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李叔同说佛
238000000043

第43章 与嗔怒拉开距离,就是与痛苦挥手诀别

第三篇第二章2 与嗔怒拉开距离,就是与痛苦挥手诀别

随着时光的流转,星图一次次沉入地平线重又升起,草木一次次凋落了重又生发,人类社会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可是人们并没有因物质的丰富而减少痛苦,相反,焦虑和苦闷与日俱增。这是因为,虽然看起来一切都改变了,唯有人类的辱和古代一样,没有变化。

谁都有辱,除了在菩提树下开悟的释迦牟尼佛。世界是不圆满的,不圆满就会有不如意,不如意就会有辱。在佛家看来,一切不如意就是辱,一切痛苦就是辱。唯有能够忍辱的人,才能远离痛苦。

受辱的后果是什么?是嗔心。嗔是一切逆境上发生的憎恚心,为恶业的根本。当一个人的嗔恨心出现的时候,他的无明怒火就会把自己烧得心焦如焚,坐立不安,口中说出的话做出的事,都像一把把锋利的小刀子,狠狠伤害到别人。弘一法师在《晚晴集》中记录“嗔恚之害,则破诸善法,坏好名闻,今世后世,人不喜见。”细心的人会发现,《晚晴集》很多内容都是针对嗔的。师父们在弘法的过程中,最常见的问题,也是如何克制嗔怒:

有位青年脾气很暴躁,经常和别人打架,大家都不喜欢他。

有一天,这位青年无意中游荡到了大德寺,碰巧听到一位禅师在说法。他听完后发誓痛改前非,于是对禅师说:“师父,我以后再也不跟人家打架了,免得人见人烦,就算是别人朝我脸上吐口水,我也只是忍耐地擦去,默默地承受!”

禅师听了青年的话,笑着说:“哎,何必呢?就让口水自己干了吧,何必擦掉呢?”

青年听后,有些惊讶,于是问禅师:“那怎么可能呢?为什么要这样忍受呢?”

禅师说:“这没有什么能不能忍受的,你就把它当做蚊虫之类的停在脸上,不值得与它打架,虽然被吐了口水,但并不是什么侮辱,就微笑地接受吧!”

青年又问:“如果对方不是吐口水,而是用拳头打过来,那可怎么办呢?”

禅师回答:“这不一样吗!不要太在意!这只不过一拳而已。”

青年听了,认为禅师实在是岂有此理,终于忍耐不住,忽然举起拳头,向禅师的头上打去,并问:“和尚,现在怎么办?”

禅师非常关切地说:“我的头硬得像石头,并没有什么感觉,但是你的手大概打痛了吧?”

青年愣在那里,实在无话可说,火气消了,心有大悟。

禅师是心中无一辱,青年的心头火伤不到他半根毫毛。这就叫离相忍辱。禅师教导青年如何“忍辱”,并身体力行。大家都觉得忍受侮辱是很痛苦的事情,需要很大的精神力量才能压制住火气。其实,我们都把“辱”看的过于严重了,把嗔的力量人为地放大了。

治疗嗔恨心的良药是忍辱。《金刚经》说“一切法行成于忍,无忍辱则布施持戒均不能成就”,可见忍辱的重要性。忍耐并不难。既然不能轻易地忍辱,就把辱拿回去,慢慢研究研究,看看这个辱是什么东西。很多时候,在你想探究辱的真相的时候,你根本就找不到辱了。

忍辱不仅能改善人际关系,使人与人之间减少摩擦,还能提升人生的境界。

龙虎寺一位擅长描绘丹青的学僧在院墙上画了一幅画,表现龙争虎斗的场面,画好后几次修改,总是觉得不满意,没有斗气,于是学僧请来无德禅师评鉴。

无德禅师看后说道:“龙和虎的外形画得不错,但没有把握住龙与虎的特性。龙在攻击之前,头必须向后退缩;虎要上扑时,头必然向下压低。龙头向后的屈度愈大,虎头愈贴近地面,他们也就能冲得更快、跳得更高。”

“老师真是一语道破,难怪我们觉得动态不足。”学僧们非常佩服,纷纷说道。

“为人处事、参禅修道的道理也是一样。”无德禅师藉机开示道,“退一步,才能冲得更远;谦卑的反省,才能爬得更高。”

有学僧不解地问道:“老师!退步的人怎能向前?谦卑的人怎能更高?”

无德禅师严肃地说道:“你们且听我的禅诗: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身心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诸仁者能会意吗?”

学僧们听后,均有省悟!

无德禅师通过讲解龙虎的姿态,向弟子们揭示了进退之间并没有本质的区别。龙头后屈是为了有更大的向前攻击的力量,虎头贴地是为了跳起来更为威猛有力,一时的忍耐并不意味着软弱退让,反而是在酝酿着更为有力的攻击。忍辱是聪慧者的前进的利器,却是愚蠢者自焚的烈焰。

所谓“退步原来是向前”,即是我们常说的退一步海阔天空。遇到屈辱的事情,后退几步给自己转圜的余地,也给自己与痛苦拉开距离,不让嗔怒伤害到自己。

滴水佛音

1、金刚经 《金刚经》全名《能断金刚般若波罗密多经》。金刚指最为坚硬的金属,喻指勇猛的突破各种关卡,让自己能够顺利的修行证道;般若是智慧的意思;波罗密多意为到达彼岸。经是路径,指学佛成佛之路。全名是指按照此经修持能成就金刚不坏之本质,修得悟透佛道精髓智慧,脱离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而到达苦海彼岸。《金刚经》是佛教重要经典,所有十方法界的众生,如果想要修行成就佛菩萨,成就无上正等正觉,都要经过《金刚经》的真修实证,开悟而后成就。

2、《多心经》 《摩诃般诺波罗密多心经》简称《般若心经》或《心经》。 全经只有一卷, 260字.属于《大品般若经》中600卷中的一节,被认为是般若经类的提要。该经曾有过七种汉译本,较为有名的是后秦鸠摩罗什所译的《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和唐朝玄奘所译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