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句古话,说的是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它告诉我们要严格要求自己,更多的宽恕别人的错误。然而,在生活中,真正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人是非常少的。
人都有利己心理,一旦自身有了过失,总要千方百计为自己寻找借口,但是,当对方犯了错误时,自己立刻就变成了一个公正严明的法官,嫉恶如仇起来。其实,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犯错的时候,我们何必对别人太苛刻呢?
有一个女出租车司机,在把一名男青年送到指定的地点后,对方突然掏出尖刀,威胁她把身上的钱全掏出来。这时,女司机没有慌张,她冷静地把当天的300元收入递给对方,还关切地说道:“今天就挣了这些,要不我把零钱也给你吧?”说着,又将口袋里的20元零钱也递给了青年。
那个抢劫犯见女司机如此镇定,如此自然,不禁发愣了。听到女司机提出再送他一程的建议时,他没有反对。
当车上的气氛缓和后,女司机便用忧伤的语调,说起了自己的过去:“你的心情我能理解。我家原先也很困难,父母常年有病,我和弟弟经常遭受别人白眼。一次,弟弟在珠宝店偷了一个有钱人的提包,在对方的追赶下,跑经十字路口时,不幸滑倒,被一辆大货车碾了过去……我不认为弟弟是个坏人。后来我学驾驶,又借钱买了这辆车。我不信自己就应该受别人冷落。只要自己瞧得起自己,别人的态度不用去计较。”听着这些话,青年一言不发。
女司机忍住了泪水,接着说道:“但我不能原谅弟弟的是,他有什么想法从不跟我说,不然他也不会……他的死真不值得。”女司机呜咽了起来,再也说不下去了。
“停车,快停车。”男青年突然大叫。
当车停到道边时,男青年把那320元钱恭恭敬敬地放在女司机旁边的座位上,同时低声说道:“大姐,谢谢您。”说完后,他推门下车,头也不回地走了。
听过这个故事的人,无不被女司机的坦然和宽容所震撼。是的,世界上没有天生的恶人,没有谁来到人世是以威胁他人为目的。只不过大多数人能够冷静面对自己的先天“劣势”,并决心凭自己的力量去改变,而有极少数人却产生错觉,将一切不幸归咎到外界,以至犯下错误。
从女司机的话语中,青年人体会到了对方对他人格的尊重,以及对他失足的惋惜。于是,男青年放下了本不属于自己的钱,既表达了对女司机的尊重,也捡回了自己的尊严。
用简单有趣的小事譬喻大道理
有些事是说不清楚的,特别是一些深奥的、严肃的问题,如果只就事论事的话,只会让对方感到厌倦。比如,当你试图向孩子讲述人生的真谛时,如果你只说人生如何玄妙,如何深不可测,不仅让孩子听得云里雾里,搞不清东南西北,还会让你自己也掉入迷团,不知所云。此时,不妨用一些简单有趣的小试验,让孩子在嬉笑玩闹中,很轻松地接受你的“布道”。
有位著名的画家,至今仍记着自己小时候的一件小事,他经常说,是那件事改变了自己的一生,从那件小事中,他悟出了人生的一个大哲学。
这位画家在读中学时,非常贪玩。有一次,他因为连续多次旷课,被学校给予严厉的处分,并通知了他的父亲。这位父亲得知此事后,没有责骂他。
晚饭后,父亲找来一个塑料小漏斗和一捧玉米种子。画家很迷惑,不知父亲到底要怎样惩罚自己。这时,父亲开口了:“来,咱们一起做一个有趣的试验。”父亲让他把双手放在下面接着,自己捡起一粒种子投入漏斗中,很自然地,种子顺着漏斗那细小的缝隙,滑到了他的手里。就这样,父亲连续投了十几次,他的手里也就有了十几粒种子。
正当他觉得好玩时,父亲改变了策略,不再一粒一粒地投,而是捧起一大捧玉米种子,一齐投入漏斗里。那个狭小的缝隙被玉米粒挤住了,竟一粒也掉不下来。
这时,父亲放下漏斗,意味深长地说:“这个漏斗就代表着你,假如你每天都能做好一件事,那么,每天你都会有一粒种子的收获和快乐。可是,当你想把所有的事情都挤到一起来做,反而连一件事情都做不好,也就是连一粒种子也收获不到。”
听完父亲的解释,画家恍然大悟,羞愧地低下了头。这件事虽然已过去了三十多年,但父亲的话仍时时回响在画家的耳边:每天做好一件事,每天就会有一粒种子的收获和快乐!
在这个故事里,这位父亲用这件小事向儿子传授了人生的一个大道理:人生是一个缓慢积累的过程,只有一步一个脚印,才能走好这条路。懒于职守,或者操之过急,都很难达到人生的辉煌之顶。即便达到了,也是不光彩的。
试想,如果父亲一开始就讲述这样的道理,什么人生是个缓慢的过程,要一步一个脚印地走,等等之类的话,会让孩子很迷茫,不知道什么叫一步一个脚印,更不知道何谓操之过急。这样,父亲即便讲上半天,孩子也未必明白一句,并且,由于孩子听不懂,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越听越烦,越烦越不想听,更别说接受了。
因此,在跟别人讲道理时,千万不要说空话,这样非但不会达到目标,反而会引起对方的反感。相反,巧妙利用一些有趣的、简单的小事情来打比方,反而会让对方很好地领悟到其中蕴含的哲理。这样,会让你的说服很到位,甚至使对方刻骨铭心。
直言相劝不如委婉示范
千人千面,人人都有不同的性格和脾气。有的人注意细节,做什么事都有个讲究;有的人则不拘小节,许多方面都随随便便。在劝说一个人的时候,稍不留心,就会伤害大家的感情。因此,与其直言相劝,不如委婉示范,以身作则,让对方明白有些事怎样做更好。就是用自己或自家人的行为做个样子给他看看,表示自己赞成什么、厌恶什么。
邻居阿荣常向阿云借小东西,比如筷子、碗盏、针线或螺丝刀什么的,有的能够及时归还,有的会拖上好长时间才还,而有的,索性就不还了。阿云也知道阿荣不是故意的,只是粗心大意,不记得这些小事了。
一次,家来了客人,阿云故意叫孩子去借几双筷子。用完后,又马上叫孩子送过去,并教孩子说:“妈妈说,借了别人的东西一定要及时归还。”又有一次,阿云向阿荣借了一支圆珠笔,用完后自己亲自送了过去,对她说:“我这人记性差,不知道有没有东西借了没还的,特别是小东西,很容易忘记的。”一听此话,阿荣顿时有点尴尬,马上在屋子里找了起来,找到了两三件小东西,让阿云带回去。
在这个例子中,如果阿云直接去讨要,会使双方都很尴尬,毕竟只是一点小东西,况且对方也不是故意的。而用自己的行为为对方做出示范,就会避免这种尴尬,使对方在接受你的建议的同时,还会对你心生感激。
这种以身示范的委婉劝说法也特别适于那些辈分高、资格老,或者担任一定领导职务的人。这样做既可让对方明白你不大赞赏他的行为习惯或态度、作风,又不伤尊严和感情。
老金是小吴的邻居,也是同一单位里的工会主席,而且,技术上也有一手,待人也热情诚恳。但是,他在生活上却比较马虎,不讲仪态。夏天,他常光着膀子走家串户。小吴是个有知识的女性,她很不习惯老金的这种行为。
一个双休日,老金邀小吴的丈夫去另一个同事家下棋。小吴对丈夫说:“穿上衬衫,换双凉鞋,到别人家去总得有个样子。”这一讲,老金马上有所觉察,他说:“等一下,我也去穿件衬衫,换双鞋。”
小吴赶忙笑着说道:“金师傅,您这个人很热情、很随和,可我觉得在穿着上太不讲究了,有时让人受不了。”待老金穿好衣衫返回,小吴赞扬道:“金师傅,这一身多神气啊!”说得金师傅舒服极了。以后,他渐渐改变了原先不讲仪态的习惯。
事先划好范围让对方从中选择
说服别人一般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对方名正言顺地屈服。因此一定要把握好说服人的技巧。找准了杠杆和支点,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霞的父亲近来食欲不振,气色也不大好。小霞夫妇很是担忧,几次要带老人去医院检查,可老人就是不愿去,既怕花钱,又怕查出什么大毛病来,自己一下子接受不了。
小霞觉得这样不行,一定得想个办法,让老人去检查。
一天吃过早饭,小霞冷不丁地问老人:“爸爸,今天我休息,要带您去检查身体。您说是去同仁医院好,还是去协和医院好呢?”
没等父亲接话,小霞赶紧补充说:“都说同仁医院设备好,门诊上又都是女大夫,对病人态度很和气。您说吧,咱们到底去哪家医院呢?”
“听你这么说,咱们还是去同仁医院吧。”一向怕看病的老人,这一次,竟爽快地顺从了儿子的决定,答应去医院就诊。
在这个例子中,小霞事先划好了范围,让父亲在其中选择。这样,父亲就会有似曾答应的感觉,认为自己的任务只是从两家医院中选出一家,而不必对去与不去作出选择。
采用这种避实就虚的战术,可以转移对方的注意,使对方产生错觉,以为“要不要做”的问题已不存在,要解决的只是“怎样去做”的问题了。一旦对方选择了你所提供的方案中的一项,那么就可以趁热打铁,顺水推舟,使你的希望变成他的行动。恰当地运用这种说服手段,往往能省去许多口舌之劳,并且能够很好地达到自己的目的。
心理学家做过这样的实验,向一个毫无准备的人突然发问:“请问今天是几号?”他或许能够准确无误地答出日期,比如说19号。但如果改问:“今天是8号还是18号?”他就很可能做出发问者所预期的回答:“好像是18号”,或者,“好像是8号”。
这个实验显示:如果故意绕开大前提,缩小选择范围,用具体的选项“逼迫”对方,使之产生“二者必居其一”的错觉,这时他们会产生就算做出错误的选择也不得不选的心理。这在心理学上称为“错误前提暗示”。
当然,任何一种技巧和方法都不是万能的。因此,在使用这种方式时一定要小心,如果对方对于那件事深恶痛绝,毫无商量的余地,那么,最好不要用这种方式,否则会引起对方的反感。
诱导对方按你希望的方式去做
有时候,当我们试图使对方接受我们的建议,从事我们所希望的事情时,与其苦口婆心地劝说,不如从侧面来一个诱导。在诱导中,一旦对方对这件事产生兴趣,他就会满心欢喜地照着你所希望的方式去做。
美国《纽约日报》总编辑雷特身边需要一位精明干练的助理,他将目光瞄准了年轻的约翰·海。雷特想让约翰帮助自己成名,帮助《纽约日报》成为美国最大的报纸。而在当时,约翰刚从西班牙马德里卸除外交官职务,准备回到家乡伊利诺州,从事律师行业。
一天,雷特请约翰到联盟俱乐部吃饭。吃完饭,他提议请约翰到报社去玩玩。
到了报社后,雷特从许多电讯中间,找到了一条最重要的消息。当时,恰巧负责国外新闻的编辑有事离职了,于是,他对约翰说:“请坐下来,帮忙为明天的报纸写一段关于这则消息的社论吧。”在这种情况下,约翰自然不好拒绝,于是,提起笔来就写。
这篇社论写得非常棒,雷特看后,赞不绝口。于是,他请约翰再帮忙顶缺一星期、一个月,就这样,最后干脆让他担任这一职务。而约翰,也在不知不觉中就放弃了回家乡做律师的计划,留在纽约做起了新闻记者。
在整个过程中,雷特对约翰所做的都是诱导工作。比如,以编辑不在为理由,让他写出第一篇社论。然后,又以请他帮忙顶缺为由,让他在那里工作了一星期、一个月。在这个过程中,约翰渐渐地喜欢上了这个工作,忘记了自己最初的决定,并愿意留下来从事这份工作。至此,雷特的诱导大获成功。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条求人办事儿的规律,那就是央求不如婉求,劝导不如诱导。但是,运用这一策略说服别人的前提是,要让对方对你所求之事感到兴趣。否则,你是不可能成功的。
诱导别人去做事,你得先让他先获得一点小胜利,让他有一种强烈的求胜欲望。只有这样,他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才会被激发起来,才会愿意并能够更加勤奋地工作,并最终能达到你所期待的目标。
曲意服从给对方以思考的机会
被人冤枉时,很多人会据理力争,誓死为自己讨个说法。这种精神是可嘉的,但策略却是不可取的。
现实生活是很复杂的,有时据理力争,只会让事情更加混乱,结果吃亏的还是自己。因此,我们应该学会用以退为进的方式,从侧面对掌握着事态的发展方向的人进行说服,让对方通过思考了解事情的真相。
春秋时期,晋国的一位厨官就是因为运用了这种以退为进的战术,对晋文公进行说服,才得以免除死罪。
一次,晋文公在用餐时,厨官让人献上的烤肉缠了根头发。文公大怒,把厨官叫来责骂道:“烤肉上怎么缠着根头发?你是存心要害我吗?”
厨官慌忙下拜,沉痛地说道:“小臣该死,小臣有死罪三条,愿为我王分析:小臣找来磨刀石磨刀,把刀磨得像宝剑那样锋利,一切肉就断了,可是缠在肉上的头发却没有断,此为罪状一;拿木棍穿肉,却没有发现肉块上缠着头发,此为罪状二;用烧得通红的炭火烤肉,肉都烤熟了,头发却没有烧焦,此为罪状三。小臣有此三罪,不敢苟活,愿听我王发落。”
晋文公想了想,觉得事情的确很蹊跷,就吩咐侍臣去调查,看有没有人想诬陷厨官。结果查明,一个与厨官有过节的侍臣在传菜时,故意在烤肉上缠了根头发,想借文公之手除去厨官。于是,文公将此人处死,赦厨官无罪。
在这个故事里,如果厨官正面辩解,一口咬定头发不是自己放的,可能会使晋文公火上浇油,怒气更盛而获死罪。厨官的聪明之处就在于,他正话反说,对文公进行说服,从而使自己获得了清白。
厨官先装着认罪,供出了自己的三条罪状。其实,他认罪的过程,就是澄清事实为自己辩解、说服文公赦免自己的过程:切肉的刀如此锋利,肉都切碎了,缠在上边的头发能不碎吗?用木棍将肉一块一块串起来,肯定能看到肉上的头发;第三条更荒唐,用木炭烤肉,肉都熟了,头发能不烧焦吗?这三条明显与事实不符。
这样,厨官曲意说服不仅证明了自己无罪,同时也提醒了晋文公,是否有人想栽赃陷害?厨官的辩解顺了晋文公的意思,使其平息了怒火,同时,也揭露了事情的真相。
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很多人都认为“有理走遍天下”、“有理不在高地”,事实上,这些想法有时是行不通的。自己知道自己有理是没用的,关键是你采用什么样的方式,说服别人,让别人也接受你的理,这才算真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