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中华圣贤经
2349600000007

第7章 在心地中发现智慧(6)

因此,荀子启迪我们:当我们的境况不顺或遭受挫折时,不要去埋怨别人或将错误归咎于别人,也不要怪罪老天,怪罪别人的就是思想穷乏,埋怨老天的是没有见识的人,而应该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自身才是失败的主因。从某种意义上说,埋怨也只能说明无能,有的人为什么一辈子都干不成一件事情,原因也正在于此吧。相反,有的人也对自己的现状不满,但他却行动起来,力求改变现状,而不是埋怨,结果行动者成功了,而埋怨者只能一事无成!

当然,也可以理解成,掌握自己的命运并不是在问题出现以前先把它统统消除,而是遇到问题时,有勇气面对问题,克服种种困难。追求完美没有错,但对于一件事情的完美要求必须折中一下,这样才不至于在行动之前陷入永远等待的泥沼中。行动的道路上,没有点儿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大无畏精神是不行的。只要人能做到“竭尽己力,成败在所不计”,也许便能够以淡定超然的生活态度对待每件事、每个人,就能感受到那种淡然的幸福。

为之无益于成也,求之无益于得也,忧虑之无益于几也,则广焉能弃之矣!不以自妨也,不少顷于之胸中。

语意:如果做了也不能帮助事情的成功,追求了也不能帮助得到成效,忧虑也不能帮助挽救危险,那么就远远地把它抛弃掉,不让它来妨碍自己,不让它有片刻的时间来干扰自己的心胸。

语出《荀子》。希望得到快乐,尽量避免烦恼,这是人人都追求的生活品质。但是,烦恼似乎总是困扰着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可是,你是否想过,很多时候,我们其实是在庸人自扰呢?有些本来没有的烦恼,是自己制造出来的。烦恼的事情本来没这么多,有时候是我们自己把不大的事情加以想象、夸大了。将宝贵的想象力用在制造烦恼上,这实在是用错了地方啊。

人一旦醉心于功名或金钱上,烦恼就多。忘掉烦恼,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如果烦恼能够随随便便被忘掉,世间也就没了烦恼。当然,减轻烦恼的方法,在生活中并不少见,比如你可以向适宜的人倾诉,或是将注意力转移。前者减轻了烦恼,后者分散了烦恼。也许还有人会说,烦恼来了,为何不试着把它抛弃?抛弃烦恼,是需要考虑现实条件的。有时候,这是一种甩甩头的潇洒;有时候,却是一种低下头的逃避。如果在学习或工作上遇到困难,有人很潇洒,我不学了、不干了。这种态度显然是不可取的。殊不知,抛弃了眼前的烦恼,是给将来降临更大的烦恼埋下了可怕的伏笔,是用将来的大烦恼置换了眼下的小烦恼。这是拖延解决矛盾、烦恼的时间,而不是真正解决了它。至于感情上的烦恼就要看你如何取舍了。也许换位思考一下,一切就会明了。一味钻牛角尖,只会走进一条死胡同。

君子隘穷而不失,劳倦而不苟,临患难而不忘絪席之言。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无日不在是。

语意:君子穷困的时候也不改变他的信仰,劳累疲倦的时候也不能随便马虎,面临患难的时候也不忘昔日立下的誓言。岁月不寒冷,就不知松柏不怕严寒;事情不难,就无法知道君子无时无日不在坚持他所认为是正确的东西。

语出《荀子》。验证一个人的标准在何处呢?能够坚持应当是其中重要的一条。真正的辉煌,是永远属于勇敢者的。态度决定高度,信念缔造杰出。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或多或少的挑战,而成功与失败的区别便是接受挑战与逃避挑战的区别。但勇敢挑战并不意味着鲁莽行事,而要展现的是充分的胆识与信心;勇敢也不意味着不讲究方法,真正的勇敢者会在挑战前作出正确的抉择。勇敢并不一定是要去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有时候,仅仅是一点持之以恒的勇气,也会使我们获益无穷。

在面对挫折时,更应该表现出勇敢者的风范。巴尔扎克说过:“世界上的事物永远不是绝对的,结果完全因人而异,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有些事情,我们可以做得更好,只是我们缺少勇气。如果我们有足够的勇气,我们的人生也许会少些遗憾。

勇敢不是天生的,是需要持久磨炼与积累的。因此,在平时遇到一些小挫折的时候,就应该有意识地培养自己坚强的意志及应变的能力,这样,在大的挑战来临时,才能镇定自若,沉着应对。学会勇敢的过程,其实就是一次新的蜕变。勇敢,何尝不是一种人性的魄力。

君子博学,深谋,修身,端行以俟其时。

语意:君子广泛地学习,深刻地思考,自我修养,端正品行以等待时机的到来。

语出《荀子》。机会稍纵即逝,来得快去得更快。如果机会莅临,而你却没有作好充足的准备,那就只能眼看着大好时机白白溜走。所以荀子认为,人们应该平日苦干,时刻作好迎接挑战的准备,这样才能紧紧抓住时机,不留遗憾。

居里夫人说:“弱者等待时机,强者创造时机。”散文作家林语堂当年的一段故事很有启发意义:有一天,一位先生宴请美国名作家赛珍珠女士,林语堂先生也在被请之列,于是他就请求主人把他的席次排在赛珍珠之旁。席间,赛珍珠知道座上多为中国作家,就说:“各位何不以新作供美国出版界印行?本人愿为介绍。”座上人当时都以为这是一种普通敷衍说词而已,未予注意;唯独林语堂当场一口答应,归而以两日之力,搜集其发表于中国的英文小品成一册,送给赛珍珠,请为斧正。赛珍珠因此对林印象至佳,其后乃以全力助其成功。据说,当日座上客中尚有吴经熊、温源宁、全增嘏等先生,以英文造诣言,均不下于林语堂,如果他们也能像林语堂这样认真,能当日把作品送给赛珍珠,那么今日成功者未必是林语堂。

由这段故事看来,一个人能否成功,固然要靠天分,要靠努力,但善于创造时机,及时把握时机,不因循、不观望、不退缩、不犹豫,想到就做,有尝试的勇气,有实践的决心,多种因素加起来才可以造就一个人的成功。所以,尽管说,有的人成功在于一个很偶然的机会,但认真想来,这偶然的机会能被发现,被抓住,而且被充分利用,却又绝不是偶然的。

俗话说:“机会不会再度来叩你的门。”这并非说它架子大,而是它也被操纵推挤在万事万物之间,身不由己。因循等待是人们失败的最大原因,所以说:“弱者等待时机,强者创造时机。”所谓“创造时机”,不过是在万千因子运行之间,努力加上自己的这万千分之一的力量,希望把“机会”的运行推向有利于自己的一刹那而已。林语堂的故事,可以说是一个最好的证明。徘徊观望是我们成功的大敌,许多人都因为对已经来到面前的机会没有信心,而在一犹豫之间,把它轻轻放过了。机会难再,这话是对的,因为即使它肯再来,光临你的门前,但假如你仍没有改掉你那徘徊瞻顾的毛病的话,它还是照样要溜走的。

人之情:欲寿而恶夭,欲安而恶危,欲荣而恶辱,欲逸而恶劳。四欲得,四恶除,则心适矣。四欲之得也,在于胜理。胜理以治身,则生全以;生全则寿长矣。胜理以治国,则法立;法立则天下服矣。故适心之务在于胜理。

语意:人的本性希望长寿而厌恶短命,希望安全而厌恶危险,渴望荣誉而厌恶耻辱,希望安逸而厌恶烦劳。以上四种愿望得到满足,四种厌恶得以免除,心情就适中了。四种愿望能够获得满足,在于依循事物的情理。依循事物的情理来修身养性,生命就保全了;生命得以保全,寿命就长久了。依循事物的情理来治理国家,法度就建立了,法度建立起来,天下就服从了。所以,使心情适中的关键在于依循事物的情理。

语出《吕氏春秋·仲夏纪第五·适音》。有欲是人之常情,人都喜欢长寿而厌恶早死,希望平安而厌恶危险,向往荣华而厌恶屈辱,喜欢安逸而厌恶烦劳。其实不光是人,就是大自然中的动植物也是这样。古人说:“耳不乐声,目不乐色,口不甘味,与死无择。”这句话把耳乐声,目乐色,口甘味作为一个人生与死的重要标志,欲的合理性得到了充分的表现。与老子所谓的“五音令人耳聋”、“乐与饵,过客止”等否定人对音乐的审美欲求相比,是完全不同的。

历史上可能由于许多统治者的骄奢淫逸和为所欲为给国家带来了太大的灾害,给百姓带来了太多的苦难,以至于先贤们在批判那些社会风气时常常走到另一个极端,要求禁欲。他们要求禁欲的目的有的是为养生,有的是为治国,有其合理性。可是一些人嘴里说着节欲、克欲的话,背地里却在纵欲,则是非常的虚伪。《吕氏春秋》真实而勇敢地承认了人欲的合理性,在当时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其实,人欲若符合情理,不过度,是很正常的。纵欲与过度压抑都不合常理,甚至会导致悲剧的发生。

何谓四重?曰:重言、重行、重貌、重好。言重则有法,行重则有德,貌重则有威,好重则有观。

语意:四重就是重言、重行、重貌、重好。话说得庄重就合乎规范,行为端重就合乎道德,外表端庄就有威严,喜爱得深就会有深入的观察。

语出汉代扬雄的《法言·修身》。这段话里的“好”字即是嗜好。嗜好高雅者,如爱好琴棋书画等,则有可观。人如果能够找到寄情所在,自然会怡情养性,提高修养。最怕的是百无聊赖,无所事事。长此以往,自己都会看不起自己,又怎能自重呢?

自重的人,不但要重言行,还要重体貌。不但要有整洁的外表,还要有健康的体魄。如果羸弱不堪或者姿态可鄙,那么再漂亮的外貌也会像蒙尘的蜡像般,反而会令人看起来不顺眼了。所以,要做到自重,是需要内外兼修的,从体态健康到心态健康都不容忽视。

能攻人之实病至难也,能受人实攻者为尤难。人能攻我实病,我能受人实攻,朋友之义,其庶几乎。不然,其不相陷而为小人者,几希矣。

语意:朋友能直言指出别人的真实缺点,是最难的了,能接受别人诚实的指责那就更难了。别人能指出我的真实缺点,我又能够接受别人诚实的指责,朋友之间的义气,差不多就这些。不然的话,不互相陷害而成为小人的为什么这么少呢?

语出胡宏的《知言》。朋友相处,贵在真诚。能够帮助朋友改正缺点,即所谓的诤友;朋友当中,诤友最为可贵。因为如果没有诤友直言相告,提出批评,就可能使人迷失方向,误入歧途,后果不堪设想。如果身旁有了诤友,就能在诤友的帮助下,迅速地从错误和混沌中解脱出来。

可惜人们最爱面子,所以诤友确实难做。如果生活中有这样敢于直言的诤友,那么常常要听到批评的人就要很有修养才行,否则就会损害友谊。反之,对待朋友,不能一味附和,要敢于指出他的毛病,帮助他不断提高,这样做虽然有点风险,比如被人误解之类,但日久见人心,时间长了自然会得到朋友真心的敬佩,获得知己。

自陋者不足与有言也,自小者不足与有为也。

语意:妄自菲薄的人不值得与他交谈,自我贬低的人不值得与他共干大事。

语出《胡子知言·文王》。人活着,就要有自信。妄自菲薄与自我贬低都会让人瞧不起。但过度自信又会变成傲慢无礼,就像胡因梦说的,有些人会习惯性地分析别人或找出别人的缺点,以彰显自己的高明洞见(不是基于职业上的需要,而是一种不自觉的日常习性)。

自信的人似乎很多,但仔细观察便会发现,太多人的自信似乎必须要建立在别人自卑的基础上。其实这也是源自于深层的自我怀疑或低价值感。因此,细微地去体会什么是“自爱”,便成了转化怨怼的关键点。自信到“自恨”的程度,就会招人讨厌,恰当的自信是一种“自爱”,它让人心安,可以使人从容地面对纷扰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