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清官廉事(新版)
2374400000029

第29章 刘宠 “一钱太守”与“一文亭”

刘宠,字子荣,东汉东莱(今山东掖县)牟平县人。父亲刘丕,很有学问,称为通儒。刘宠年幼即从父学习,可说是家学渊源。他一贯刻苦用功,因精通经史,被举为孝廉,授东平陵(今山东泰安市附近)县令。因仁爱有恩德于民,受到吏民爱戴。母亲病了,便弃官回家,百姓扶老携幼送他,道路都堵塞了,车子不能通过,他就穿着便衣经小道跑回去了。

刘宠后来四次升迁任豫章(今江西南昌)太守,又三次升迁授会稽(今浙江绍兴)太守。会稽郡民风质朴淳厚,山里人竟有从小到老一辈子也没进过城的,见识不广。以往官吏竟以此欺压他们,不仅课以苛捐杂税,还以繁琐法令禁锢他们。刘宠就任后,轻徭薄赋,废除了那些不合理的规章制度,禁止部属扰民的不法行为。这样整顿以后,郡内秩序井然,老百姓安居乐业,乡民们欢欣鼓舞。后被朝廷征任为将作大匠(管理宫殿、宗庙、陵寝等营造事宜的官),即将离任,百姓们依依不舍。山阴县有五六个须发花白的老翁,从若耶山谷中出来,每人拿着一百个钱要送刘宠。刘宠坚决而委婉地拒绝了,并安慰他们说:“各位老者何必这样呢?我从不接受别人送的东西,这是我半生的志愿,希望你们能理解和尊重我的愿望。你们走这么远的山路热情来送我,我就十分感激了。这些钱我决不能收,你们还是留着自己用吧!”

老者们坚持要刘宠收下,并说:“山里的草民没什么见识,也没见过太守这么大的官。过去的太守总是派官吏来民间搜刮财物,不分昼夜,有时狗叫通宵,百姓不得安宁。自从您到任以来,夜里听不见狗乱叫了,百姓很少看到官吏,过得悠闲自在。我们年老,难得碰见这样的太平盛世。现在听说您要离任回京了,因此我们特来送行,并带来这点钱,虽说不多,但是我们长期积攒的,只是表表我们的心意。”

刘宠深受感动地说:“我的施政哪有各位长者说的那样好呢?再说这也是我应该做的,您们各位远道而来,辛苦了啊!”于是只从一位老人的手中拿了一个钱作为纪念。

人们称赞他的爱民清廉,深情地称他为“一钱太守”。

刘宠在地方历任二郡太守,还被提拔到朝中担任卿相大官,因清廉朴素,家里没有什么资财。有一次从京城外出,路途想在亭舍歇歇脚,因为他衣着朴素,也没带随从,没有一点当官的样子,亭吏便制止他入内,并说:“我们整顿屋舍,打扫干净,是为了等待刘公的到来。你是什么人,不能在这里休息。”刘宠当时什么话也没说就走了,当时人们称他为长者。他的清贫朴素,由此可见一斑。

讲完了汉代的“一钱太守”,再说说清代“一文亭”的故事。

清代施世纶,字文贤,福建晋江人。为收复台湾的功臣、水师提督施琅之次子,由荫生授江苏泰州知府,后升迁为户部侍郎、总督漕运。以清廉知名。他施政清慎勤劳,果断坚毅,坚决抑制地方豪强奸滑势力,严格管束下属小吏,保护百姓。历任地方官都留有爱民惠民的良好名声,受到民众爱戴,称之为“青天”。在任江宁知府时,其父施琅去世,他必须辞去职务为父守丧(按封建礼制,父母死后,儿子不得任官、应考、嫁娶,要在家守孝二十七个月)。百姓舍不得他走,请求留任者达万人。总督范成勋上奏朝廷,请允许他在任上守制,以顺应民情舆论。朝廷未批准。于是,百姓们组织起来,每人出一文钱,在知府衙门前面,一左一右修建了两座亭子,名为“一文亭”,以纪念这位好官。他在任府尹时,步军统领托合齐正受到朝廷宠幸,出门必定车前车后广列侍从。有一次,施世纶与他相遇在路上,就恭恭敬敬拱手站在道旁等候。托合齐见是施世纶在道旁恭候,就吃惊地下车问他为什么这样。施世纶厉声斥责说:“国家的制度,只有诸王外出,才能这样在车前后列侍从,我以为是哪位王爷来了,所以在道旁恭候,没想到是你这样无视国法,随意僭越,我要上疏弹劾你。”托合齐再三谢罪才作罢。在赈济陕西饥荒时,发现仓内积粮缺了很多,他准备上疏弹劾总督鄂海。当时施的儿子施廷祥正在会宁做官,鄂海就假装不经意地提及此事,想以此要挟他。施世纶严肃地回答说:“我自从做官以来,连自己都不考虑,哪里还顾得上儿子?”结果还是弹劾了鄂海,鄂海因此而被罢官。民间有关他的公正、清廉、抑贪、惩恶、为民除害的传说很多。后人附会民间传说,衍其事为小说《施公案》,在民间广为流传。

(见《后汉书·刘宠传》、《清史稿·施世纶传》)

赞曰:若耶山谷送行人, 远道而来见志诚。

能享平安朝夕福, 不忘挖井引泉人。

与民同苦复同甘, 千百文中取一钱。

多谢临歧无限意, 一钱太守警贪顽。

赞曰:一文累积万千文, 千万文修左右亭。

树立府衙存念想, 抑贪惩恶肃官声。

※诗作者:郭志平武汉诗词学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