的和谐,这才是现代人的养心之方。

厚者不毁人以自益也,仁者不危人以要名。

语意:有道德的人不损人而利己,有仁义的人不害人而求名。

语出《战国策·燕策三》。古语讲:“人过留名,雁过留声。”人浮于事,做过的事情总会留下痕迹。有些人自以为在别人背后说人是非,这些话就会留在别人背后。殊不知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你今日所讲的是非他日就可成为别人口中对你的是非。这凿凿痕迹早已刻在了你和他的身上,而这痕迹终将成为你和别人无法修复的裂痕。因此,我们都不要自作聪明,因为痕迹如影随形,见证着我们的一举一动。

一个人的所作所为,往往显示出他的品格与修养。做人要达到不毁人以自益,不危人以要名。从根本上讲就是要求以诚待人,讲诚信。诚信是一种品格,一种修养,一种灵魂深处的清香,使人在不卑不亢中显出高贵。一个人拥有了诚信,便有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一个民族拥有了诚信,便能世代繁荣;一个国家拥有了诚信,便能始终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

君子之修身也,内正其身,外正其容。

语意:君子修身,对内要端正自己的心性,对外要端正自己的仪容。

语出宋代欧阳修的《左氏辨》。修身可使心灵纯洁、本性不受损害,通过自我反省体察,使身心达到完美的统一。修身是成就事业的基础。修身可以提高自身的内涵,它要求修身者既要注重内在美,也要注重外在美。不注意自己内在的品德修养,会使人空有外表而缺乏内涵。反之,能够多加注意自己的品德修养,会使人的气质与众不同。

但是,只注重内心的建设,而忽略外表的修饰也是不可取的。俗话说:好花还要绿叶衬,好马还需好鞍配。适当的修饰与适度的礼仪也是对他人与自身的一种尊重,尤其是在当今社会,身处职场的人士更要懂得这个道理。信息时代,酒香也怕巷子深。当然,若只有端庄的外表而不注重内在的道德修养,那就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亦不可取。人的一生是否活得有价值,自身的人格修养起着很大作用。良好的道德修养能指导人们做出更多有意义的事情,这既有益身心,也有益于社会健康发展。

能够表里如一,风度翩翩,达到内在美与外在美的和谐统一才是修身的根本。

君子安其身而后动,易其心而后语,定其交而后求。

语意:有道德的人,先使自己本身安定,然后才去行动;先使自己心平气和,然后才开口说话;需要别人帮助,则须先去交往,等建立起感情以后才能提出自己的要求。

语出《周易·系辞下》。君子做事有先有后,有条有理。在现实生活中,做事情有条不紊,秩序井然,才能提高办事效率。养成做事有条理的习惯,从长远来看,是要对人生有规划。生涯设计、人生规划,现在已经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每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就是那关键几步,走好了这样几个关键步骤,获得成功的可能性就更大。从近处说,则是要日常生活有规律,时间安排有计划;而在自我意识层面上,则是要自我管理有条理,把自己的事情管理得井井有条,对事情的轻重缓急有分别,能根据需要及时调整自己的时间表,还要学会统筹安排。

做到前后有序、条理清晰才能一步一个脚印,迈向成功之路。

人皆知涤其器,而莫知涤其心。

语意:人们都知道要洗涤器皿,却不知道也要清洁内心。

语出《傅子·附录》。人有天使的一面,也有魔鬼的一面。天使的一面,就是乐施好善;魔鬼的一面,则是私心杂念。天使也好,魔鬼也罢,都是一个具有七情六欲的人的正常心理。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关键是能否及时清理私心杂念,洗涤心灵的污垢,清除魔鬼的一面。否则,当魔鬼的一面统领全局时,人的心灵就会迷失在灯红酒绿、纸醉金迷之中,淹没在灵与肉、泪与笑的搏击之中,再也找不回自己的灵魂。

净化心灵,贵在自我。因为只有自己才是心灵家园的清洁工,只有敞开心扉,才能看见污垢。净化心灵,贵在经常。倘若人们每天都能用“吾日三省吾身”的办法来扪心自问,就会保持清醒,污垢就不会积厚成疾,难以清除。

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语意:君子凭文章学问来聚会朋友,凭朋友的帮助来培养仁德。

语出《论语·颜渊篇》。好学者易陷入孤独的境地,如果能有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就会集思广益,增长见闻。心地纯净的人也不能过于清高,有几位良友,可以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是很好的。设想几个淡泊名利的好友聚会一处,品一壶清茶,谈一段雅事,那种氛围是多么惬意,那种境界是多么难得!同时,除却繁杂的人际利益关系而以学问来交会朋友也能培养仁德之性情。

能够真正做到以文会友的人并不多,平常生活里人们忙碌钻营,哪有诚意为心灵开辟休憩之所呢?只有修养到家的人才有这样的雅兴。以文会友,以友辅仁确实是难得的境界,它代表了一种高尚的生活方式,代表了一种令人羡慕的清明心境,是品格优良的标志,也是人与人之间相处和自处的一种高度。

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

语意:求取君子之道的办法,好比走远路那样,必须从近处开始;好比登高山那样,必须从低处开始。

语出《礼记·中庸》。人应有高远的志向,但实现自己的理想要脚踏实地。志存高远,是要对人生有通达了解,对事业抱高远志向,对社会负高度责任。有无志向或志向高低,是一个人能否奋发有为的决定因素。

有理想,就有希望、有明天。明天是无形的、可塑的,每一个人的明天都需要自己去描绘、去建构、去填充、去践诺。在这个意义上说,有理想者有明天,有明天者有希望。有理想,才能规划自己、控制自己,有所为,有所不为。高远的志向是人生前进的航标,而脚踏实地,就是要认准目标,刻苦磨砺,将理想付诸实践,以勤奋成就事业。有了这样一种精神,就不会因物欲而沉湎世俗,也不会因孤傲而飘浮云端。

因此,从低处开始,不仅仅是规则,更是一种心态。登高就像一个人学好和从善,绝不是一劳永逸的事,而是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地努力攀援,最终才能到达顶峰。

好学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

语意:喜欢学习的品格接近于智慧,努力行善的品格接近于仁爱,知道羞耻的品格接近于勇敢。一个人懂得这三点,也就懂得如何修养自己的品德了。

语出《礼记·中庸》。读书,是从他人经验中学习的好方式,历史是人类的经验,比任何个人的经验都更长久,更广泛,更复杂多变。一个人只有坚持不断地学习,才能储备智慧、知识和才能;只有踊跃地投身到社会实践当中去,接触生活,了解民众,才能懂得人与人应该互相关爱;只有明辨荣辱、是非、善恶、美丑,才能坚持正义,勇于同邪恶斗争。具备了丰富的智慧、渊博的知识和优秀的才能,掌握了确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的要领,拥有了坚持正义、反对邪恶的品格,就会成为社会和国家的有用之才。

要取得显赫声名,必须兼有实力与实干精神。二者兼具的人在奋斗之路上就会如虎添翼。有实干精神的平庸之辈比无实干精神的高明之辈更有成就。实干创实绩,肯出大力者必得大名。有的人连最简单的事情也不肯下力去干。如果所干的是小差事,平庸一点倒也无妨,因为你可以为自己辩解,说自己是大材小用了。但若安于在最卑下的工作岗位上平平庸庸,而不思在最高尚的工作上一展雄才,这却是毫无道理的。造诣与天资都是需要的,但得有实干精神相助,二者才能尽善尽美。

人知道羞耻并勇于改过是一种值得推崇、夸耀的品质。知羞耻不仅是做人的基本,在某种意义上也是成就事业的起步。知耻近乎勇。干了丑事不隐瞒,不护短,正如有了病不讳疾忌医,而是敢于向自己肌体上的病灶开刀一样,这是一种可贵的精神。

树德务滋,除恶务本。

语意:向百姓施行德惠,务须力求普遍;除去罪恶的人和事,要从根本上去做。

语出《尚书·泰誓下》。在办任何事情时,都不要一味蛮干,要考虑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找出关键所在,再想方设法加以解决。关键问题解决了,事情就可以迎刃而解。如果只是孤立地看问题,不考虑问题的症结,就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事情也就无法办好。

生活中,常有些家长抱怨孩子不听话,有些领导责怪群众不自觉,有些人对于朋友和同事不接受自己的劝告很不满意。要改变别人实在很难,所以很多人就容易走向两个极端:一是强迫压制,一是撒手不管。这两种倾向只会使事情越来越糟,而不是得到解决。其实问题常常就出在人们总是执意要改变别人,只关心或更关心维护自己的权利、意图和感情,而不能适应和维护对方的私人空间。在人际交往中,我们一定要树立自由平等的意识,不仅要主动与别人交往,在交流中发挥能动作用,而且要尊重和承认对方的个人空间。

恶不失其理,欲不过其情,故曰“君子”。

语意:憎恶但不要丧失自己的理智;愿望不要超过自己的实际情况,这种人就称为“君子”。

语出《管子·心术上》。学会自我控制才能获得真正的个人自由。人的优秀品质都体现在宽容、忍耐和克制上。自我控制能抵制各种痛苦;勤奋向上乃是前进的动力;严格的自我控制使人们摆脱那些可怕的阴影;宽宏大量的情感总能使人充满活力和心情愉悦;自我克制、真正的宽容以及坚强的决心完全能驱除无知和愚蠢。所有这一切至善的品格总是受到人们的欢迎。

自我控制是一切美德的根本所在。如果一个人放纵自己的冲动和激情,那么,从那一刻起,他也就完全放弃了自己的道德自由,成为追赶时代潮流的奴隶。

人类道德上的自由远远优越于动物,这就要求人类必须能够抵制本能的冲动,而这仅仅由自我控制能力来实现。正是这种自我控制力量才使物质和精神真正区分开来,并形成了个人性格的主要基础。

《圣经》中所赞扬的对象,并不是那些“攻略城池”的强者,而是那些能够“主宰自己灵魂”的强者,他们通过这种自我控制的能力,不断地、严格地控制着自己的思想、语言和行动。在那些勇敢的自律、自尊和自我控制面前,那些使社会堕落,使人放纵并步入犯罪行列的种种邪恶的欲望,绝大多数都会逃之夭夭,自行消散。通过对自己品性的检点,并习惯性地净化自己的心灵和思想,那么,你就会成为一个纯洁的、有品德的、有节制的高尚的人。

太强必折,太张必缺。

语意:过于强横,必遭挫折;过于张扬,必致失误。

语出《六韬·三疑》。自己处于强势时,尚且需要巧取,处于弱势时,就更加不能硬拼了。有时候,放弃也许是最好的选择。太极拳之所以优秀,长盛不衰,在国内外都深受欢迎,除了它有很好的健身效果之外,还在于它的拳理是相当科学的。比如,太极拳强调松静自然,放弃拙力,以柔克刚,借力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