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李嘉诚最有价值的投资策略
2374800000010

第10章 商无定法,有变则通(2)

1984年9月29日,中英两国政府签署了《中英联合声明》,香港前景骤然明朗,恒生指数回升,地产市道开始转旺。因此,1984年年底,李嘉诚宣布投资40亿港元,正式开始兴建黄埔花园屋村。整个黄埔花园共占地19公顷,由94幢住宅楼构成,总面积约71万平方米,共11224个住宅单位,另外还有一座面积约16万平方米的大型商厦。这是香港有史以来最宏大的屋村工程,也是当年世界上最大的住宅屋村。

据行家估计,整个项目,可获利60亿港元。如此高的回报,实属少见。这让地产界同行们称羡不已。

地产低潮时补地价,地产转旺时又大兴土木,地产高潮时再出售楼宇,一步一步,环环相扣,足见李嘉诚驾驭时势的高超本领。

兴建屋村最大的困难,莫过于获得整块的大面积地皮。为此,李嘉诚密切关注市场动向,耐心等待,也动了不少脑筋。

1985年,李嘉诚收购了置地公司所控制的港灯公司。当时就有人认为他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目的是为了谋取港灯的地皮。

港灯有一家发电厂,位于港岛南岸的鸭删洲,与之相邻的是蚬壳石油公司油库,而蚬壳石油公司还有座油库,坐落于新界观塘茶果岭。李嘉诚于是煞费苦心地开始一连串复杂的迁址换地计划。

1986年年底,李嘉诚与蚬壳石油公司达成协议:将青衣岛的一块庞大的油库地皮,与蚬壳的茶果岭和鸭删洲的两个油库地皮交换。随后,港灯又将鸭删洲电厂迁往南丫岛。这样,李嘉诚就腾出了两大块连在一起的地皮,可以用来兴建大型屋村了。

茶果岭屋村定名为丽港城,鸭删洲屋村定名为海怡半岛。两大屋村预算耗资达到110亿港元,再一次轰动港九。

丽港城总投资45亿港元,占地8.7公顷。屋村包括38幢楼宇,共有8072个住宅单位,总楼面积达58万平方米,同时附有一幢1.5万平方米的商厦。

海怡半岛总投资65亿港元,占地15公顷,也有38幢楼宇住宅,共10450个住宅单位,总楼面积达73万平方米。另外还附有约0.2万平方米的商厦、俱乐部、游泳池等。

两大屋村全部竣工之后的盈利,突破100亿港元。这样,李嘉诚为这两大屋村等待和筹划10年的苦心,可说是获得了超额回报。人们在称道李嘉诚的过人胆识与气魄的同时,无不惊叹他锲而不舍的忍耐力,这真是名副其实的“十年磨一剑”。

忍耐是投资者必修的一门功夫。在局势明显不利,或形势不明时,宜保持谨慎,一方面积极准备条件,一方面静候时机。如果为眼前利益驱使,企图侥幸取胜,很可能招致败局。

当然,局势如何,应以大势而定,如自身实力强弱、市场高低等,而不能被一时困难所迷惑。在大势有利于我时,即使实力稍弱,也可一拼;在大势不利于我时,惟有忍耐才是上策。

[投资金律]

任何一种行业,如有一窝蜂的趋势,过度发展,就会造成摧残。企业发展需要顺应社会局势的发展,如果能抓住社会发展机遇,顺势扩张就能够实现自己的目标,如果盲目冒险出击,在局势明显不利的情况下,图侥幸取胜,只能招致败局。

5.多方投资,不在一棵树上吊死

“因势利导,规避风险”是经商的两种安全之道。李嘉诚在商场中能够因势利导、规避风险,所以才有成功的财富人生。

1986年12月,在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的撮合下,和黄透过合营公司UnionFaith投资32亿港元,购入加拿大赫斯基石油公司52%股权。时值世界石油价格低潮,石油股票低迷。李嘉诚看好石油工业,做了一笔很划算的交易。

这是当时流入加国最大的一笔港资,不但轰动加国,亦引起香港工商界的骚动。其后,李嘉诚不断增购赫斯基石油股权。到1991年,股权增至95%。其中,李嘉诚个人拥有46%,和黄与嘉宏共拥有49%,总投资额为80亿港元。

香港毕竟是弹丸之地,作为全球华人首富的李嘉诚,只局限于此,舞台未免太小了。跨国投资是李嘉诚的夙愿,跨国投资可以迅速扩张自己的经济实力,加入到世界经济的大家庭中来。

舞台大了,机会就更多。跨国投资,使李嘉诚的企业王国可以遥相呼应,互相支援争取利益。在困难的时候,也可以因着“东方不亮西方亮”的原理规避风险。正如李嘉诚所说:“假如我持有一间公司和一些股票,但感到我无法在友善的环境下增加股权,在双方谅解的情况下,我便会卖出我的股权图利”。

1988年,李嘉诚、李兆基、郑裕彤以及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旗下的太平协和世博发展公司(李嘉诚占该公司10%股权),以32亿港元投得“1986年温哥华世界博览会”会址的一幅204英亩的黄金地段地皮,将在上面建筑加国规模最宏伟的商业中心及豪华住宅群,预计10-15年完成。李嘉诚约占50%股权,其余50%为各大股东分有。预计整个建筑费在100亿港元以上。

李嘉诚成了加拿大的投资英雄。仅他一人,就为经济面临衰退的加国,带来了100多亿港元巨资。加拿大的商务官员和商人,为了便于与李嘉诚接触,把办公室也搬进了华人行。

传媒报道:“一位加拿大商务官对李嘉诚简直是着了迷。他有一幅李氏的肖像(杂志封面),挂在办事处内,此人一提到李嘉诚便赞不绝口,说道:‘那是我心目中的英雄人物!’”

“这位商务官很想李嘉诚投资魁北克省,哪怕是买下皇家山一座房子、一间纸厂还是一些餐厅连锁店,都十分欢迎。因为只要李氏肯投资,魁北克省便可列入李氏的商业帝国版图,而且还可以吸引其他香港富商仿效”。

李嘉诚的两个儿子都加入了加拿大国籍。他本人于1987年应邀加入香港加拿大会所,成为会员。每当李嘉诚出现加拿大会所,驻港的加国官员及商人,便把他如众星拱月般地围住。一名了解中国文化的官员,把李嘉诚称为“我们加拿大的赵公菩萨”。

全球化是八九十年代世界经济的大趋势,是特大型企业的必由之路。李嘉诚抓住机遇,搭上了世界潮流的顺风车,为其全球化发展、创立国际化特大企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们从这里又一次感受到了李嘉诚的远大目光。

李嘉诚投资英国,几乎与加国同步进行。1986年,他斥资6亿港元购入英国皮尔逊公司近5%股权。该公司有世界著名的《金融时报》等产业,在伦敦、巴黎、纽约的拉扎德投资银行拥有权益。

皮尔逊公司股东担心李嘉诚进一步控得皮尔逊,不甘让华人做他们的大班,组织反收购。李嘉诚随机应变,见好就收,半年后抛出股票,盈利1.2亿港元。

1987年,李嘉诚与马世民协商后,以闪电般的速度投资3.72亿美元,买进英国电报无线电公司5%的股权。李嘉诚成为这间公众公司的大股东,但却进不了董事局。原因是掌握大权的管理层提防这位在香港打败英国巨富世家凯瑟克家族的华人大亨。李嘉诚因此于1990年趁高抛股,净赚近1亿美元。

1989年,李嘉诚、马世民成功收购了英国Quadrant集团的蜂窝式流动电话业务,使其成为和黄通讯拓展欧美市场的据点。

李嘉诚投资英国的几次大行动,充分显示他灵活机动、随机应变、不拘一格的经商作风。收购成功,则可控得其公司。收购难度太大,则见好就收,以盈利为目的。赚一笔就走,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换一个地方继续赚。世界之大,企业之多,实在没有必要在一棵树上吊死。

同样,李嘉诚对待失败事业的态度也是当断则断。生意多得是,他情愿去开拓新的领域,开始一单新的生意,而没有必要去挽救一个亏损的事业。

李嘉诚认为,亏损的事业在竞争一开始就处于劣势,因此,能断就断,能卖就卖。与其花费大精力去扭亏,不如选取一项前景看好的事业重新开始。扭亏花费的精力往往不能与收益成正比。

[投资金律]

根据投资的法则,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只篮子里。要做到“因势利余,规避风险”,其中一大策略就是将资金投向不同的行业,东方不亮西方总会亮。跨国投资,同样是运用了他的鸡蛋分装原则。

6.机变为用,转弱为强

中国古老的生意人有句话说,“未购先想卖”,这就是我的想法。当我购入一件东西时,会作最坏的打算,这是我在百分之九十九的交易前所要想到的事情,只有百分之一的时间,是想到可赚多少钱。

李嘉诚在商场上的角色,扮演的就是生意人的角色,或许很多人都明白,但在急功近利心理的驱使下,许多人都不愿做这种角色,而宁可做个投机家。

一个纯粹的投资家,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不过分地执著于某一项业务,不要被一项业务套牢,不管这项业务的前景多么诱人。

李嘉诚在生意场中,有时坚持不懈,穷追不舍,甚至不惜“十年磨一剑”,有时却一见不利,及时撤退。无论他继续进取还是退避三舍,都是从该项业务是否有前途考虑的,有利则进,无利则退。

事实上,李嘉诚从不偏爱任何一项业务,他说:“不要与业务‘谈恋爱’,也就是不要沉迷于任何一项业务。”这是一种有着丰富商业经历之后,超然于商业的一种心灵感悟。对于一个真正的投资人来说,在他的眼中,应该是只有赢利的业务,而没有永远的业务。因为任何一项业务,当它走过自己的成熟阶段之后,必将走向衰落,而这个时候,如果不进行自我调整,还抱着不放,必将随这项业务的衰落而走向失败。

李嘉诚一个个大进大出,都是以“腌股”为后盾的,一待良机出现,便急速抛出。一个典型的例子是,1987年,李嘉诚在半小时内就下定决心投资3.72亿美元,购买英国电报无线电公司5%的股份。这是一只值得长期保留的明星股。

3年后,英国电报无线电公司股价涨高,李嘉诚又以同样快的速度,将股票抛出套现,净赚近1亿美元(合近7亿港元),从这里我们看到,李嘉诚在股市中稳扎稳打,善抓机会,是他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原因。

李嘉诚凡事都会深思熟虑,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之后才去做。众所周知,购买债券是一种极保守的投资,持有人只能享受比定期存款较高的利息,而不能参与分享公司红利。

李嘉诚所购买的债券,大部分都是可转换债券。这种债券有1~3年的期限,若持有人认定该公司业务能稳定增长,可以用债券换成该公司股票,从而获取更大收益。即使不成,也可将债券保留至期满,最终收回本金及利息,所以这种债券既和普通债券一样,具有风险小的优势,又比较灵活,能转换为股票。可以说是将债券和股票的优势合二为一,是一种较为稳健的投资方式。

1990年,李嘉诚购买了约5亿港元的合和债券;另又购买了爱美高、熊谷组、加怡等13家公司的可转换债券,共计25亿港元。

在此后的发展中,胡应湘的合和表现最为出色,先后拿下广东虎门沙角电厂、广深珠高速公路、广州市环城高速公路及泰国架空铁路等大型工程兴建合同,一时名声大噪,众豪争扯他的衫尾。

见此情势,李嘉诚马上把合和债券兑换成股票,这样一来,当初价值5亿的股票,到3年后升值近9亿,账面溢利达3亿多港元。同样,李嘉诚购入的其他可转换债券,也大都有不俗的表现。这就是商场上的机变为用的手法,如果一成不变,恐怕是自己堵了自己的路。

[投资金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