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盛世中国:秦汉卷
2373200000014

第14章 从亭长刘四到大汉天子(1)

(第一节)大梦开始的地方

刘邦(公元前256或247—公元前195),即后来的汉王、汉高祖。字季,沛县丰邑(今属江苏)人。西汉王朝的开国皇帝(公元前202—公元前195年在位),缔造了中国历史上又一次统一的局面,几百年大汉朝的辉煌时代也就此拉开序幕。然而,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人物,却是历史上第一个布衣天子。甚至有人说他是流氓,是无赖。他究竟是怎样从一个小小泗水亭长成就大业的,至今仍成为人们津津乐道、意见不一的话题。

刘邦,《史记》中的记载为“姓刘氏,字季”。实际上,“季”在古代的含义只是一个排行,老大叫“伯”,老二叫“仲”,老三叫“叔”,老四叫“季”。所以,“刘季”这个名字其实只是个排行而已,用今天的话说就叫“刘四”。这实在不是一个可以登大雅之堂的名字。因此,后来刘邦在事业蒸蒸日上,逐渐有成为帝王将相的趋势时,便自己取了“刘邦”作为名字,“邦”即“国”,可见其治国安邦、称王称霸的雄心壮志。他早已不是当年街头那个刘四了,其平民家族没有名号的历史也将从此改写。只是,一个人的本来面目,又岂是光改个名字就可以脱胎换骨的?直到若干年后,他当上了大汉王朝的皇帝,衣锦还乡、不可一世时,他当年的街坊邻居还说:“这不就是隔壁那个刘四嘛!”也许是怕亵渎“今上”要杀头的,这邻居有些话还不好说出口:“这小子不过是流氓、无赖,不学无术、偷奸耍滑,怎么就夺得了天下?”(见元朝睢景臣的套曲《般涉调·高祖还乡》。)

刘邦在年轻时游手好闲、好吃懒做、吊儿郎当,对于养家糊口之事漠不关心,可谓不务正业。当然,这可能与其在众多的兄弟中最小有关,农耕之事自有哥哥们为他撑着,而且哥哥们还宠着这小弟。但是年纪轻轻的他,因为另有些特别的本事,倒有着极强的人格魅力。

一方面,据说他长相奇特,长颈高鼻,眉骨耸如龙额,可以说是当时的伟男子。这自然容易引起大家对他的好感,正所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更为神奇的是,据说他“左股七十二黑子”,也就是左边的大腿上长着72个黑色的小点。这“七十二黑子”,大概不过是胎记、黑痣、麻子之类的东西,数目也未必就是72个。但是72为9的倍数,在古代乃蕴含天子之气的吉祥数字,而术士们也说是应了“赤帝火德七十二日”的征兆。这固然可能是刘邦即位之后,史家臣下们为掩饰其平民的出身,暗示他系天赐的真龙天子身份;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刘邦确实是有与众不同之处的。

在性格方面,他为人大度,喜欢施舍财物,生性豪爽,心胸开阔,不拘小节,懂得宽容,人缘很是不错,也结交了不少朋友。这些朋友对他可谓死心塌地,自始至终忠心耿耿地追随着他。交际能力的积累,为其日后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人际关系可以说是一门更高深的艺术,掌握此道者大可更顺畅地施展抱负。刘邦在年轻时便将其运用得得心应手,可以说他确实具有天生的领袖气质。换句话说,他的情商很高。

而且刘邦目光远大,素有很高的抱负,并不安心于老老实实、勤勤恳恳地从事父老乡亲、平头百姓们年年岁岁的辛劳耕作。也许,不学无术、偷奸耍滑自有其“理由”吧。可是,只怪他既无当大官的父兄亲戚,能够一生下来便荣华富贵;又没有生在皇城根下,则升官发财、飞黄腾达的机会也多得多;也捞不到一个“名牌大学”(当时叫“太学”)的正规文凭(这也不是他的擅长),可以名正言顺地走进衙门大院,去给公卿要员们当秘书副官;更不是沉鱼落雁、倾国倾城的绝色美女,刚出落得豆蔻佳丽,就会被选送到宫廷里服侍皇帝。所以只能眼高手低,空叹命苦,久久郁郁无成。

但终于有一天,时来运转了。那年他已34岁“高龄”,竟然也混到了一个小官当,成了老家附近泗水亭的亭长。当然,刘邦还是参加了所谓的“录用考试”。实际上,刘邦在年少时也曾读过一点书,但是大概他对读书并不感兴趣,那也不是他心中的方向,于是不愿意耗费太多的精力,便很洒脱地放弃了。读书哪里有和朋友们畅饮叫嚷开心呢?哪里有骑马奔驰痛快呢?当然他能当上官,还需要举荐,这一点恰是刘邦的强项,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他无可厚非的优势。萧何这位老朋友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那么,当时秦朝的亭长,又是一个什么位子呢?按照嬴氏政府的行政区划,十里为一亭,亭长管理的范围便是在这十里之内,职务相当于现今的乡镇派出所所长,可谓最低的一级官吏,也就是连七品芝麻官都不够。如此低的官衔,刘邦却也做得悠哉乐哉。当然,他以前的毛病仍丝毫未改,好酒贪色,打牌赌博,四处惹事生非。擅长交际倒也没有什么变化。而且,这个看起来很不起眼的小官,还是提升了他的人际关系网络的层次。毕竟现在人家也是有身份的人了。他不但有了一定的身份,也有了更多的收入,交朋友也更有了资本。他的朋友更多,也更铁了。在泗水亭认识的朋友,都成了他日后打天下最忠实的伙伴。可见,这段经历对于刘邦的一生而言,还是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的。

这个小小的泗水亭,就是刘邦梦开始的地方,是他创业的第一步。虽然此时的他,可能并没想到日后自己要成为一国之君、统领天下;但是他已开始懂得,自己再不会像父亲兄长那样一辈子守在老家的土地上了。他知道,他还有什么更重要的事情得去做。

在刘邦担任泗水亭长期间,一个关键人物激励了他成就大业的野心和目标,这人就是秦始皇。嬴政大帝始终不曾想到,在其熙熙攘攘的巡游队伍里面,会有人于不久的将来颠覆他辛苦打下的江山。就在那天,正带民工到咸阳服徭役的刘邦,碰巧看见了秦始皇的随行队伍,万人随行,场面煊赫,极度气派。他不禁慨叹:“大丈夫当如此也!”想当帝王的念头便油然而生。

小小的泗水亭长,竟满怀建功立业、拥有天下的雄心壮志。此刻的刘邦,终于开始显露他的不凡。在他看似散漫的背后,另一种巨大的能量也正蓄势待发,一切似乎只是在等待一次机会的来临。所谓时势造英雄,刘邦就在盼望机会。

当然,大丈夫不仅要在外建功立业,在内娶妻生子也必不可少。时值壮年的刘邦,着实到了婚娶的时候。人们常说,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总会有一个女人的支持。那么,刘邦背后的女人,也恰恰是在这个时期出现,而且日后对他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刘邦得以娶到娇妻,也源于其不羁的个性、独特的魅力。当时,外地单父(今山东单县)人吕文吕公,为沛县县令的故交,因躲避仇家来到此地。当地有声望的人士得知父母官家来了贵客,纷纷前去拜见。县令特意设宴款待众人。当时自然也有礼金红包之说,时任沛县文书的萧何,就是管收礼金之人。他提出,礼金一千钱以下的,只能坐在堂下。而刘邦呢,也赶来祝贺,高喊了一声“贺钱万”,大步就迈入到了堂内。实际上,他这不过是开了一张空头支票。他哪里有这么多钱呢?然而,这一声嚷嚷却惊动了吕公。据说这位吕公擅长相面,他一见到刘邦,便看出此人相貌不凡,非同寻常,以后必成大事,于是当即有了将爱女吕雉许配该君的心思。

刘邦对此大有受宠若惊之感,自然不会拒绝这等好事。人家吕公之女吕雉,长得也不赖,且看来还很有才干;再说,攀上了这么好的一门亲戚,自己也更有威风了。而更重要的是,他已经到了想女人、要女人的年龄!该找个老婆,晚上睡觉也好有人“热炕头”了。或许,这在一定程度上还给了他积极的心理暗示:自己不是一般人,应有不一般的前途。受到如此激励的他,自然更充满信心。而这时,局势的发展亦恰好迎合了这一切。此刻的秦王朝,正处于没落衰亡、岌岌可危之际。百姓处于苦难当中,各项徭役、赋税沉重,人们不堪重负,怨声载道,各地造反此起彼伏,改朝换代迫在眉睫,正需要一位大英雄出来领袖大家打天下。

偏处泗水亭的刘邦知道,他等待的时机就要到来,他该出山了!

(第二节)斩蛇起事

做了小小泗水亭长的刘邦,在享受秦政府俸禄的同时,免不了要为人家当差办事。公元前212年,刘邦接受了一个极为棘手的任务,他要押送当地的劳工去关中骊山为秦始皇修陵。此时的秦朝劳役日趋繁重,民不聊生;而这种徭役对劳工来说又是极度辛苦,凶多吉少,因此所去之人一路上多想逃亡。而秦律苛刻,如果劳工逃亡,那么依据连坐之法,非但劳工该死,还要惩治领队的官员。由此官员稍有不慎,即会惹祸上身。

而刘邦又是生性宽大之人,本不赞成此劳民伤财之举。这次却又担任监督重任,身份尴尬,自然难以完成任务。500多人的队伍,走了刚几天之后,逃亡的人却越来越多,他想管也管不了。如此下去,刘邦自然也难免一死。于是到了丰乡西面的泽中亭时,他又一次展现了豪爽、慷慨的个性。他在半夜时把劳役们叫到一起,请大家喝酒交谈,对他们说:“你们去骊山做苦工,不累死也得被打死。就算不死,也不知道到哪年哪月才能返回家乡。我现在放你们走,大家各自去找活路吧!”而他自己也决定从此逃亡,独闯天下。

可是,最终仍有几十名壮士没有逃走,他们感谢刘邦的仗义,也敬佩他的英武,决心留下,甘愿追随他,共同面对未来的逃亡生活。一行人等为了躲避之后的通缉追捕,都逃进了附近的芒砀山深处。此时的刘邦,不得不面临这样一个角色的转变,从官家之人突然沦为了通缉犯。然而,正如孟子所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此时的刘邦就陷入了这样的窘况。藏匿于这深山之中,他究竟何时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呢?

一天深夜,刘邦再次遇到了上天给他的考验或者说机会。据说这一天,喝醉酒的刘邦,带着一队人马来到离泽中不远的地方,夜间迷路,从小道误入了湖沼地。忽然,先行探路的人回来禀报说:“前面的小路上有一条大蛇(长虫)挡住。”此时的刘邦,依仗着本身的果敢和大胆,再加上几分醉意,显出一脸勇毅,大声说道:“壮士在此,有什么好害怕的呢?”于是冲上前去,果见一树般粗的巨蟒横卧水滨,尾扫路身,昂头吐信,双目寒光,鳞片泛金,甚是狰狞。刘邦一惊一畏,酒醒大半,豪气顿起,拔出长剑,猛地向蛇斩去,大蛇瞬间被一分为二,马上断气。道路通畅,众人心跳平息,安定通过。此时的刘邦,一改往日的平和与挥洒,在众人面前展示了他的英雄气概。大丈夫当如此也!

刘邦走了几里之后,又因醉而倒,大睡起来。紧接着,有人在他斩蛇的地方,竟听到一名老妇人的哭声。他们追问她为何哭得如此伤心,老妇说:“我的儿子就是白帝的儿子,化成蛇在此。可是他刚被赤帝之子杀死了。”旁人皆不信,正要试图挖苦她,可是老妇人忽然消失不见,踪影全无。众人皆十分惊奇。后来有人将此事告诉了刘邦。刘邦十分高兴,也更加自负,因为这也无形之中又一次提升了他的威信。他可是赤帝之子啊!贵不可言。此后,这芒砀山一带便时常有怪异之事出现,神神鬼鬼,似乎都在预示着他非比常人。于是,周围的年轻人都纷纷前来投奔他。

此时的刘邦,早已坚定自己一定要干出一番事业。而且,一个意外的事件无形中又加速了他的计划。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聚众起事。说起来其起因和刘邦很是相似,都是担心误期要被杀头,干脆起来造反。可见秦朝的严刑峻法到了统治的后期,已经成为一种弊端。而当中央权力不能达到足够威慑力的时候,它带来的只会是更大的反抗。陈胜吴广起义的规模逐渐扩大,各地纷纷响应。很多郡县杀死自己的地方官,以呼应他们。沛县的县令也开始紧张起来,恐怕自己也要成为秦政权的牺牲品,于是索性顺应形势,改头换面,领导沛县民众支持陈胜吴广。然而文书萧何认为,直接由这原有的沛县县令来领导,百姓肯定不会信服,不如把刘邦请回来。显而易见,刘邦是秦朝的通缉犯,他来主事,自然是明确表示与秦决裂。

萧何可以说是刘邦在老家最早接触和交纳的朋友,在刘邦出任沛县县令之前,他就经常帮助对方解决惹出的事端。萧何正是欣赏刘邦的为人,也看出此人日后必成大器,于是甘心辅助他。萧何对于人才的眼光是独到的,他看出整日游手好闲的刘邦并非等闲之辈,后又有“夜下追韩信”的故事,可见他实在是一位了不起的伯乐。而让刘邦一直铭记在心的,是在他后来出使咸阳时,朋友同事纷纷前来送行,大家所送的礼金一般为300钱,而唯独萧何赠其500钱。这多出来的200钱,在当时来讲实在不是一个数目。要知道,当时他们为官一个月也不过才赚几百钱而已。这可是萧何人生的第一笔重要投资啊!所以,日后刘邦在建立汉朝、封赏功臣时,便额外赐予丞相萧何两千户的封邑,作为当年的回馈。而对于萧何而言,这笔投资可谓收益颇丰。

另外再加上又一能臣曹参(时为沛县监狱官)、猛将樊哙(时为屠夫)的支持;实际上这样的提议目的很明显,他们希望刘邦回来主事,从而架空原沛县县令的权力。县令先是答应,可是很快就觉察出其中似乎另有蹊跷,意欲反悔,只是这城中早已都是刘邦的内应,而百姓又早已对秦朝统治心生不满,渴望有识之士的解救。刘邦很快从深山之中返回沛县,在城外向城中射入多封书信,其内容大抵是说服百姓反抗秦朝政府。这些书信对于一直受秦压迫的百姓,起到了很大的煽动作用;又加上城中刘邦势力的鼓吹,百姓们终于决心接受他的领导,奋起抵抗秦的暴政,杀掉县令,开城迎接刘邦的到来。而这时,陈胜的义军也刚好打下陈县。

城中的百姓执意要请刘邦来担任沛令,而刘邦自然得假惺惺地谦虚一番,做做秀;况且萧何、曹参一直是该城的官员,地位本来在他之上。然而萧何、曹参皆为家世所累,毕竟这次出头是打着造反的名义。他们不过是做谋臣的料,并无当统帅的气魄。因此还是得刘邦来担任首领。刘邦毫无顾忌,敢作敢为,又深孚百姓信赖,实为最佳人选。此后大家纷纷称其为“沛公”。

刘邦自此开始他建立功业的第一步。他利用自身的威望,加之待人真诚、友善,很快这支反秦力量达到了3000余人。这支队伍之中,刘邦在沛县积聚的人脉各有所用,萧何及曹参为主要参谋,樊哙、卢绾、夏侯婴等大将皆在队伍之中,不久张良也投到了刘邦麾下,可谓人才济济。这些人在刘邦最初开创事业的过程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第三节)刘项原来不读书

陈胜吴广的起义掀起了农民造反的浪潮,却终因力量不敌秦军而面临危机,陈胜被叛徒所杀。反秦力量一时失去领袖,陷入僵局。但是全国各地的起义战争风起云涌,秦朝的统治早已岌岌可危。正所谓时势造英雄,这样的时代注定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不久,经过整合,新的力量重新崛起。其中,累世为楚将的项羽和沛公刘邦所领导的队伍开始步步上升,逐渐成为反秦的主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