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李嘉诚最有价值的投资策略
2374800000025

第25章 做一个嗅觉敏锐的商人(3)

港灯是香港电灯公司的简称,本是香港十大英资上市公司之一,于1890年注册成立,有着一百多年的历史。最初港灯一直是独立的公众持股公司,股东为各大英资洋行。同时,港灯又是香港第二大电力公司,收入一直很稳定,再加上当时香港政府曾经推出“鼓励用电的收费制”,港灯的供电量暴增,收益自然也跟着增加不少。对于港灯这块有厚利可图的大肥肉,早在1981—1982年间,怡和、长江、佳宁等集团就对其虎视眈眈,想将它揽入怀中,竞争十分激烈。在这种局势下,李嘉诚究竟使用了什么手腕,才将这块肥肉揽入了自己囊中呢?

在当时想收购港灯的几家公司中,怡和置地公司表现得气势如洪,由于在海外投资出现了问题,导致其在香港本地出现了大肆扩张之势。置地公司先是大手笔购入了电话公司、港灯公司的公众股份,然后以打破香港开埠以来的最高地盘价47.5亿港币投到中环地皮,用来开发“交易广场”的庞大工程。

1982年,置地公司计划收购港灯的消息在舆论界传遍后不久,以高于市价31%的优厚条件完成了对港灯的收购。但是,置地也为此付出了向银行大笔贷款,使负债额高达160亿港币的代价。而传言中的长江实业和佳宁公司实际上并没有参加竞购,佳宁公司当时正面临危机,而长江实业则是真的不动声色。对于收购港灯,李嘉诚实际上是胸有成竹,所以才能够始终保持冷静的态度,等待机会的到来。

没过多久,事情果然出现了转机。随着香港疯狂的移民潮,大量的资金迅速外流,一时间导致汇率大跌,人们争相抛售港币套取外币。同时,让置地公司处境更加不堪的是,由于欧美、日本经济衰退的影响,香港工商界也蒙上了一层阴影。房地产市场不景气,楼价大幅下跌,兴建的大量楼宇住宅滞销。1983年,房地产界出现全面崩溃,置地公司陷入了空前的危机。在这一年之内,置地公司出现了13亿港币的亏损,这使母公司怡和也受到严重影响,同期盈利额暴跌80%。

最终,这场灾难以怡和的负责人纽必坚黯然下台作为结束。在如此长的时间内,李嘉诚一直作为旁观者静观其变,而没有采取任何实质性的举动。因为李嘉诚对他所观察到的形势进行了分析:一是置地公司为了挽回在海外的损失,欲在香港本地不择手段地争取最大利益,与之疯狂的行为进行对决,长江实业很可能不是对手;二是即使是长江实业在硬碰硬的争斗中获得胜利,但是肯定也会大伤元气,这对于企业来说,不会带来实质性的利益。

当置地公司陷入绝境之后,为了减轻债务尽力进行自救,于1985年1月开始抛售港灯的股份。这个时候,李嘉诚计划中的最佳时机终于到来了,他以低于一天前收盘价l元,即每股6.4港币的折让价收购了港灯34%的股权,这项收购使李嘉诚节省了近4.5亿港币。6个月之后,港灯的估价已经涨到8.2港币一股,李嘉诚又抓稳时机,将港灯一成的股权出售套现,结果净赚2.8亿港币。也就是说,李嘉诚不费吹灰之力,就将2.8亿港币的钞票放进了自己的口袋里。

[投资金律]

俗话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所以,很多人都会在机会出现的时候,不顾一切代价去抓住,但对李嘉诚这样善于运筹帷幄的投资大师来说,此话不一定就是绝对的真理。抓住商机,还要等待最佳时机。要有准确的先见性和果断性,才能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利润。在收购港灯过程中,李嘉诚并没有在第一时间与怡和置地公司“血拼”,而是选择了“静观其变、坐待其毙”的方法。显然,这种“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竞争战术,为李嘉诚赢得的商机更为超值。

6.将鸡蛋分到最“与时俱进”的“科技蓝”中

在现代社会和商业竞争中,科技已经成为一种无处不在的影响力。对于这一点,李嘉诚显然早有充分的认识,所以他的投资取向紧跟时代潮流,牢牢把握科技这一法宝,而被他相中的第一个科技产业便是电信。李嘉诚认为,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时候,电信业肯定是一只绩优股,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会保持高增长的趋势。于是,从上个世纪80年代始,他便开始了对电信业的投资。

1989年,李嘉诚将和黄集团带入电信市场,收购了一家英国的电讯公司。但是,这次尝试性的投资出现了问题,和黄集团在英国所推出的一种CT2业务,叫做RABBIT,因为只能打出不能打进,跟其他的电讯服务技术相比逊色了很多,所以未能得到市场的认可。将产品进行了降价调整后,市场情况依然没有好转,和黄集团因这项业务共负债1462亿港币。可以说,李嘉诚在电讯领域的投资是出师不利的。

但是,一次的失败并不代表什么,李嘉诚对电信业发展方面的估计具有足够的信心。1994年,他又卷土重来,投资84亿港币成立ORANGE,推出当时还比较新奇的个人通讯网络。这项业务在起初也并不被人看好,大家都生怕这又是一项翻版的CT2,但是这一次,ORANGE给李嘉诚争了口气,逐渐地被广大消费者所认同。

到1996年为止,已成为上市公司的ORANGE股价由成立时的200多亿港币增加到当时的2000多亿;1997年,ORANGE在英国的客户已经突破100万,成为英国第三大移动电话商;1999年,和黄集团出售了44.8%的ORANGE股份,获得1130亿港币的巨额收入,同时也成为德国最大移动电话商Mannesman的惟一股东。可见,李嘉诚对电讯事业的信心是正确的,如果没有前瞻性的眼光,李嘉诚就没有今天在电讯市场上举足轻重的地位,更没有源源不断的高额收入。

目前,电信市场纷纷扰扰,通讯产品的生产制造商和经销商不断增加,通讯产品的技术和种类也在不断地推陈出新。在这个领域里,有人迅速致富,也有人因为无法应对激烈的竞争而黯然退出。一时间,电讯业的前途变得复杂起来,谁都不知道明天会是由什么样的技术、什么样的产品、什么样的服务来主导。但是,只要具有前瞻性的眼光,就不会在复杂的形势下迷失方向。

[投资金律]

李嘉诚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不管做什么事,除了勤奋之外,把眼光放长远也非常重要。有些时候,只要你看准了某件事物有发展前途,那就不要犹豫,放手去做。要知道,成功总是来自于先知先觉。

7.占天时地利之便,抓市场空缺点投资

李嘉诚曾对员工们说过:“我们应该力争上游,制造理想环境到内地和外国继续投资,中国的经济基础、充足的储备和庞大的市场,都是我们的后盾。”

2004年9月,李嘉诚注资9亿元人民币欲打造成世界玩具交易中心的广州国际玩具城,正式对外展示其样板街。这个被命名为广州国际玩具城的项目位于广州黄埔区南岗镇,靠近广园东快速干线,占地约33公顷,由长江实业、和记黄埔和广州市国际玩具中心有限公司合资成立。该项目共分三期,总投资为15亿元人民币,长江实业、和记黄埔各注资4.5亿元人民币,各占有30%的股份。

这是李嘉诚旗下公司首次杀进广东玩具业,为了打理该项目,长江实业派出了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物业发展部经理陈伯荣,出任广州国际玩具城有限公司总经理,而拥有欧洲第二大零售网络的和记黄埔,将通过国际化管理和零售网络吸引国际玩具巨头和国内玩具厂商进驻。此项目的另一名投资商吴楷明表示,该项目不是简单的玩具批发市场,而是整合了商贸、展示、物流、科研等厂商之间多个环节的产销研交易平台,预计每年将拉动玩具以及相关交易达500亿元人民币。

据了解,该项目得益于广东省玩具协会的推动。广东省一直是全国的玩具生产大省,广州、深圳、东莞、中山、佛山、澄海都是重要的玩具生产基地,其玩具生产量占全世界的50%以上,占全国的70%以上,全国8000多家玩具生产企业中,仅广东一省就超过了4500家。

据有关单位透露的数据,2003年广东玩具产值达到800亿元人民币,其中出口额达到84亿美元。但是,广东这个玩具生产大省,一直存在着家门口没有扩展市场的营销平台的问题,“一条腿长,一条腿短”制约了广东玩具业的进一步发展。由此可见,李嘉诚投资扩展玩具市场是个好局势。

早在2001年,广东省玩具协会就提出,要建设一个集贸易、展示、物流、科研、电子商务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玩具交易中心,而最合适的地点就是广州。广州是珠三角的中心城市,并且每年两次的广交会也让外商云集广州,玩具交易中心可以提供一个常设的展销平台,这对于广东省玩具业的发展将大有帮助。在杨开茂的推动下,2002年年初项目开始初步定下来,2003年2月,李嘉诚旗下的长江实业开始介入合资洽谈,4月双方签约,7月正式破土动工。

在广州,李嘉诚旗下的公司已经有多处投资,早在2001年3月,和记黄埔就与广州美晨成立“和黄健宝”,总投资额2.4亿元人民币,和黄占80%股权;2004年5月,和记黄埔与广州白云山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签订协议,成立“白云山和记中药有限公司”,各控股50%;……据不完全统记,李嘉诚已经有9亿美元的资金投入到广州的几大项目,不仅对广州经济的增长有很大带动,同时也让李嘉诚收获颇丰。

有经验的商人都懂得,投资要看市场,你投资的项目完成之后,有人抢着买,这才能产生轰动效应,获得丰厚的利润。李嘉诚作为一个在商场摸爬滚打了几十年的人,无疑具有发现潜在市场的战略眼光。他看准的不仅仅是广东玩具业的发展急切需要一个营销平台,更是看中了祖国大陆这个庞大的消费市场。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构成了无数个经济增长点,而每一个经济增长点都包含巨大的商机,李嘉诚相信,只要长着一双发现这些商机的眼睛,必定能将自己的口袋装得满满的。

[投资金律]

精明的投资家能见势取巧,抓住市场的空缺点进行投资。广州是内地的窗口,既占地利之便,与香港一江之隔;又占天时人和,国家重点支持,经济迅猛发展,市场广阔。在这里投资,李嘉诚当然是成竹在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