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意:发大财、做大官,这是人人都盼望的,但若不是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君子就不接受。穷困与下贱,这是人人都厌恶的,但若不是用正当的方法摆脱它,君子就不去摆脱。
语出《论语·里仁篇》。有人会说:谁没有私心?难道大人物一心为公,一点儿私心杂念也没有吗?当然不是,他们是先人后己、先公后私,绝非只顾他人不顾自己,更不是只办公事不讲私利,连自己该得的那一份也不要。无论是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范仲淹还是铁骨铮铮的海瑞,他们都没有拒绝当得之利。毕竟每个人都要生活,而且要吃饱、吃好,营养充足才有精力去办公事。完全轻视私利怎么能行呢?
无论私心或公心,每个人都会有,但有层次之分,就像读书有年级之分、下棋有段位之分一样。同样是读书,小学生怎么能跟大学生相提并论呢?同样的道理,人人有私心,但境界却大不一样。
有的人在私利与公利明显发生冲突时,优先满足私利,这似乎可以理解。而有的人品质就低一等,马路上的井盖要搬去卖钱,电杆上的电缆要割去卖钱,为了一点点儿私利,竟不惜损害大多数人的利益。还有的人,为了私利去杀人越货、坑蒙拐骗,境界更低了一层。这些人看似满足了一时的私欲,却不晓得,私心越重的人,所失越大。事实也是如此,那些自私自利,“拔一毛以利天下而不为”的人,他们的人际关系必然很糟糕,朋友厌弃他,同事冷落他,甚至亲人也背离他。不管他在利益方面的收获多大,却生活在一个冷冰冰的人际环境中,必然感到孤独、压抑,这已经是一大损失。至于那些为了私利违法乱纪的人,时时受到法律的威胁,甚至因此丧失自由和生命,损失就更大了。
在生活中,我们不能完全抛弃私心,但应该把握一个原则:用正当手段实现私利,不取非分之得。
德不孤,必有邻。
语意:有道德的人不会孤单,一定会有人来做他的伙伴。
语出《论语·里仁篇》。固守礼,追求德,这些多少都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东西,说他们特立独行,恐怕也不为过。所以,有德者,往往是少数派。所谓人以群分,物以类聚。又所谓“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其实能聚在一起的朋友,他们之间肯定有相似相同之处。
人,都是需要朋友的。一般人总是希望和大多数人表现出一致性来,以此来获得更多的安全感。作为少数派的有德者,比如孔子的弟子们,可能时常会有孤立感、孤独感。放眼四周,肯定常常会感到郁闷。
今天,坚持理想者,一时不为别人理解也是常有的。如果,这是正道,那么这时千万不要灰心失望或自暴自弃,因为要在人生中留下坚实的足迹,走进“柳暗花明”的境界,靠的是意志和奋发。事业之舟常遇风险,很少有舒适、悠闲,能不惧惊涛骇浪,敢于在沧海横流中一试身手的人,凭的是顽强的拼搏。人生有时像个赌局,谁都不可能总是赢家,谁也不可能总是输家。归根究底,有道德的人必定不会孤单,总会有志同道合的人与你走在一起。只要我们跳出了个人的狭隘,时时处处心向阳光,力所能及地做点好事,本本分分地做个好人,总会有那些被你的善意所鼓舞的人,被你的美德所打动的人与你同行。如此,丑恶将无处立足,邪恶将迅速枯萎,你将生活得安定而从容。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语意:不修养品德,不讲习学问,懂得了仁义却不能去做,有了缺点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最忧虑的事啊!
语出《论语·述而篇》。一个人最可贵的地方就是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的毛病缺点在什么地方。发现了自己的错误,就要及时改正。因为,认识错误只是拯救自己的第一步。认识了错误,却不及时改正,或者一再重复类似的错误,也是徒劳无功的。及时发现错误,改正错误,我们才能在觉悟的道路上不断前进,才能一步步摆脱烦恼。
从时间效应上讲,发现错误要立即改正。立即二字说来容易,做起来却有一定难度。就一般人而言,发现错误后往往会产生一种侥幸心理,希望能通过某种“幸运”使自己转危为安,化险为夷,有惊无险。确切地说,这种侥幸心理与掩耳盗铃、自欺欺人别无二致。正是因为抱着这样一种侥幸心理,才使得他失去了改正错误的最佳时机。而改正错误就等于为自己赢得了又一次机会,如果事情的变化已经不如你所料,而现实又给了你改正错误的机会时,一定要抓住它。一旦发现错误便应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和应变措施,以防止“创口”的进一步扩大。要尽全力治愈它于一点上,如果贻误时机,等“创口”由点扩散到面,那就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了。
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
语意:善人可以做不善人的老师,不善人可以作为善人的借鉴。
语出(宋)晁说之《晁氏客语》。一方面,择其善者而从之,见人之善就学,是虚心好学的精神;另一方面,其不善者而改之,见人之不善就引以为戒,反省自己,是自觉修养的精神。这样,无论同谁相处,善与不善,都可以为师。要随时注意学习他人的长处,随时把他人缺点引以为戒,自然就会多看他人的长处,与人为善,待人宽而责己严。这不仅是提高自身修养的最好途径,也是促进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要条件。
虽然“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道理众人皆知,可是人们并不是都能够做到。人们常犯的一个通病,就是看自己的优点和他人的缺点多,看自己的缺点和他人的优点少;或者只看自己的优点和他人的缺点,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和他人的优点;爱拿自己的长处同他人的短处比。在与人相处中,就表现为对优于己、强于己者不服气;对有缺点错误者鄙视、嫌弃;严于责人而宽于责己;拿正确的道理当手电筒,只照别人,不照自己。这样,既堵塞了向他人学习、提高自己的道路,也难免造成人际间的不和谐,甚至冲突。
士有三不斗:毋与君子斗名,毋与小人斗利,毋与天地斗巧。
语意:读书人有三个不争:不和品德高尚的人攀比名望,不和猥琐的小人争夺利益,不和天地自然比较技巧。
语出《曾国藩家书》。世人多攀比,因而觉得苦闷。今人常谈幸福,得出的结论往往是自己并不幸福。其实幸福是一个本来就存在于内心的东西,而很多人要求的是要比别人幸福,这一比、一争,原有的幸福也不见了。
人应该对自己有一个基本的定位,不争是一种和谐,是一种智慧。真正聪明的人是不轻易和人攀比的,而是对自己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品德高尚的人比名望只会显出自己的卑微,显出自己气量之小,而且还有附庸风雅之嫌;和委琐的小人争利益,失败的也只能是自己,小人的胜利往往在于他们不按约定的道德规则办事,而与这样的人争夺利益只能显得自己更委琐;天地造化万物,人若不能对自然抱一分敬畏之心,而偏执于自己的“巧夺天工”,必定会感到失意和茫然。“士”的三不斗,看似有消极避世之嫌,但三个不斗并不是强调与世无争,顺其自然,而是暗藏着为人处事的大智慧,这三个不斗,是对德行的景仰,是对委琐的不屑,更是对大自然的敬畏。只有真正清醒地认识自己的人才能做到这一点,也只有做到这一点,人才能不在攀比中寻找幸福,而在自己的内心去体悟幸福。
忧时,勿纵酒;怒时,勿作札。
语意:忧愁的时候切忌纵酒,愤怒的时候不要写信。
语出(唐)张锡《幽梦续影》。人总有喜、怒、哀、乐。喜乐是人之幸事,喜乐之时,手舞足蹈,只要不波及别人便无大碍,而忧愁和愤怒则容易让人做出过激的事情,比如有人会在忧愁的时候借酒消愁,但“举杯消愁愁更愁”,喝酒往往不能解决问题,反而把问题变得更严重了,纵酒所得仅仅是一时的放纵,而对于问题本身的解决则没有任何作用。同样,人在愤怒的时候也容易做出出格的事情,古人说:愤怒的时候不要写信。这是因为愤怒不能让人心平气和地面对某件事情,这个时候写信会夹杂很多个人感情,而这种感情往往是不理智的。这个时候写出的信经常充满偏激,不能起到正常交流的作用。而寄出的信如说出的话“覆水难收”,当我们平静下来再后悔当时的举动时,一切都已经晚了。
人应该保持理智,特别在情绪急剧波动的时候,这个时候要努力让自己静下心来思考些事情,不要因忧虑而纵酒,更不要因愤怒而做出让自己后悔的事情。当我们平静下来再去看让我们忧愁或者愤怒的事情时,我们就能以平常心去剖析它,以理性的态度去面对它,以正确的方法去解决它。
能食淡饭者方许尝异味,能溷市嚣者方许游名山,能受折磨者方许处功名。
语意:能吃粗茶淡饭的人才有资格享受山珍野味,能忍受市井喧嚣的人才能享受名山大川,能经受磨炼的人才能享受功名。
语出《曾国藩家书》。经历过磨难,才懂得享受幸福。宋代有一个富贵人家的公子,从小过惯了衣食无忧的生活,感觉生活没有了意义,每日纵酒作乐,蹉跎光阴。金兵南下,他们举家南迁,路上又遇强盗骚扰,与家人走散,落难乡间。在乡下,当他躲在一户百姓人家,每日在田间劳动,每次只能吃粗茶淡饭时,他忽然想到原来的生活是多么幸福,而他在那么幸福的环境中却没有做任何有意义的事情。他很后悔。后来民间招募壮士抗金,他马上跑去报了名,后因英勇作战,被朝廷看重,当上了将军。荣华富贵又来之时,他没有了昔日的放纵,只是勤恳地做些分内之事。
磨难能让一个人珍惜幸福,能够吃苦的人才知道什么是甜;磨难也能让我们体会一种心境,能够忍受市井喧哗的人在游历名山大川时才能感觉到山水之美;磨难也让人成熟,让人有一种吃苦的心态。考察一个人也是这样,只有经历过磨难的人才可担重任,行大事。
善观人者观己,善观己者观心。
语意:善于观察别人的人经常观察自己,善于观察自己的人经常反思内心。
语出明朝祝允明《读书笔记》。我们每天都在观察着这个世界上的人与事,有的人观察是为了看热闹,有的人观察是为了有谈资,这都算不上真正的会观察,真正会观察的人是那些通过观察别人来反观自己的人。在很多时候,别人都是自己的影子,当看到别人有成就的时候,需要考虑一下别人为什么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反过来思考一下自己能不能取得这样的成就;当看到别人失败的时候,考虑一下这个人为什么会失败,然后想一想自己有没有同样的问题。
有句俗语说,真正会走路的人不是那些看见别人摔跤而哈哈大笑的人,而是看见别人摔跤而检查自己鞋子的人。看到别人摔跤就哈哈大笑,仅仅是把对别人的观察当成了一个无关于我的事情。其实应该仔细想想,同样的问题会不会在自己的身上发生,比如别人因为没系好鞋带而摔跤,这时候就需要检查一下自己的鞋带是否系好;别人因为路滑而摔跤,这时候自己走路的时候就要小心;别人因为分神而摔跤,这个时候就要提醒自己集中精力。如果不想到这些,而一味地笑话别人,很可能下一个摔跤的就是自己。观察别人最大的收获就是总结别人的经验,吸取别人的教训,从而完善自己的人格。
诚无悔,恕无怨,和无仇,忍无辱。
语意:诚实做事就不会有灾祸,懂得宽恕就不会结怨,与别人和谐相处便不会结仇,懂得忍让便不会受到羞辱。
语出《曾国藩家书》。为人处世有四个基本的原则,那就是诚、恕、和、忍。诚,应该是为人处世的第一标准。人只有在摘掉虚伪面具,展示真实灵魂时,才能看清对方,增进了解,从而达成某些思想上的共识。事实上,很多友谊与爱情都是在真诚中走近而得以发展的。诚,又如强力防腐剂,抑制一切外来不良因素对坚贞爱情与友谊的侵蚀。恕,是要懂得宽恕别人,每个人都会犯错误,不懂得宽恕的人只是在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懂得宽恕才不会让别人怨恨自己。和,是与人维持一种和谐的状态,有的人处处是敌人,就是因为他不能和别人和谐相处。忍,就是要学会忍让。俗话说,退一步海阔天空,忍得一时之气,解得百日之忧。的确,很多时候,只要一点微微的退让便能将矛盾充分化小,甚至化无。事情总会在一笑而过中迎刃而解。
一味追求胜利的人,其实他在得到所谓的胜利的时候也失去了很多,譬如,形象、口碑等等。退让不是怕人,更不是懦弱,它是一种爱心的充分体现。善于退让的人一定是个有爱心且智力聪慧的人。
广积聚者,遗子孙以祸害;多声色者,残性命以斤斧。
语意:处心积虑积累家产的人,留给子孙的可能就是祸患;沉溺于声色的人,就是在残害自己的性命。
语出《曾国藩家书》。西汉宣帝时有一位大官叫疏广,他告老回到家乡,每日让家人提供酒食,请宗族亲属、过去的老朋友和宾客一起娱乐。多次问家里剩钱还有多少,赶快拿出来供应酒食。这样过了一年多,疏广的子孙私自跟宗族老人中与疏广关系最好的人说:“我们希望趁疏广在时稍微建立一点产业的基础。现在饮食娱乐已快把财产消费完了。应该劝说疏广买一些田地与住宅了。”老人就在闲暇时给疏广提出这种建议。疏广说:“我难道老糊涂了,不想子孙的事了?我想已经有了旧的田地与住宅,子孙在那里辛勤劳作,足够供给衣食,与普通百姓差不多。现在再给他们增加什么都是多余的,有了多余的就会使子孙养成惰性。如果是贤材,财富多了,就会损害他的志向;如果是蠢材,财富多了,就会增加他的罪过。而且,富人容易招来群众的埋怨。我既然没有什么可以用来教育子孙,也不想增加他们的罪过而又被很多人埋怨。”
的确,给后世子孙留财产倒不如给他们留下得到财产的方法,否则只留下财产反而成了子孙的祸患。而不管给子孙留不留财产,人总需要对自己严格要求,不能沉迷于声色犬马,有钱财可以去做些周济别人的好事,沉溺声色就好比残害自己的性命。
事以急败,思因缓得。
语意:事情因为匆忙不假思索而失败,思想因为有足够时间去想而有收获。
语出清朝申居郧《西岩赘语》。傅斯年在台湾大学当校长的时候,台大有二十一响钟,意思是人每天能够利用的时间不是二十四个小时,而是二十一个小时,剩下的三个小时是用来思考的。人的生活学习需要思考,做事情也需要思考,匆匆忙忙不假思索地去做事往往是要失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