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现代人智慧全书:智慧做人术
2361600000019

第19章 做人要豁达(2)

54.不能用一把尺子量每一个人……《呻吟语》中有言:“目不容一尘,齿不容一芥,非我固有也。如何灵台内许多荆榛却自容得。”

这段话说出了一定的道理,任何事物都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并不是目不能容尘,齿不能容芥,这些都并不是人天生就有的本性。大家都说“眼睛不揉半粒沙子”,其实眼里进沙总是难免的事,不小心便迷了眼睛,尘沙混入自是常事。

这样说无非是想告诉大家,有些时候我们不能很容易地下结论,某事行或不行,某人好或不好。这就要求我们能够善于把握,巧妙处理各种关系。待人接物,办事营生须得多方考虑才行。

任何人都不可能替别人选择生活,也没有谁甘心让别人为自己选择生活。所以,我们虽然可以不同意别人的看法或做法,却不能不尊重别人的选择。

或许,有人会说,朋友之间却不是这样。朋友嘛,志同道舍,意趣相投,有很多相似之处。更有诤友要直言不讳,帮助判断是非。我们并不否认这种说法的合理性,然而,我们也应当承认,即使再相近的朋友也终究是两个人,他们的思想、行为并不能完全一致。而这些又往往会导致分歧或者说是不同看法。尤其在朋友之间,产生了分歧,便免不了会产生争吵。不,应当说是争论,但争论也好,争吵也罢,很难说一个就能将另外一个说服。并且,如果双方各不相让,又不能适时控制,那么就很可能造成两败俱伤,相互产生隔阂,甚至反目成仇,朋友变成了敌人。

《菜根谭》里有一句话说:“处事让一步为高,退步即为进步的根本,待人宽一分则福,利人实利己的根基。”

人生活在这个大千世界上,需要很好地处理人际关系,需要与朋友友好相处,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通俗地说,必须用善良的心来对待一切,必须时时检点自己,也就是要严以律己。同时,对待朋友要宽容,得饶人处且饶人,也就是宽以待人。

严以律己能兴国。唐太宗李世民,是封建王朝里最为开明的君主之一,他为人处事以善良慎重为准则,他在哀悼魏征时说:“用铜作镜,可整衣冠;用古做镜,可知兴替;用人作镜,可明得失。”在贞观十三年说:“外绝游观之乐,内却声色之娱。”正是他严格要求自己的言行,才得到百姓的敬仰,国家也因之昌盛。

严以律己,可使朋友从中感受到你的诚实,你的忠诚,也感受到你的为人。所以,你能很容易与朋友友好相处。

“万金易求,良心难得!”人心很容易受环境的影响,物质的诱惑,偏见的误导,恶人的拨弄,往往使人良心失落,失落了良心,怎能与朋友相处?对待朋友需要的是良心,对朋友要“宽”。怎样才能算是宽以待人呢?

(1)不能以自己为标准来要求朋友

生活在大千世界中的人在性格、爱好、职业、习惯等诸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对事物、问题的认识与理解也不尽相同。因此,我们不能要求朋友与自己一样,不能以自己的标准和经验来衡量朋友的所作所为,要承认朋友与自己的差别,并能容忍这些差别。不要企图去改变别人,这样做是徒劳的。

(2)不可吹毛求疵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宋代文士袁采说过:“圣贤犹不能无过,况人非圣贤,安得每事尽善?”朋友与朋友在日常的交往中,不可避免地要出现或大或小的失误,这时不要动不动就横加指责,大声呵斥,甚至恨不得将他置于走投无路的境地,而是做到“乐道人之善”,多看到朋友的长处。《论语·阳货》中有“宽则得众”的思想。《论语·微子》中周公曾对鲁公说:“无求备于一人!”

(3)不要怨恨朋友

若朋友未能满足自己的需求或有什么过错或做了对不起自己的事情,切不可怀恨在心。因为怨恨不仅会加深朋友问的误会影响友情,而且会扰乱正常的思维,引起急躁情绪。凡事要站在朋友的角度想想,这样或许能够琎解朋友的所作所为。

刘宽是我国汉朝时代的人,为人仁慈宽厚。在南阳当太守时,小吏、老百姓干了错事,他只是让差役用蒲鞭责打,表示羞辱。他的夫人为了试探他是否像人们所说得那样仁厚,便让婢女在他和下属集会办公的时候捧出内汤,把肉汤泼在他的官服上,结果刘宽不仅没发脾气,反而问婢女:“肉羹汤烫了你的手吗?”还有一次,有人曾经错认了他驾车的牛,硬说这牛是他的,刘宽什么也没说,叫车夫把牛解下来给那人,自己步行回家。后来,那人找到自己的牛,便把牛送还给刘宽,并且向他赔礼道歉,刘宽反而安慰那人。

刘宽的雅量可谓不小,有礼也让人三分,他感化了别人,赢得了人心,对待一般人是这样,对待朋友更是这样。

人人都有自尊心和好胜心。在现实生活中,对一些非原则性问题为什么不得理也让人三分,而显示绰约柔顺的君子风度呢?可有些人就是不这样想,对一些小小不然的皮毛问题争得不亦乐乎,非得说上几点儿理由,谁也不肯甘拜下风,说着就较起真来,以至于非得决一雌雄才算罢休,结果大打出手,或者闹得不欢而散,朋友结怨。反目成仇。假如对于一些非原则性问题,给朋友一个台阶,满足一下朋友的自尊心和好胜心,不但朋友之间的友情得到加深,而且还显示出你的胸襟之坦荡、修养之深厚。

55.到什么山唱什么歌

“投其所好”乍听起来似乎不太好听,其实,我们这里所说的“投其所好”,是取其积极的一面,并不是无原则、无责任而去拍马屁。与朋友相处,如果是真正的朋友,一般不存在原则性问霹,适当做些“投其所好”是有益的。

因为人都有一点“虚荣心”,所做的事都需要别人予以承认,所说的话也希望别人能听,为什么不满足朋友这点“虚荣心”呢?

古时的唐伯虎能诗善画,也能作对联。有一次,一个官商请唐伯虎为其写一副对联。唐伯虎知道这个官商是个胸无点墨、见钱眼开的人,就提笔为他写了一幅:

生意如春风

财源似流水

商人一看,面有不悦之色,认为“春风”、“流水”没有把发财的意思表达出来,要求唐伯虎另写一张,并提出要求,要有财源广进的意思,文字差一点倒不要紧。唐伯虎稍假思索,于是提笔重写一副:

门前生意,好似夏夜蚊虫,输进输出

柜里铜钱,好像冬天虱子,越捉越多

这回商人满意了,眉开眼笑,叩谢而去。

唐伯虎面对的不是自己的朋友,而是一名商人,尽管所写对联中有点捉弄的意思,但商人的要求是表达出来了,商人高兴而去。这是“投其所好”的效果。唐伯虎这样做并没有违反什么原则性问题。

日常生活中,对待朋友,投其所好的内容很多。譬如,朋友喜欢看小说,你不妨给他买一本小说集或推荐一篇优秀小说;如果朋友喜欢唱茶,你出差时不妨给他捎回一点来,这比给他黄金都高兴

“投其所好”要因人而异。对不同的朋友要采取不同的战术。如讲说话吧,与智慧型的人说话,凭借的是辨析的能力;与善辩的人说话,就须简明扼要。与主人说话,就要用奇妙的事来打动他;与部下说话,就要用好处来说服他。别人不愿意做的事情,就不要勉强;对方所喜欢的,就模仿而顺从他;对方讨厌的,就避开而不谈它。上述所说,是指说话要有针对性,对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话,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这样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投其所好不是低三下四,不是媚态百出,不是拍马屁。历史上拍马屁的人实在太多,并且其程度无与言比,挖空心思,揣摩别人的心思,这种拍马屁目的非常明显,是取得别人特别是主子的赏识,从中得到好处。这里,我们所说的对待朋友的投其所好,是在不违背原则的情况下,让朋友高兴。给朋友以亲切感,从而达到加深感情的目的。

56.天底下没有谁帮谁是理所当然的

一位美国朋友杰姆曾说,他很喜欢东方的女孩子。他表示,西方女性把男士们的“绅士行为”视为“理所当然”;男士们帮女士提重物、搬东西,“理所当然”;男士帮女士开门、拉椅子,“理所当然”;同时在西方教育下,他们男士也视这些绅士行为“理所当然”。

在中国,有一次他们公司扩大营运,他们部门从十楼搬到八楼,每个人必须把自己的东西和一桌一椅搬下去,当杰姆搬了那张椅子,发现真的满重的,他担心一个女孩子如何搬得动,于是他告诉女同事,椅子交给他们有力气的男同事去搬。

结果一路上,女同事陪他们聊天,搬好了,还忙着倒开水、泡咖啡给他们喝。

“如果在我们国家,搬重物‘理所当然’是男孩子的工作,没有人会陪你聊天,没有人会感激地倒开水、泡咖啡,也许中国人没这个观念,但是中国女孩子体恤别人的作风,可爱得多,我们帮她们,不但乐意,而且开心,这种受人尊重的感觉真好。”

很多时候,我们会把别人对自己的好视为理所当然,朋友喜欢我们,当然不介意被我们“麻烦”,一些小事情,也“帮”得十分乐意。可是俗话说:“受人点滴,涌泉相报。”即是要我们常怀感谢的心,来看待朋友的好心。谁都不喜欢自己的好心被人当作驴肝肺,一次两次也许还可以忍受,十次、二十次就会渐渐用光朋友的交情,届时我们会发现,朋友似乎不再那么“乐意”助人。

也许有人会说,找朋友帮忙,给几个钱或是请他吃顿饭,送个东西,好像把友谊贱卖了,把朋友的交情看俗了。

不!适度地表达我们的感激是必要的,也许我们不懂得比较“高尚”的作法,但吃顿饭、送个小礼物,也仅能表达我们感谢的万分之一,它的作用不在于“礼”的轻重,而是心意的表示,让朋友晓得他这个忙帮得多么具有“值感”,多么受朋友的重视,也许在他而言是举手之劳,却可能是朋友攸关生死的大事。

不管他是否接受我们的感激之法,最重要的是,我们说出来了,他也听到了,知道我们有多在乎这件事,就像吉姆的女同事,一路陪他们聊天,事后还倒开水、泡咖啡的,没花什么钱,却十足表现了她们的感激之睛,而吉姆他们也感受到了,同时还说:“很愉快。”其实朋友在乎的不过是这么一点点的回馈罢了。

与人相处我们当紧记一件事,“天底下没有谁帮谁是理所当然的,今天人家抽空过来那是人情,即使有钱可赚,也应心怀感激。”

存着这个想法,不论是朋友间、同事间,或是上司与部属间,都可以相处和谐,也可以为你赢得人缘。因为人家从你身上,处处得到尊重,时时获得感激,这对一个人而言,他有了人格上的自我满足,人家自然乐于与你共事。与你做朋友。

对于君子来说,滴水之恩应当涌泉相报,但不要对每一个事都要求回报。佛教中讲因果报应,哲学中讲有因必有果,但不一定有你所希望的果。所以,只要抱定“治生不为求富、读书不为做官、修德不为求极、为父不为传世”的想法,就一定能自得其乐,饮醇酒而未醉,陶陶然有余欢,即使事情中有不尽如人意之处,欲辩解又已经忘记想说什么了。

苏东坡曾写有“守骏莫如跛”五个字,意思是一味地认为骏马快,而放纵奔驰,使它得不到休息,那就一定会有倾倒跌筋斗的时候,反而倒不如一头踱马走得快了。

做人也是这样,一味地贪图美名,就一定会有受到玷污的事情。只有经常发现自己的缺陷与不足,才能不断取得进步。

一位古代智者指出,“送人银钱,随人用情之厚薄,一言之轻重,父不能以代子谋,兄不能以代弟谋,譬如饮水,冷暖自如而已。”这段话的含义是:送给人家银钱,就随便人家用情多少,不要去费心思细琢磨。这就像说话分量的轻重一样,做父亲的不能代替儿子去思考,做哥哥的也不能代替弟弟去掂量。它又如同饮水的时候,水的冷热就只有自己去探试一样。

这位智者的话很有道理,凼为在做人方面我们只要投人感情,就一定会有回报,但如果一味地去计较别人回报的多少,那反而使本来很有意义的事情,变成以追求名份为目的的功利主义了。

但是,我们也切不可以用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即形而上学的观点来看问题,不要说你说求回报终失所望,那么我们在经济运作时无论多大的投资都不要考虑回报问题。因为这与做人是两种概念。做人有做人的原则,经济有经济的规律,二者不可混为一谈。做人不求经济利益的回报是君子,搞经济不讲做人原则的是小人,用经济方程来套做人模式,是伪君子,而用做人模式去计算经济得失,是蠢才。

57.诚能动人。至诚可以感天

“诚能动人,至诚可以感天”,这是一句古训。诸葛亮高卧陇中,自比管乐,抱膝长吟,似无意于世。他与刘备原是紊味平生,谈不上什么私人的交谊,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以至于孔明为刘备“鞠躬尽痒,死而后已”,可见诚挚动人之深。可是我们要设问一下,“三顾茅庐”只因诚吗?不完全是,只要认真地阅读一下《三国演义》就会发现,刘备不仅以诚动人,而且还颇有社交能力呢!

刘备在请诸葛亮之前,是对对方有一定的了解的,听人说诸葛亮“每常自比管仲、乐毅”,当时的名士司马徽则称赞他“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这样刘备心中就有了底,知道诸葛先生是一个既有真才实学,但又自视清高的“大知识分子”,要想请他出陇中,必须运用以诚动人之社交方法,所以,一顾茅庐,诸葛亮避而不见,张飞耍脾气,“谅一村夫,何必兄长自去,可使人唤来便了”,刘备马上制止说“此子当世大贤,岂可招来”;二顾茅庐,诸葛亮又避而不见,连一直老成持重的关羽也耐不住了,可刘备为了“使孔明知我殷勤之意”,在离开之前,留书一封,以表诚意;三顾茅庐,诸葛亮故意仰卧于草堂几席之上迟迟不起,让刘备等三人拱立阶下几个时辰,可刘备还是耐心等待,最后终于使诸葛亮欣然出山。不难看出,刘备三顾茅庐成功,因为他充分地了解了对方心理,采用了相应的社交方法,如果只有诚意,却表达不出来,或者被孔明误解,那么,还能有他们的“定三分隆中决策”吗?

《韩非子》中说:“巧诈不如拙诚。”

“巧诈”,是指心怀鬼胎,有目的、有意图地故意表现出某些能够吸引人和迷惑人的假像,是自以为聪明的奸诈之举。这种做法,乍看起来,机动灵活,善于应变,又容易抓住别人的心,很有好处。实际上,这种做法只适合于一次性地与人交往,即打过一次交道后便各奔东西,互不相遇了。在这种情况下,施巧诈有时能够欺住对方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获取利益。但如果交朋友施此巧诈之术,则往往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弄巧成拙。朋友不像别的关系,朋友之间相处的时间长,而巧诈往往带有欺瞒哄骗之举,这种巧诈一旦经过一段时间就会露出破绽,让人识破。鬼把戏被人戳穿之后,便失去了别人对自己的信赖,朋友们会唾而弃之,最终非但获利不多,反而会损失更大,赔了夫人还要再折兵。

“拙诚”则是指心中不存恶念,诚心诚意地做事,或许有时行为举止略显愚直拙笨,但从不欺瞒别人。这种做法的缺点在于不能当即抓住别人的心,不适宜用于一次性交际活动,但最适合交朋友时运用此道。都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朋友之间毕竟长久相处,拙诚的人貌似愚拙,却因其诚而赢得别人对他的信赖,从长远角度来说,拙诚的跟前利益不大,但可获长远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