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李叔同说佛
238000000041

第41章 富贵人间梦,功名水上鸥

第三篇第一章4 富贵人间梦,功名水上鸥

有一位高僧,是一座大寺庙的住持,因年事已高,心中思考着找接班人。

一日,他将两个得意弟子叫到面前,这两个弟子一个叫慧明,一个叫尘元。高僧对他们说:“你们俩谁能凭自己的力量,从寺院后面悬崖的下面攀爬上来,谁将是我的接班人。”

慧明和尘元一同来到悬崖下,那真是一面令人望而生畏的悬崖,崖壁极其险峻、陡峭。

身体健壮的慧明,信心百倍地开始攀爬。但是不一会儿他就从上面滑了下来。

慧明爬起来重新开始,尽管他这一次小心翼翼,但还是从悬崖上面滚落到原地。

慧明稍事休息后又开始攀爬,尽管摔得鼻青脸肿,他也绝不放弃……

让人感到遗憾的是,慧明屡爬屡摔,最后一次他拼尽全身之力,爬到一半时,因气力已尽,又无处歇息,重重地摔到一块大石头上,当场昏了过去。高僧不得不让几个僧人用绳索将他救了回去。

接着轮到尘元了,他一开始也和慧明一样,竭尽全力地向崖顶攀爬,结果也屡爬屡摔。

尘元紧握绳索站在一块山石上面,他打算再试一次,但是当他不经意地向下看了一眼以后,突然放下了用来攀上崖顶的绳索。然后他整了整衣衫,拍了拍身上的泥土,扭头向着山下走去。

旁观的众僧都十分不解,难道尘元就这么轻易地放弃了?大家对此议论纷纷。只有高僧默然无语地看着尘元的去向。

尘元到了山下,沿着一条小溪流顺水而上,穿过树林,越过山谷……最后没费什么力气就到达了崖顶。

当尘元重新站到高僧面前时,众人还以为高僧会痛骂他贪生怕死、胆小怯弱,甚至会将他逐出寺门。谁知高僧却微笑着宣布将尘元定为新一任住持。众僧皆面面相觑,不知所以。

尘元向其他人解释:“寺后悬崖乃是人力不能攀登上去的。但是只要于山腰处低头看,便可见一条上山之路。师父经常对我们说‘明者因境而变,智者随情而行’,就是教导我们要知伸缩退变啊!”

高僧满意地点了点头说:“若为名利所诱,心中则只有面前的悬崖绝壁。天不设牢,而人自在心中建牢。在名利牢笼之内,徒劳苦争,轻者苦恼伤心,重者伤身损肢,极重者粉身碎骨。”然后,高僧将衣钵锡杖传交给了尘元,并语重心长地对大家说:“攀爬悬崖,意在勘验你们的心境,能不入名利牢笼,心中无碍,顺天而行者,便是我中意之人。”

名与利,永远是人们追逐的目标。虽然人人都道“富贵人间梦,功名水上鸥”,可真正要人放弃对名利的追求,如自断肱骨,是难而又难的。对于名利的追求,已经渗入我们的骨髓了。谁不爱名利呢?名利能给人带来优渥的生活,煊赫的地位,宝马香车排场十足,想得到多么稀有的东西都能得到。

然而,谁又能保证这种“心想事成”的梦幻生活,能保持五年、十年、甚至更久?13岁的李叔同就能写出“人生犹似西山月,富贵终如草上霜”的诗句,佛意十足。他自己也真正视名利如浮云,飘然出家。

出家,不过出的是家门,人仍在红尘内,名与利仍然如炎夏的蔓藤伸出小而软的触手,纠缠不清。做和尚也是有三六九等的,普通僧人青灯古卷,寒衣草履,有权势的僧人也会出入高屋庙堂与政要周旋,来往前呼后拥,排场十足。

弘一法师出家后,极力避免陷入名利的泥沼自污其身,因此从不轻易接受善男信女的礼拜供养。他每到一处弘法,都要先立三约:一不为人师,二不开欢迎会,三不登报吹嘘。他谢绝俗缘,很少跟在俗中人来往,尤其注意不与官场人士接触。

法师在温州庆福寺闭关静修时,温州道尹张宗祥慕名前来拜访。能与道尹结交,是一般人求之不得的事情,法师却拒不相见。无奈张宗祥深慕法师大名,非见不可,弘一法师的师父寂山法师只好拿着张宗祥的名片代为求情,李叔同央告师父,甚至落泪:“师父慈悲!师父慈悲!弟子出家,非谋衣食,纯为了生死大事,妻子亦均抛弃,况朋友乎?乞婉言告以抱病不见客可也!”

张道尹无奈,只好怏怏而去。

一个人,特别是一个学佛的人,心要像明月一样皎洁,像天空一样淡泊,才能做到与人无争、与世无争。人世皆无争,才能安心做一名淡泊的人。心安定了,才能专注于修行。弘一法师研修律宗,最后能成为一代宗师,于他淡泊名利的心境是分不开的。

慧忠禅师曾经对众弟子说:“青藤攀附树枝,爬上了寒松顶;白云疏淡洁白,出没于天空之中。世间万物本来清闲,只是人们自己在喧闹忙碌。”世间的人在忙些什么呢?其实不外乎名、利两个字。万物自闲,全是因为人们自己在争名夺利。不入名利牢笼,才能专注于眼前事、当下事,没有烦忧,达到洒脱的精神境界。

滴水佛音

1、懂得取舍

有两位禅师是师兄弟,都是开悟了的人,一起外出行脚。从前的出家人肩上背着一把铲子。这个铁铲有两个用处,一个是可以随时种植生产,带一块洋芋,把洋芋切四块埋下去,不久洋芋长出来,可以吃,不要化缘了。另一个是在路上看到死东西就把他埋掉。

两师兄弟路上忽然看到一个死人,一个口念阿弥陀佛,就挖土把他埋掉;一个却扬长而去,看都不看。

有人去问他们的师父:“你两个徒弟都开悟了的,我在路上看到他们,两个人的表现不同,究竟哪个对呢?”

师父说:“埋他的是慈悲,不埋的是解脱。”

因为人死了最后都是变泥巴的,摆在上面变泥巴,摆在下面也变泥巴,都是一样,所以说,埋的是慈悲,不埋的是解脱。埋也对;不埋也对,取也对,舍也对。

2、三宝殿 也叫三宝地,指佛教的三个活动场所。佛教以佛、法、僧为三宝,以佛讲法,僧保守之,此三者有互相联系的神圣关系。佛指大知大觉之人(另有说法说佛指释迦牟尼);法即是佛所说的教义;僧指继承和宣扬教义之人。三宝所在之殿就是三宝殿,即佛教信徒登场做法事的地点“大雄宝殿”;佛家珍藏经书、经典之所“藏经楼”;还有僧人“燕息(即和尚等出家人睡觉之意)”的“宁静禅房”。“三宝殿”只有较大规模的寺庙才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