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盛世中国:秦汉卷
2373200000023

第23章 西汉“曲”(7)

汉成帝当上皇帝后不久,尊母亲王政君为太后,拜舅舅王凤(王政君兄)为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武帝以后形成一个惯例,凡任大司马、大将军的,权力在“三公”之上,且可专揽政权。河平二年(公元前27),又诏封王凤之弟王谭为平阿侯、王商为成都侯、王立为红阳侯、王根为曲阳侯、王逢时为高平侯,世称“一日五侯”,显赫一时,炙手可热。五侯生活奢华,各有姬妾数十人,僮仆以千百计。王氏其余子弟亦皆任卿大夫、侍中等要职。阳朔三年(公元前22),王凤临终推荐从弟王音继任大司马车骑将军,领尚书事。王音死后,由王商以大司马卫将军秉政。王商死后,由王根任大司马骠骑将军。终成帝一世,政权都掌握在王氏兄弟手中,形成外戚专权。

汉成帝将朝廷政务交给外戚王氏家族,自己则不治朝政,整日沉迷在酒色之中,宠歌妓赵飞燕、赵合德姊妹,分别立之为皇后、昭仪,奢侈浪费无度,生活荒淫昏庸,致使西汉王朝很快走向灭亡。在他死后,经哀、平两帝和孺子刘婴,不过十余年,刘氏江山就为外戚王莽所篡。

汉成帝曾为自己大规模营建陵墓。他征发成千上万贫苦百姓为其服役,连夜赶工,从很远的东山上取土,土石价格如同谷物一般,整个工程花费相当于秦始皇所建的骊山陵。老百姓竭尽财力、物力、人力,无数人被饿死。他们无以为生,只好举行起义。这说明那时的西汉朝廷已走上了末路,若不思革新、继续衰落,则亡日不远。

朝中王氏专权,政治黑暗,加上黄河泛滥,人民流离死亡者以百万计,四方百姓起义,朝廷统治日益动摇。但汉成帝并不放在眼里,心中只想着赏花醉酒,纵情享乐。一些有见识的大臣对此深深不安。光禄大夫刘向曾上书直陈道:“臣闻人君莫不欲安,然而常危;莫不欲存,然而常亡。……从上古至今,外戚专权尊贵,自来无此突出。”成帝看罢上书,深有感触。然而他并没有认真去想这些,还是在宫中淫乐。

开始汉成帝宠爱的是班婕妤。婕妤生性聪明伶俐,楚楚动人,但很懂世事。一天成帝在后庭游览,要婕妤和他一起坐在车子上。婕妤推辞说:“妾观古时图画,圣帝贤王都有名臣在侧为陪,不闻妇女同游;传至夏、商、周三代末主,才让妻妾时时为伴。今陛下欲与妾同车,这不是很似三代末主吗?妾不敢奉命!”听了婕妤的劝谏,成帝心里很不舒服,但表面只好同意,未与婕妤同车。

直臣的上疏、贤妃的劝谏,并未打动汉成帝的荒淫享乐之心。他仍然想尽办法,挖空心思,纵情玩乐。他经常微服驾车外出,不是为访贤问苦,也不是为了解下情,而是去寻花问柳,花天酒地。

有一天汉成帝出宫嬉游,来到阳阿公主家。阳阿见皇帝兄弟驾到,盛宴款待,并让几名歌女一旁歌舞助兴。其中有位歌女,歌声娇脆、舞姿优美、身材袅娜、娇小可爱。成帝一见钟情,急不可待,马上在更衣室大布云雨,随后又把她带回宫中,当即拜为婕妤。

这人就是古今有名的民间舞蹈家赵飞燕,名宜主,绝对的骨感美人,体态轻盈,据说可于常人之手掌上曼舞;而且天生的猫步,如风拂杨柳、燕飞翩跹,“赵飞燕”之名亦由此而来。汉成帝专门制了水晶盘让她起舞,制了七宝避风台怕她被风刮了去,“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环肥燕瘦”的成语,就是拿她的苗条与杨贵妃的丰腴相比。不久成帝还废掉了许皇后(据说与赵飞燕诬告有关)、疏远了班婕妤(据说也是赵飞燕指责她有邪媚之道),并顶住后宫压力,册立赵飞燕为皇后,从此与她一起登舟游乐,宠爱无比,“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并给她优裕的物质待遇,“红妆宝镜珊瑚台,青琐银簧云母扇”。

对于汉成帝的昏庸荒淫,朝臣不断讽劝。有一次,侍中班伯(班婕妤胞弟)曾因病请假,假满病愈,入宫进谒。当时成帝正与赵飞燕欢饮。班伯拜罢,两眼直盯着屏风上的一幅画。成帝叫他一起饮宴,都没有听到,仍专注画面。成帝以为屏风上有什么,一看,原来是商纣与妲己夜饮图。这对成帝已司空见惯了,不过他也明白了班伯的用意,故意问道:“此图何为示戒?”班伯这才说:“此图从反面教戒君上不要沉湎于酒色,古代诗书所言淫乱原因,无非因酒色惹祸哩!”成帝只好下令撤席,但未免怏怏不乐。

赵飞燕后来又向汉成帝推荐了自己的妹妹赵合德。赵合德更加漂亮迷人、花容月貌,据说皮肤滑如凝脂,又性格活泼,与姐姐是一种完全不同的美,也更能吸引成帝,被册封为昭仪。因为赵合德皮肤好、洗澡身上不沾水(“若三尺寒泉浸明玉”),于是野史上还留下了“成帝窥浴”的传说,“汉成帝爱看别人(当然得是美女了)洗澡”的怪癖也便让后人指责了两千多载。

汉成帝自此左拥右抱,尽情享乐,更不理朝政了,“三人行”坚持了长达近10个春秋。赵氏姐妹利用美色、玩弄心术,将好淫的皇帝牢牢控制在了其“石榴裙”下。姐妹俩本来出身卑微,其父不过是宫府家奴,自己从小做歌舞伎;但“一朝选在君王侧”,也便大富大贵起来。在古代,女人的美貌同男人的才学一样,“售与帝王家”似乎便是其最高的理想了。

据野史记载,后来赵飞燕因与成帝没有子嗣,渐遭冷落,便铤而走险与宫中侍卫私通。戴了“绿帽子”的汉成帝后来终于发现,尤为厌恶;但好在有赵合德百般求情,并未一气之下当场宰了她。但也许主要还是喜新厌旧吧。此后成帝的爱都转到了赵合德身上,甚至称她是他的“温柔乡”。真是“欢娱嫌夜短,寂寞恨更长”。

当一向身体健壮的汉成帝在仅45岁便暴亡时,内廷猜疑不已。以皇太后为首的高层对赵昭仪进行了调查,其目的不言自明,就是赵昭仪与成帝的死有关。在这吵吵嚷嚷的闹剧中,最后赵昭仪被逼自杀。其实,根本原因还是成帝本人自取灭亡。一对老夫少妻,而他精力难盛,只得服用术士丹药助性,纵欲过度,透支了生命。但赵昭仪也有残忍之处,据说为了维持成帝的专宠,她竟把所有怀孕的妃子、宫女杀死。“复闻飞燕啄皇孙,皇孙不死燕啄折。”

汉成帝驾崩后,赵昭仪的姐姐赵皇后也早在妹妹自杀之前,先是被免了皇太后(她曾帮助成帝的侄儿刘欣即位而被尊为太后)之位,不久又被废为庶人。至此,这两位贵倾后宫、深受国君宠爱的姊妹花,在这连绵的政治风雨中终于零落成泥。而她俩与成帝的一段风流荒淫往事,亦早已划上了句号,仅仅留给后人耻笑和深思。

(第十五节)两汉之间的异类——王莽

王莽(公元前45—公元23),西、东汉之间新王朝建立者,公元8—公元23年在位。子巨君,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人。史载他长相如禽兽,“侈口蹶颐,露眼赤精,大声而嘶”,活脱脱一代谋逆枭雄。父王曼早逝,从小与母亲相依为命,靠亲戚周济生活。虽生活艰苦,但敏而好学,恭俭礼让,勤奋博识,敬事叔伯,孝顺母亲,养护寡嫂兄子,结交名士,以德行著称。从小就养成、练就了一套为人处世的本领,少年老成之极,颇为宗族众人赏识。虽后来地位提高,权力增大,但从不露出半点骄矜懈怠神色,反而益发谦恭有礼,一方面广为结交公卿将相、名士大儒,一方面又赈济穷贫、轻财好施,伪君子的戏演得很高明。

自中叶以来,西汉皆以外戚辅政。王莽生在红极一时的王氏家族,几个伯父、叔父在汉成帝时代一个个出将入相、封侯受赏,王家甚为显赫。姑母王政君是汉元帝皇后,历佐四世60余年为天下母,莽以她为凭借。初任黄门郎,迁射声校尉。永始元年(公元前16)封新都侯、骑都尉,好匿情求名。绥和元年(公元前8),其叔父、大司马王根病逝,临终举他以代,族众均曰然。哀帝即位后(公元前6年),因外戚丁氏、傅氏贵盛,未得势,归乡闭门自守,等待时机,常歇斯底里。新野三年,多人上书为他美言,足见人缘之佳。公元前2年获允回京居住。隔年哀帝死,太皇太后王政君收玉玺,临朝称制,召他复为大司马,领尚书事,兼管军事令及禁军,百官奏书也由其处理,总揽朝政。此时莽45岁,一夕之间成了国家最高行政首长,一上台即清除丁傅外戚势力,立中山王之子、9岁的刘衎为平帝,还为平帝祖母冯太后及东平王昭雪,其迅速果断的行动受到朝野上下拥戴,为推行以后的新政奠定基础。隔年太皇太后赐号太傅安汉公,类似周公受封之号。莽假意推辞再三,终接受名号,却拒绝俸禄二万八千户,又奏请封赏诸皇室子弟和大小官员,大家皆歌颂其恩德(公元1年)。但亦开始暴露真面目,捐钱献地,沽名钓誉,又广树党羽,笼络儒生,屡兴大狱,排斥异己,得同党拥护。48岁时立女儿为平帝后。同年,其长子王宇因吕宽案,被他逼迫自杀,牵连数百人。莽之同党即上书称安汉公大义灭亲,公而忘私。又作8篇诫书与孝经,作为国家选拔人才的书目。49岁(公元4年)被封为宰衡,其地位在诸侯王公大臣之上。大力宣扬礼乐教化,增加各经博士名额,由1人增至5人,广建学校、宿舍,使有才干之士纷来京师,顿时文教昌盛,因此得到汉廷儒生拥戴,甚至包括扬雄这等大文人。群臣纷纷上书阿谀,周公设礼作乐需7年,而莽只用4年天下就升平。莽因而加封九锡,此次却未谦让。又毒死平帝,改立两岁的孺子婴为帝,他以摄政名义,后又称“假皇帝”。

初始元年(公元8)王莽废孺子婴,自称皇帝,改国号为新,和平夺权。登极前,依他既狡诈又烦琐的个性,自然还有一番假惺惺的托辞:“昔周公摄位,终得复子明辟,今予独迫皇天威命,不得如意。”并颁了一篇用深奥古文写成的诏书,十足的“深文周纳”。柏杨认为,王莽是儒家学派巨子,以一个学者建立一个庞大帝国,中国历史上仅此一回。刘邦夺权只是为当皇帝,满足私欲;王莽则有他的政治抱负,是为实践他的儒家思想。黄仁宇则为他解释说:“所以王莽纵矫诈,他所处的背景,则是当日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府。西汉朝廷就产生不了一个强有力的领袖。从他的立场看来,除了篡位外,也没有办法打开出路了。”他做了15年皇帝,欲有所作为,动引经义,翌年以周礼等三代政治为理想,历数西汉社会兼并之弊,托古改制,大肆改革,号为新政,却是复古:首定国家经济政策,立井田制度,将全国土地改为“王田”,限制个人占有数量;一家男子不满8人,而占田超过一井(900亩)者,余田分与九族、邻里、乡党;无田的按一夫一妻受田百亩分配;奴婢改称“私属”,均禁止买卖;推行五均赊贷和六筦政策,即把盐、铁、酒、币制、山林、川泽收归国有,控制和垄断工商业;普通百姓因祭祀或丧葬需要,可向政府贷款,不收利息,但为经营农商事业而贷款,则收取纯利十分之一的本息;利用朝廷权力调整市场经济,平衡物价,防止商人剥削,增加国库收入(很有点像社会主义初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到人民养生嫁娶,官室封国、刑罚、礼仪、田宅车服等仪式,皆依周礼;恢复五等爵,经常改变官制和行政区划。一系列改革充满空洞理想。但徒法不足以自行,奉行不得其人,百姓未蒙其利,先受其害;且改革步骤太快,朝令夕改,屡次变更币制,使百姓官吏不知所从,造成农商失业,食货俱废,经济混乱。“王田”、“私属”影响了大地主、官僚及商人利益;加上刘姓宗室失去权位,自然不满和抵制。莽又看不起边疆诸国,野蛮无文明,削王为侯,不断挑起对匈奴和东北、西南各族的战争,致使边地乱起,不得平息。赋役繁重,横征暴敛,法令苛细,阶级矛盾尖锐,人民不堪其苦。

天凤四年(公元17),全国发生蝗患旱灾,饥荒四起,莽叫百姓煮草根为酩以代粮,无效,饥民起而暴乱,赤眉、绿林军相继揭竿而起。莽军相继败于农民军,又在昆阳之战中以40余万军而不敌万余兵力的刘秀,自此大衰。地皇四年(公元23),莽率群臣至南郊举行哭天大典,称“天生德于予,汉兵其如予何?”可另几支暴乱劲旅赤眉下江起事军、刘玄(更始帝)新市平林军等已攻入长安,城中少年响应,至渐台。商人杜吴杀了王莽,校尉公宾斩其首,为起事军悬于宛市之中。两年后,西汉宗室刘秀建立东汉,定都洛阳。

王莽是两汉之间的异类,代罪羔羊。是他平息了混乱,又是他挑起了更大的混乱,他之所以能登上皇位,是由其早年的经历、自己的努力及外戚掌权、特殊际遇造就的。其政治失败,史书评为改制无方,食古不化,不诚无物及人心思汉等。他的一系列改革未能见效,因为诱发了社会动荡,损害了统治阶级利益,又未能给人民带来任何好处,最终只能是理想主义改革者的梦想破灭。柏杨则认为,他的失败原因主要有5点:复古,守旧;缺乏技术能力;控制不了豪强官僚等既得利益者的反击;过于迷信制度,而且烦琐、屡变;固执己见,不听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