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读与行的风景
2371800000015

第15章 龙在嘉荫不是传说

在暮色中,我们进入黑龙江江畔的嘉荫县朝阳镇,这里是县府所在地。我们最先看到的标语是“神秘嘉荫,龙泽天下”。这一路上听到过许多关于龙的故事,可在嘉荫,龙不是传说,而是真实的存在。因为这里是龙的故乡,那龙不是秃尾巴老李,而是生长在6500万年前的恐龙,它们是最后消逝在地球上的鸭嘴龙,那是在十分遥远的晚白垩纪。那时究竟发生了什么突变,让这地球上最大最强悍的动物灭绝?这万古之谜,不时搅起席卷全球的“恐龙热”,因此中国嘉荫也名传天下了。

当然嘉荫的荣耀不仅因为恐龙,在参观嘉荫的沿江公园时,我看到了那刻在巨石上“嘉荫”两字下面的几行字:“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级园林城、国家级卫生城、国家级文明县城、全国特色旅游名镇。”我理解,“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大概是嘉荫县的巍巍山岭、苍苍林海、茫茫雪原、茵茵湿地都得到精心的保护;而这个疑似俄罗斯的小城街树成行,街心公园别致,江畔公园长如锦带,是我们对这个“国家级园林城”最初的感受;而小城的街道整齐,店面规范,街头无残雪堆放,无废弃物飞扬,是我们对这个“国家级卫生城”的良好印象;“国家级文明县城”标志着这个曾经被遗忘在北国边塞的小城,在改革开放中像明珠一样光彩夺目了;那“全国特色旅游名镇”更是名副其实了,用当地旅游介绍中的话说,特殊的地域风光孕育特色的风土人情,特色的风土人情催生特别的文化底蕴。远古的恐龙文化、异域的俄罗斯文化、神奇的鄂伦春文化、深邃的界江文化、壮烈的抗联文化、苦难的开拓文化、激情的知青文化、悠久的淘金文化、多彩的军营文化——“九大文化”在此交汇相融,融会贯通,形成了嘉荫独特的人文地理风物。嘉荫美景可以概括为“界江幽谷恐龙地,绿岛沙滩鄂族园 ”,这里令无数国人梦寐以求,心驰神往!

当晚,我们和赛车手最先领略的是鄂伦春文化。坐落于嘉荫县乌拉嘎镇的胜利鄂伦春民族村是这里定居生存下来最早的游猎民族,距今已有四百余年历史,这里遗迹众多,1985年在乌云河上游左岸的石壁洞内发现鄂伦春族战死首领的“船棺葬”。历史上鄂伦春族使用猎犬、猎马在兴安密林中狩猎,他们居住的木杆搭起的“撮罗子”,极具抗寒能力,他们的桦皮工艺制品、民族服饰以及只有口传耳听的语言等民俗,沿袭至今。可惜我们不能到鄂族村落去考察,只能在宾馆里欣赏来自鄂乡的民间艺术家的表演了。他们在长期的狩猎生活中,形成了自己的民族音乐和舞蹈。他们最喜欢的是“坚达温”民歌,高亢嘹亮,伴有长音和颤音,以“那依耶”“希那耶”作衬词。鄂族民歌十分丰富,有猎歌、采集歌、摇篮歌、情歌、苦歌、赞歌等。而舞蹈有悲壮激昂的仪式舞、气氛热烈的娱乐舞、舞步粗犷的宗教舞。狩猎舞是他们的传统舞蹈。在晚会上我们看到了鄂族舞者头戴狍头帽,身披镶有花纹的狍皮衣边歌边舞,那歌中唱道——

机警的梅花鹿,喜欢高高的山峰;

发狂的达罕,喜欢深邃的山谷;

自由的哲罗鱼,喜欢清清的泉水;

勇敢的鄂伦春,喜欢富饶美丽的兴安岭。

那依耶,那依耶……

热情如火的鄂伦春姑娘,高举着酒杯,唱着《敬酒歌》,为每一位赛车手斟满酒,然后自己一干而尽。赛车手们当然也须眉不让巾帼了。好歌好酒好姑娘,真情真意真祝福。喝了美酒的赛车手们如刚刚加了油的赛车又鼓动起要飞翔般的激情。他们要用车轮在龙乡的大雪地和大江道上画出壮美图景。

第二天早上,嘉荫到逊克赛段的出发仪式在嘉荫的恐龙国家地质公园广场举行。这里就是位于城南9公里处的渔亮子和小滚子沟之间的白崖,因出土恐龙化石而名享遐迩,后称“龙骨山”。经国家批准,2001年在这黑龙江江畔的龙骨山上,建起了这占地38.44平方公里的恐龙国家地质公园,园内还建设起一座4650平方米的恐龙博物馆。人群熙攘和锣鼓声声,惊醒了沉睡数千万年的恐龙们,它们给远方的客人讲述着自己的故事。

早在一亿年前,嘉荫这一带还是个大湖,气候温暖湿润,植被丰富,湖中生长着大量的鱼类,湖畔是恐龙的家园,它们在这热带雨林般的环境中繁衍生息,体态巨大,所向无敌。到了6500万年前的晚白垩纪,因为某种原因,湖水消失,气候变冷,植物变异,恐龙可吃的裸子植物被被子植物代替,在饥寒交迫中,恐龙不断死亡,最终灭绝。而黑龙江边的这片山林成了它们最后的墓地。数千万年的沧桑之变,让这片山河天翻地覆,却无法掩盖一个巨大物种生存的遗迹。终于有一天,它们的尸骨暴露于黑龙江江岸的白崖之下。

20世纪初,嘉荫这一代在江中打鱼为生的边民,在每年涨水的时候,看到从江崖上冲落的白色如骨的石头,他们不知为何物,也并不在意,也无人向官府报告。一个叫马纳金的俄国上校军官乘船路过此处,收集此处的白石骨多块后回国研究,认定是某种生物的化石,于是在1902年他在阿穆河上关于白骨化石的见闻发表在伯力的《俄国地质和矿产年鉴》第5 卷上。以后俄罗斯的历史爱好者们又来到白崖采集这样的化石,并陈列在阿穆尔州的博物馆内。1915年到1917年俄罗斯连续三年派人来嘉荫的白崖采集化石,运圣彼得堡进行研究。1942年他们用这些化石组装成一架恐龙,定名为“中国满洲鸭嘴龙”,它至今还陈列在圣彼得堡地质博物馆内。

中国第一位古脊椎动物学者杨钟健院士1929年就发表了《中国北方啮齿类动物化石》的论文,1956年他带领中国古生物考察团去苏联进行学术交流。他在圣彼得堡看见了那架用嘉荫出土的化石组装的恐龙,他要仔细查看这架龙的头骨,却被人家婉拒了,只答应给他们一具石膏做的小模型。

“中国出土的恐龙化石却不让中国人看,岂有此理!”此事深深地激怒了1961年从兰州大学地质地理系毕业的大学生魏正一,那时他刚到哈尔滨南岗的黑龙江博物馆报到。25岁的湖南小伙子上班的第一项任务是到黑龙江去寻找一条大鳇鱼拿到博物馆当标本。在冰天雪地的逊克县,几经周折找到了这条至今还在博物馆展出的大鳇鱼。同时,他听到邻近的嘉荫县曾发现过恐龙化石的消息。由此引发了他对发掘恐龙化石的兴趣,也了解到了圣彼得堡的那具中国恐龙化石和他崇敬的杨钟健先生在俄罗斯考察这架恐龙时遭遇的尴尬。他发誓,一定靠我们自己的力量发掘和组装一架嘉荫的恐龙,在自己的博物馆展出。那时,龙的故乡黑龙江的博物馆展出的只有一张恐龙的照片。

终于等到了这一天,1977年省地质队的李蔚荣又新发现了疑似恐龙的化石,黑龙江博物馆的魏正一和杨大山闻讯赶到,然后他们在太平林场到渔亮子这一带进行了两年的发掘,采集的恐龙化石越来越多。魏正一在他负责的地号,发现了两根如拇指大小的奇特牙齿,竟是最凶猛的霸王龙的牙齿。后来他和杨大山竟发现了最宝贵的65节完好无损的恐龙的脊椎骨。发掘结束后,魏正一和同事们在博物馆的地下室又经过复杂艰辛的工作,终于在1980年组装成中国第一架鸭嘴恐龙,其中真骨竟达到了85%,高于圣彼得堡的那架,他们的文献中记载真骨的比例是65%。如今已过古稀之年的魏正一先生成了名副其实的中国一流的古生物科学家,这位被誉为“黑龙江恐龙之父”的研究员已主持和参加13具嘉荫恐龙化石的发掘和组装,其中,嘉荫恐龙国家地质公园馆内现陈列的母子二龙均属平头鸭嘴龙亚科,母龙长9.64米, 高4.40米,真骨成分达85﹪以上;子龙长5.10米,高2.55米,真骨成分达65﹪以上。我和赛车手们有幸走进这座大型自然和人文相结合的博物馆,向这对恐龙母子问候,也想打听它们葬身这片山林的秘密。它们昂头远望,沉默无语。

整个世界都在探索恐龙之死的秘密。在嘉荫恐龙化石发现100周年的2002年9月,来自中、美、韩、英、日、德、俄七国的古生物专家和地质专家在此地召开了国际学术研讨会并进行了野外科学考察活动。这些国际知名学者又在嘉荫的乌拉嘎镇发现了大规模的恐龙化石群,里面不仅有鸭嘴龙、霸王龙、甲龙的骨骼化石,在黑龙江省内还首次发现了恐龙皮肤和足迹化石印记。专家们保守地估计,这是一座大型的恐龙墓葬群,至少还能挖掘出100具恐龙化石。同时,学者们又有了无比惊喜的新发现——在乌云镇小河沿村附近发现了白垩纪和第三纪在地层中的交界线——“K∕T”界线层。之后,2008年11月,美、俄、德、英、比利时、日本、泰国及中国等十个国家的科学家,第二次来到嘉荫,进行野外地质实地考察,到乌云镇小河沿和乌云镇白山头等地采取砂岩、泥岩和火山岩样品,通过测试界线层,确定地质年代,从而为研究“K-T”界线提供科学依据。“K-T” 界线是介于白垩纪和第三纪之间的界线,大约出现在6500万年前。这段期间地球上的生物发生大规模的绝种,包括最后的恐龙和其他动物族群,都遭受了灭绝的命运。也许此项研究是解开这个时期恐龙和大量生物死亡之谜的钥匙。

我曾向已成了我在省文史馆同事的魏正一先生请教,为什么全世界的“恐龙热”持久不衰?他说,数千万年前,陆地上最大的动物恐龙突然灭绝确实是地球上最大的自然之谜。有的学者说,在白垩纪末,由于地壳的升降运动,使水域减少,使恐龙等生物需要的植物大量死亡,没有了食物,它们就死掉了。还有的学者说,由于火山的活动,使太平洋周围生起许多大山,使气候变冷,恐龙等生物无法生存了。还有一种很流行的说法,由于外星撞击地球,大量烟尘把地球包围,太阳光长时间照不到地球上,没有阳光的照射,植物死了,吃植物的恐龙和许多生物都死了。魏先生特别强调,无论哪种说法,恐龙之死是和生态环境的变化有关。生态环境关系着人类和所有生物的命运。这些年地球生态环境的变化给人类带来越来越多的麻烦,甚至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人类关心环境的变化,自然也就特别想搞明白恐龙是怎么死的了!当然体态巨大、动作怪异、神态憨然,已经成了许多科幻大片的主角,各种玩具的造型,特别讨孩子们的喜欢,这也是“恐龙热”的一个原因吧!

所有参观过恐龙地质公园和园中的恐龙博物馆的赛车手们,都感到不虚此行,我们当了多少年龙的传人,今天真的来到了龙的故乡。一位游人的留言表达了我们共同的心声:

天折海啸恐龙吟,山连碧水鸟入云。

沦桑有情藏玉骨,常使游人问古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