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中华圣贤经
2349600000008

第8章 在求学中领悟真义(1)

古语云:“好学近乎智。”可见好学乃智慧之源。古代圣贤遵循“有恒、专一、遵守规矩、勿求急效”的治学之道。唯有如此,才能真正领悟求学的真义,达到学以修身的最高境界。

孔子认为求学之道有:乐学与好问、无倦与精进、敏捷与勤思、自省与改过。如此才能在术业有专攻之同时,博采众学科之长,久之则会学有所成。

百学须先立志。

语意:无论做什么学问,都需要先立下远大志向。

语出朱熹的《四书集注》。人生当立志,无志则人难做,事难成。北宋大文学家苏轼曾经说过:“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志向作为一种价值目标,它能够激发人们的意志和激情,产生一种强大的精神动力,激励人们以积极、主动、顽强的精神投身于生活、工作,只有有远大志向的人才能对人生抱有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和乐观态度,才能对工作充满无限的热忱。古往今来,不管是帝王将相、开国元勋,还是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科学家,他们从小都立有一个远大的志向,也就是这个志向,激励着他们不断进取,不断奋斗。周恩来总理从小就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正是这个志向激励着他,参加革命,为中国的解放作出巨大贡献。

立志、工作、成功,这是人类活动的三大环节,是事业发展的规律。立志是踏入事业大门的开始,勤于工作是发展事业的旅程,这旅程的尽头就会有成功在等待着你。因此,立志是事业成功的前提和关键。有多大的志向,就会有多大的成就。只有那些立志高远、自强不息、奋力拼搏的人,才能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中把一个个问号变成感叹号,最后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语意:弹奏过多首乐曲之后才知道怎么演奏动听的声律,观赏过多柄宝剑之后才知道怎么鉴别兵器的好坏。

语出刘勰的《文心雕龙》。在这里,刘勰总结了一条非常朴素的道理:任何成功都是要经过了勤学苦练的积累才能够获得的。没有量的积累,就没有质的升华。

成功需要大量的积累,需要长时间的坚持,但就是“积累”和“坚持”让很多人知难而退或半途而废。等待他们的结果就是:用尽一生的耐心去面对失败的痛苦。面对成功知难而退的人不肯付出辛苦的努力去换取成功,却没有想到……也许,只需要再等一下,只需要再重复一次就能够触摸到成功的闸门。

自信是成功的基石,是成功的先决条件。知难而退的人多半是因为对自己缺乏信心。而人一旦失去了信心,也就无缘与成功相聚。没有信心走第一步,就不能走下一步。一个人只有不断地努力,不断地积累,并不断地牢记点点滴滴,哪怕是很小的成功也能保持积极向上的信心。

信心让你有勇气踏上成功之路,开启成功的旅程,毅力使你坚持在成功的途中不畏艰难险阻最终到达胜利的彼岸。半途而废的人所缺乏的就是毅力。毅力是成功之本,是成功的助燃剂。只有具备了顽强的毅力,成功才会降临到你的头上。所以信心加毅力是决定你成功的关键。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语意: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就著名了;水不一定要深,有了龙就灵异了。

语出刘禹锡的《陋室铭》。泰山不高,因秦皇汉武的封禅名扬天下;湘水不深,因娥皇女英的深情而享誉四海。平常山水若拥有灵异之物必然声名远播。做人也是一样,没有专长就难有作为。不怕千招会,就怕一招绝。正所谓“一招鲜,吃遍天”。这句话永远不会过时。无论你是上九流之人还是下九流之辈,只要你对自己从事的行业有所专长,精通真髓,那么你肯定就能有所成就。

有些人瞧不起技艺,总想做大事。做大事是可以的,但是要有那份才能,也要有机遇。即使做大事,也常常离不开靠技艺做小事打基础。这个基础,包括锻炼你的实践能力、你的意志力,包括对基层实际的体察。有时一技在身,也能助你成就大事。不要小瞧这些技艺,许多原被人视为“雕虫小技”的技艺,今天却有了巨大的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有的甚至变成一种产业。众所周知,战国孟尝君养门客三千,那些成为座上宾的门客并不都是个个才华盖世,但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技之长,不管能力大小,都有发挥作用的时候,也因此能在乱世谋得生存之所。所以要想进入精英团体,首先要把自己变成人才,才能卓然超群。一技之长就是一个人的一张最独特的名片,让人们看过以后就牢牢记住了你。古人讲,凡是掌握了一门技艺的人,无论是做什么的,都可以成功。只要有一技之长,就可以自立。正所谓“纵有家产万贯,不如薄技在身。”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语意:雕刻了一下,就放弃了,就是腐朽的木头也不能被刻断;如果刻个不停,即使是金石也可以雕刻成功。

语出《荀子·劝学》。古今天下凡成大事者都有超人的毅力,人成败的原因繁多不一,但毅力却是其中的一项决定因素。

人生的历程,大抵逆境占十分之六七,顺境占十分之三四,顺、逆两境又常常互相间隔、交替出现。无论事情大小,必定有几次乃至十几次遇到阻力。人们遇到的阻力虽然或大或小,但必定是无可逃避的。那些毅力薄弱的人,开始时一定说“我会成功的”,他们以为天下的事情本来十分容易,等到尝试一下,阻力来了,就灰心丧气地打退堂鼓了;那些毅力稍微薄弱的人,乘着一时的意气,侥幸过了一关,但大多遇到两次挫折后就知难而退了。这就像驾船,如果在20天的期间内,行驶千里的水路,其间风潮或顺或逆,常常交相错杂。有人凭借坚苦忍耐的毅力,顶着逆风恶浪突破难关,然后能够从从容容进入到顺利的境地。然而也有的人行驶了一天就返回了,有的人行驶了两三天就返回了,有的人行驶了五六天就返回了,所以最终都无法到达彼岸。只有那些拥有顽强毅力的人才能够行驶完全程到达成功的彼岸。

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语意:对待前人的诗歌要分别裁定,加以取舍;对待问题,要向不同的良师益友,甚至诤友请教,以收“综听则明”之效,熔众长于一炉。

语出唐代杜甫的《戏为六绝句》。在这里,诗圣杜甫提出要做到无所不师而无定师,就必须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学习别人的成就,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要有所扬弃。在今天错综复杂的社会里这种换个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尤其值得学习。

当我们面对负面事件,产生消极情绪的时候,换个角度看问题往往使我们获得不一样的感受,从而实现两全其美的局面。通过换个角度看问题,我们可以从认知上解决问题,一旦从认知上解决问题,也就从根本上解决了问题,我们就能做到不必强行压抑消极情绪,而是积极引导和调控自己的情绪,使之适时适度地表现出来,这样就不会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如果人们都能换个角度看问题,那么,你的人生会更加完美。我们应该为失败而笑,因为失败在另一个角度上看却是下一个成功的开始。人生短暂,我们不应该把时间浪费在毫无意义的痛苦中,因为覆水难收。有时候,换个角度,就是赢家。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语意: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坚强,永远不放弃心中的理想。

语出唐代王勃的《滕王阁序》。困难不是放弃理想的借口,年龄、生命不会成为追逐理想的障碍。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要坚持自己的理想,任何时候都要为理想而奋斗!

黄河的龙门是一个水流很急的地方。相传只要有鱼能攀越龙门瀑布,它就能变为飞龙。曾经有两条鱼,一条立志要变为飞龙,一条则甘心一辈子做鱼。立志变为飞龙的鱼夜以继日地攀爬着瀑布,而那条安于现状的鱼则天天碌碌无为。光阴不断流逝,两条鱼都老了。但想变为飞龙的鱼仍不断尝试着。最终,在安于现状的鱼死去的那一天,不断奋斗的鱼变成了飞龙。

人也应该这样,必须树立远大的志向,并且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自己的理想。人要赢得胜利取得成功,也同样注定要经历沟沟坎坎,品尝各种不愿品尝的苦味。输一回并不可怕,挫一回也无须忧伤,只要心中的原野没有冬季,即使大雨滂沱,即使冰封四季,也算不得什么,输只是生活序曲中的一个短暂的音符,只是无限春光中的一片落叶,不必总缠绵在那个沉重的音符旁边,更不必总徜徉在那片枯黄的落叶周围。坚持下去,就是成功者的普适秘诀。越是困难的时刻越要坚定,黎明前的黑暗最深,只要穿越那一刻,你的理想就在你的眼前实现。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语意:要广泛地多方面学习,详细地问,慎重地思考,明确地分辨,踏踏实实地实行。

语出《礼记·中庸》。这里讲的是治学求进的道理。博学、慎思、笃行再加上厚德的思想成为后世为人治学的金玉良言。其实,一个人无论是求学问还是做事情,都必须脚踏实地,才能步步为赢。成大事者最忌讳胸无点墨,夸夸其谈。托尔斯泰讲过,夸夸其谈者往往是知之甚少者;知之甚多者往往沉默寡言。这样的情形很普遍,知之甚少者总是以为他知道的东西便是最重要的东西,于是想讲给所有人听。知之甚多者则知道,还有比他已知的多得多的东西,因此,他只是当别人需要时才讲,而如果别人不问他便不讲。

刘德是汉景帝刘启的儿子中最爱读书的一个了。他一生酷爱藏书,曾从民间收集了很多先秦时期的旧书,并且整理得整整齐齐。他脚踏实地,刻苦钻研,令很多读书人大为赞赏,都愿意和他一起进行研究。他对古代文化的研究十分认真,总是在掌握充分的事实根据以后,才从中求得正确可靠的结论。面对言语的诱惑,人们应该实事求是,不要夸大其词,而对他人是非更是不要人云亦云,把自己变成一个无聊的流言散布者,降低自己的身份。博学慎思,明辨是非才是做人的根本。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语意:谁能不犯错误呢?犯了错误而能改正,没有比这更好的事情了。

语出《左传·宣公二年》。这句话表明,犯了错误并不可怕,只要能够正确认识并改正错误,就能从中获益。应该认识到,你和你所犯的错误是两回事,曾经犯过的错误并不能代表你的全部,在别人的眼里,你也并不会因为犯了这个错误而一无是处,重要的是,你为什么会犯这个错误?如果仅仅只是一时的冲动,或者只是一时的迷茫,那么你大可不必把这错误放在心上,明智的做法是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从而改正错误。

这世界上没有万无一失的成功之路,动态的人生总带有很大的随机性,个中要素往往变幻莫测,难以捉摸。所以,要想成功就非得有不怕犯错的勇气不可。事实上,我们总是处在这样那样的冒险境地之中。“没有冒险的生活是毫无意义的生活。”无论是在事业还是生活的各个方面,我们都需要适当地冒险。“做多错多,能够不做最好不做,或者尽量少做。”“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诸如此类的话语常在我们的身边响起,甚至渐渐演变成一些人的处世态度,以致他们不敢去尝试新事物,心态保守,最终无所作为。

人一能之,己百能之;人十能之,己千能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语意:如果自己不如别人聪明,那么别人花一分力气能学好的,自己花百分的力气学好它;人家花十分的力气能学好的,自己花千分的力气学好它。假使能做到这样,则愚笨的也变聪敏,柔弱的也变刚强了。

语出《礼记·中庸》。这句话说明人要自强,不甘落后,就要勤奋学习,不断地充实自己,这样即使原本不够聪明的人也会因为不断地学习变得聪明起来。这种勤奋学习的精神不论在古代还是在当今社会都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我国西汉时期的著名学者匡衡,出生于农民家庭,生活十分贫困。他从小就很渴望读书,可是父母没有能力供他上学,甚至连书本也买不起,匡衡只好向别人借书来看。某天晚上,匡衡很希望在睡前读一读书,但由于家中穷得连灯油也没有,根本没法点灯读书。正当匡衡发愁时,忽然发现丝丝的光线正从墙壁的缝隙中透射过来,原来这是邻居的灯光。匡衡心生一计,便用凿子把那小缝挖大成一个小洞,然后捧着书,倚在墙边,利用那点微弱的光线阅读。从此,匡衡每晚就借邻居的灯光,埋首苦读,最后成为了著名的学者。

曾经有人说在21世纪,工作时间会大幅度缩短,让人们有更多时间享受休闲,但是现在的时代,竞争却愈加激烈,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适应这个社会。在美国,曾有78岁老妇重新进大学学习,学习能力已成为新一代成功人士的特质,而单单只有几张文凭则显然是不够的。俗话说,多一门技艺,多一条出路。要成功地立足,就要多充实自己。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语意:学习要不断切磋,不断琢磨。

语出《诗经·卫风·淇奥》。学习需要不断地钻研,遇事也需要仔细地思考。考虑周详是作出成功决策的必要条件,没有适度耐心的观察与等待,就有可能忽略掉原本非常精彩的内容,抱憾终生。

例如很多人在开始学习网球后,就想在很短的时间内全面掌握网球技术,今天学了正手击球,明天就想学反手,后天就想学发球、截击、高压等。当然心情是可以理解的,这也无可厚非。但学网球没有速成的,一定要按部就班,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想在短期内出成果是不可能的。

生活中有许多东西需要我们仔细观察、认真学习,缺乏耐心、急于求成,往往会适得其反。过度的急迫其实质乃是一种时下流行的浮躁,而浮躁正是走进幸福和迈向成功的大敌。因此,学习和做事都要认真观察、反复比较、循序渐进才能有所成效。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语意: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语出《论语·述而篇》。这句话表现出孔子自觉修养、虚心好学的精神。它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择其善者而从之,见人之善就学,是虚心好学的精神;另一方面,其不善者而改之,见人之不善就引以为戒,反省自己,是自觉修养的精神。这样,无论同行相处的人善与不善,都可以为师。

人们常常看见别人的缺点却不知反省自己是否有同样的缺点,看到别人的优点,却又不知学习。白白浪费了很多可以提高自己的机会和时间。每个人身上既有明显的缺点又有自己独特的优点,对于别人身上的缺点我们应引以为戒,对于别人的优点要拿来学习,以此来不断完善自己,通过与人交往,从多数人的体验中学习是非常有益于进步的。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语意: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