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读与行的风景
2371800000003

第3章 多听老人言

黄永玉先生在中国文化界可谓传奇人物,擅长版画,主攻国画,而为众人所知是他设计的“猴票”和“酒鬼酒”的造型。这位黄先生自称湖西老刁民,特立独行,敢怒敢言,嬉笑怒骂,皆为文章。上个世纪70年代,因为北京饭店的“猫头鹰”事件他被“四人帮”口诛笔伐,却“死里逃生”;80年代却因自己写的一组新诗,“歪打正着”名声大噪。我认识黄先生就是当时的一次全国文学大奖颁奖会上,我是个未名的报告文学小作者,挤在角落里看热闹;他头戴一顶鸭舌帽叼着木烟斗,和周扬、夏衍等前辈打着招呼。在那个早春时节,和一身黑蓝灰表情木讷的作家们比,黄先生颇为引人注目。

从此,我一直以敬仰的目光寻觅黄先生的身影,如他在家乡凤凰城、在北京郊区和在意大利兴建了自己的文化庄园,他又在香港、澳大利亚、德国、意大利举办了大型画展……而最吸引我的竟是他写的一本散文《比我老的老头》,我读了又读,爱不释手。也许像我这样的读者不少,接着他应邀又出了一本“新增补版”的《比我老的老头》。我又珍藏了一本。

黄先生的资格是很老的,他14岁就因版画获奖而出名,然后成了鲁迅先生倡导的中华全国木刻协会的追随者,在左翼文化前辈领导下,边创作边组织革命文化活动;刚刚建国又在表叔沈从文的影响下,从香港回到北京,成为中央美院最年轻的教授;文革结束后,他以骄人的业绩当选为中国美协的副主席。那么比他老的老头又是谁呢?看了他的书我才知道,他们是周扬、冯雪峰、齐白石、钱锺书、李可染、张乐平、张伯驹、沈从文、林风眠、聂绀弩、苗子、郁风、吴作人……这些中国文化的巨星,每一位都让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写这样一些非凡人物的书是不能不读的。

画家出身的黄先生没有把这些名家写成伟人,而是写成了凡人,甚至是俗人。他的文笔如白描一样清雅,像木刻一样深刻,一人一事、一景一物皆历历在目,看似无意点染,其实匠心颇具。这些饱经历史磨难,在中国不断的政治风雨中九死一生的文化精英,虽然“历尽劫波兄弟在”,但也伤痕累累,风烛残年,但风骨尚在,情趣盎然。黄先生写他们的风光,也写他们的背运;写他们的友情,也写他们的纠结;写他们的抗争,也写他们的屈辱。虽着笔淡淡,但情意绵绵,读后让人唏嘘。他们是那么的真诚善良,可政治运动把“潘多拉的盒子”打开了,他们或被魔鬼折磨,或自己也变成魔鬼。往事并不如烟。读黄先生的书,有时如春风扑面,有时也冷风习习。我想,那些“老头”是不应该被忘记的,他们经历的苦难岁月也是不能被遗忘的。不忘记是为了不再发生。

他在“增补版代序”《为什么老头儿号啕大哭?》中对“四人帮”垮台后文艺界的聚会有这样的描写:

散会了,几个人涌向坐轮椅的郭老握手,郭老兀兀然。夏公那边却是人头汹涌……

周扬先生一个人向东大门蹒跚走去,停在台阶边上。

一个孑然的小黑影子……

天安门广场暮色苍茫……

这看似风轻云淡的文章,却让人心潮难平啊……

民间常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那么,多听老人言就能少吃亏了吧?因此,还是多看一看《比我老的老头》这样的书为好。

2011年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