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说话可以很艺术
2375500000021

第21章 说服他人可以很艺术(1)

说服别人,是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情况,无论是求人办事、驱人做事,还是表明自己的观点、向别人提出建议;无论是辩论、拒绝,还是推销、谈判;无论是批评、忠告,还是交友、求爱,都离不开说服。说服别人的手段也是多种多样的,除了语言之外,还可以体现在事实、行动、气势、暗示、沉默,甚至一些细微的动作上。

讲出使人完全信服的理由

美国一家贸易公司的经理设计了一个商标,开会征求各部门的意见。

经理报告说:“这个商标的主题是旭日,象征希望和光明。同时,这个旭日很像日本的国旗,日本人看了一定会购买我们的产品的。”

然后他征求各部门的意见。营业主任和广告主任都极力恭维经理构思的高明。最后轮到代理出口部的一位青年职员发表意见,他说:“我不同意这个商标。”开会的人都瞪大了眼睛看着他。

“怎么,你不喜欢这个设计?”经理吃惊地问他。

“我不喜欢这个商标。”青年人直率地回答。其实从艺术的观点来说,这位青年人的确是有点讨厌那个红圈圈。但是,他明白,和经理辩论审美观是得不到什么效果的,所以他只是说:“我恐怕它太好了。”

经理一听,笑了起来,说:“原来是这个原因,只是我不懂它为什么会不太好,你能不能给我解释一下?”

“这个设计的确非常的鲜明和生动,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并且,它与日本的国旗十分相似,无论哪个日本人都会喜欢的。”青年人说。

“是啊,我的意思正是如此,这我刚才已经说过了。”经理有些不耐烦地说。

“然而,我们在远东还有一个重要市场,那就是华人社会,包括中国及东南亚国家,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人们看这个商标,也会想到日本的国旗。尽管日本人喜欢这个商标,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就不一定喜欢,甚至可能产生反感情绪。这就是说,他们不愿意买我们的产品,这不是因小失大了吗?照本公司的营业计划,是要扩大对中国和东南亚国家及地区贸易的,但用这样一个商标,结果就可能不会达到我们的目的了。”

“天哪,我怎么没有想到这一点?你的意见对极了,我会马上改变这个标志的,谢谢你。”经理听青年人这么一说,几乎叫了起来。

在这个例子中,如果这位青年也是和其他人一样,只知道逢迎拍马,对经理的决定唯命是从,让旭日做成商标,那么,将来产品销到远东之后,生意肯定非常清淡,存货退回。到那时,即使他们能够意识到是由于商标存在问题,也无可挽回了。况且,那位代理出口部出席那次会议的青年也不能推卸责任。要向一位有权威的人表示反对意见或拒绝,你必须要有充分的理由,更要说得使他完全信服。

并且,光有充分的理由还是不行的,还要讲究技巧的运用。在上例中,青年人在指出商标不好时,说的第一个理由是“我恐怕它太好了”,就这一句话,就满足了经理的自尊心,让他有耐心听自己把话讲下去。

在此基础上,青年人又讲出了合理的理由,使经理在接受自己的建议的同时,又不觉得难看,真不愧是一个绝妙的技巧。

示弱以激起对方的恻隐之心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宦官专权的事例屡见不鲜。汉元帝时,宠信宦官石显,封他为中书令,朝政大小事务由他裁决。而石显精于算计,他时刻担心着周围的人向皇帝说自己的坏话,对自己不利,于是想方设法向皇帝表示他的忠诚,说服皇上相信他是无辜的。

一次,石显被派往各宫去办事。他觉得这是一个检验周围人对他态度的大好时机,于是向皇帝奏请说,他担心事情办完之后时间太晚,未央宫宫门被关闭而进不来,请求皇上下诏,让门卫给他留门。皇帝当即给各宫门卫下达了口谕。

办完事后,石显故意拖延时间,在各宫尽量逗留,直到半夜才回来。后来,果然有人上书告发石显,说他矫托旁诏擅自开启宫门。

皇帝看后,笑着把那封揭发信给石显看。石显流着泪,显出一副无辜的样子说:“陛下明鉴,您非常信任我,经常让我去各宫办事,于是不免有人嫉妒我,总想抓住一些机会陷害我。这样的揭发信不会只有一封,以后可能还会有。对于这种捕风捉影的话,只有靠圣明的皇上您洞察了。微臣出身寒门,确实不能以区区一身让大家都满意,不能禁受住天下之怨。我愿意辞去现在的官职,接受后宫洒扫除垢的差遣,以表明我对陛下的忠诚之心,死而无恨。只希望陛下能相信我。”

元帝觉得他语出于情,于是被感动蒙蔽了,相信了他,不但不让他辞官,反而多次慰劳勉励,让他好好干,给他比以往更多的恩赐。从此以后,石显更加荣耀起来了。

在这里,石显就是因为巧妙地扮演了一个弱者,激起了汉元帝的恻隐之心,从而达到了让皇上相信自己的目的。

其实,在生活中,很多人就是运用这种方式,博得对方的同情,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的。比如,小孩子如果想要得到什么东西时,就会以哭泣,或者故意装作痛苦和无助的样子,来博取大人的同情;而乞丐则总是穿得破破烂烂的样子,让人一看就觉得可怜;甚至,当老板要开出员工时,也会向对方诉诉苦,让对方知道自己这样做是迫不得已的,从而减轻对方的心里的不满。

同情心是人的天性,如果你想说服比较强大的对手,不妨采用争取同情心的技巧,以弱克强,从而达到说服的目的。

用“我们”等字眼形成共同意识

古今中外,有很多有名的演说家,他们在演说时往往能够与听众打成一片,造成一种“一振臂而应者万千”的场面。他们都能够营造一种气氛,使听众在这种气氛中轻而易举地接受自己的观点。

他们之所以能够在演说中牢牢地抓住听众的心,是因为他们使用的言词和他们演讲时的态度,能够很好地引起听众的共同意识。那些比较明智的演说家在演讲时,往往不会说“我”、“我的”之类主观性比较强的字眼,而经常使用的是“我们”、“我们的”、“我们大家”等可以将听众和自己拉近的字眼。这样,就可以使自己演讲的内容与听众息息相关,只需简单的几句,就可以拉拢听众的心,使每个人都有“真是这样”的感觉。

现在,这种方法被西方政治家们普遍运用。他们为了赢得尽可能多的支持,就得卖力演讲,通过演讲拉拢人心。因此,在争取选民的演讲中,他们就会更多地使用“我们”、“我们大家”之类的能把自己跟选民拉得更近的字眼。比如,他们会说:“我们要尽早将牛肉自由化,使大家都能够吃到廉价的牛肉。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们就要行使我们的共同权力。”这样的话很能煽动人心,很容易让听众产生一种同甘共苦的感觉。其实,听众们心里明白,即使这些政治家使用的是“我们”,他们的最终目的还是为自己谋福利,但他们还是甘心情愿地被蒙蔽。

心理学家指出,在每个人的潜意识里,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自我意识”,因此,每个人都不希望被人指使。如果对方意识到你是在说服他时,他的自我意识会变得非常强烈,本能地与你对抗。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你说得天花乱坠,也很难打动他的心。相反,他会认为你所作的只是为了个人的利益着想,甚至会对你的人品产生怀疑。

此时,如果你不失时机地多说几个“我们”、“我们的”,就会立刻使对方觉得你们的利益一致,也会在不知不觉中跟你站在同一条“战线”上。于是,原本坚硬的防御堡垒,也会在不知不觉中自动地消除。对于那些自我意识很强的人,尤其要使用这种方式。

在男女的交往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不可使用“我”、“你”,而要说“我们俩”,或者说“咱俩”。这样,就可以使对方觉得有些事情只有他和你可以分享,从而增进了你们之间的亲密感,并且会让对方产生你我一体的共同意识。

总之,自我意识存在于每个人的头脑之中。因此,当你试图说服对方时,一定要使用“我们”、“我们大家”之类的字眼,让对方的自我意识与你的自我意识合二为一,形成共同意识。这样,对方才会相信你所说的话是从你们的共同利益出发的,也才会接受你的观点。

提高对方的重要性以示尊重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是重要的,只是由于种种原因,有的人看不到自己的重要性,有的人看不到别人的重要性。

战国时,有一次,齐威王和魏惠王一起到野外打猎。魏惠王问:“齐国有宝贝吗?”

齐威王答道:“没有。”

魏惠王听后,得意地说:“我的国家虽小,尚且有直径一寸大的珍珠,发出的光能照车前车后十二辆车,这样的珠子共有十颗,难道凭齐国如此大国,竟没有宝贝?”

齐威王一听,别有意味地回答道:“我确定宝贝的标准,与大王您很不相同。我有个大臣叫檀,派他守南城,楚国人就不敢来犯,泅水流域的十二个诸侯都来朝拜我国。我有个大臣叫盼子,派他守高唐,赵国人就不敢东来黄河捕鱼。我有个官吏叫黔夫,派他守徐州,燕国人对着徐州的北门祭把求福,赵国人对着徐州的西门祭把求福,迁移而求从属齐国的有七千多户。我有个大臣叫种首,派他警备盗贼,做到了道不拾遗。这四个大臣,他们的光辉将光照千里,岂止十二辆车呢?”

齐威王这段话,既是对魏惠王有力的回答,使他羞愧难言,同时,更是对自己臣下的高度赞扬。

正是通过诸如此类巧妙得当的赞扬,齐威王在笼络人心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使一大批诸如田忌、孙膑等杰出的人才,心甘情愿地为其效劳。于是,齐国大治,出现了“坐朝廷之上,四国朝之”的局面。

一个公司里的小职员,上班迟到早退是常事。主任多次找他面谈,诚心诚意地希望他能改掉这种散漫的作风。他当时答应的好好的,可一切照旧。主任也试着用批评和罚款的方式逼他改变,但效果很不理想。

后来,主任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并决定试一试。主任当着全公司员工的面,任命他为小组组长,负责班组的工作安排以及每日考勤。这个职员起初也不肯干,以为主任是在讽刺自己。但是,主任却是认真的,并且是诚心诚意的。因此,他就硬着头皮接下了这个任务,别人也抱着看笑话的心态,想看看这个人到底能把这个组带成什么样。

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这个职员自从做了组长之后,不仅处理好组内的日常事务,还改掉了以前的坏习惯,上班不再迟到,下班也不再提前开溜。并且,在公司一年一度的评选中,这个职员被评为最优秀的组长。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结果,是因为当上小组长之后,此人知道了自己的重要性,从而自觉注意自己的影响。这种思想的转变,促使他改变作风,不再迟到,也不再早退,还成了优秀组长。

人是有感情的动物。当一个人感到别人对自己是尊重和友好的时,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被感动,也会尊重对方,重视别人的意见。

美国玛丽·凯化妆公司创办人兼董事长玛丽·凯,在谈到自己说服员工的方式时说:“当我看见某个人,我就会想到对方内心的想法:我是最重要的,你能看到吗?因此,我就立即顺应这个信号,而每次都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发生。”

因此,在对人进行说服时,一定要充分重视对方,并明白地向对方传达自己的这种想法。这样,就可以使对方在接受你的尊重的同时,很自然地接受你的建议。

以同病相怜的方式拉近距离

有一位中学教师,工作认真积极,待人真诚,关心学生,因此,深受同事和学生们的喜欢。更可贵的是,这位老师非常善于做思想工作,在说服学生方面很有一套策略。

在他的班上,有一个很聪明的男同学,升初中时,他的成绩在全班名列第三。可是在期末考试中,他却落到了第27名。这位老师左思右想,也找不出这位同学退步的原因。后来,在一次家长访谈中,他了解到了这位学生退步的原因。

原来,这个学生有尿床的毛病,为这事他觉得很羞愧,再加上家长的处理方式不当,从而给他造成了沉重的心理压力,最终影响到了学习成绩。

这个问题很棘手,如果只是劝说,会让这位学生更难堪,心理压力更重。但如果放手不管,让这位学生自己消化,可能会就此将他耽误了。这位老师想了很长时间,并翻阅了很多心理方面的书籍,最后终于找到了一个好办法。

放学后,这位老师把学生带到了学校的小树林里,那里很安静,特别是放学后,很少有人经过。老师先跟他扯了一些班里的杂事以及他父母的工作之后,问道:“我听你父母说你会尿床,这是真的吗?”

听到这句话,学生的脸一下子就红了,头也垂得低低的。老师微笑着看着他,并把他朝身边拉了拉,握住他的手说:“其实,尿床没什么大不了的。专家们说了,十几岁的少年儿童中,有相当一部分人都尿床,只不过是许多家长不声张罢了。”

见学生仍一声不吭,老师继续说:“并且,老师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也尿过床。”说完,还不好意思地笑了笑。

“真的?”学生抬起了头,很惊奇地望着老师问道。

“怎么不是,而且一连延续到初中快毕业。有时一夜尿两三次,睡梦中,我急死了,到处找厕所,找到一个墙角,拉开裤子就尿,结果就尿了一床。”

“哎呀,我也是这样。”学生仿佛找到了知音,羞怯之情一扫而光。接着,师生俩你一言我一语,扯开了“尿经”,讲到好笑的地方,一起放声大笑。此时,他们已没有师生之别,就好像是两个“尿友”在交流经验。

“后来你是怎么不尿床的?”学生突然问老师。

“我啊,到了15岁就自然不尿床了。”老师装着是在回忆,慢慢地说,“那时我初中还没毕业,不知不觉地就好了。”

学生掰着手指,认真地算了算说:“我今年13岁,再过两年,我也会好了?”

“那当然!”老师肯定地说,“尿床不是病,到了发育的年龄,就会自然地好了,因此,你不必为这件事烦恼。”

当他们从小树林走出来的时候,学生已完全没有了压力,不住地说笑。

后来,在家长、老师的默契配合,那位学生终于放下了思想包袱,摆脱了困境,学习也大有长进。

在这个例子中,老师以“同病相怜”为突破口,拉近学生跟自己的距离,然后,再一步步地对学生进行劝说,最终使其接受自己的意见,解除了心理压力。

因此,平时当我们碰到一些比较尴尬的事情时,不妨也运用这种办法,先消除对方的难堪心理,然后再进行说服。

用真诚体谅的话语让对方反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