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李叔同说佛
238000000007

第7章 佛法不是消极厌世的

第一篇第一章4 佛法不是消极厌世的

名寺古刹多隐于孤寂的山林,出于尘嚣,远离红尘。人们偶尔寻访,见到僧侣安于恬淡的生活,清远孤高,便认为佛门弟子厌恶世俗生活,他们所研习的佛法也是消极厌世的。弘一法师指出,佛子隐居山林并不是因为冷淡厌世,“学佛法者,固不应迷恋尘世以贪求荣华富贵,但亦决非是冷淡之厌世者。因学佛法之人皆须发“大菩提心”,以一般人之苦乐为苦乐,抱热心救世之弘愿,不唯非消极,乃是积极中之积极者。虽居住山林中,亦非贪享山林之清福,乃是勤修“戒”、“定”、“慧”三学以预备将来出山救世之资具耳。”这与世俗中人要在学校中接受教育,学到知识为社会出力是一个道理。

既然佛教不是消极厌世的,弘一法师为什么要出家呢?从弘一法师出家经过及其出家后的作为可以断定,弘一法师并不是因为厌世而出家,反而是鉴证了佛教救世的理念。

弘一法师从五岁时,就时常看见僧侣到家里念经及拜忏,非常感兴趣,于十二三岁时,甚至学了放焰口。但是当时的弘一法师并没有遇到高僧大德进行思想上的感召,对佛法、出家生活也不甚了解,所以这并没有导致他对佛教进一步的兴趣。

民国五年的夏天,弘一法师看到日本杂志中说及断食可以治疗各种疾病,而法师那时患有神经衰弱症,就想尝试断食,心想断食也许会对疾病有帮助。

十一月时,法师和西泠印社的叶品三商量,结伴去了西湖附近的虎跑寺。寺庙的生活,使法师欢喜而且羡慕,一住就是半个多月,而且对于僧侣们所吃的蔬菜更是格外喜欢,甚至及回到学校以后,还请佣人依照依法煮来吃。民国六年的下半年,法师正式发心吃素。到了冬天,请了《普贤行愿品》、《楞严经》及《大乘起信论》等许多佛经,悉心研读,并开始供奉地藏菩萨、观世音菩萨等佛像,天天烧香。可以说,从这时起,法师走上了正信之路,并终于民国七月十三日落发出家。

法师出家后一直致力于弘扬佛法,多处讲学,劳苦非常。抗战时期,他身患重病,自己处于生死边际还不忘救济难民,付嘱寺院当家师,把禅房寮房多腾出些,供难民居住。他一心与灾民共甘苦、同患难,把别人赠送的一付贵重的眼镜卖了换作粮食,希望能维持多久就维持多久。即便做到如此程度,弘一法师还在忏悔自己不能为国为民做什么,悲愤地开示众弟子:“念佛不忘救国!我们佛教讲报国恩的。当下民族存亡,危在旦夕。僧侣们,以及所有学佛人,要遵循佛陀教诲: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以佛陀悲悯之心阻止杀戮,救国于危难!”

法师终于在纷飞的炮火中离世。但是,他并没有就此在世人的视野中消失。有个故事在信众中广泛流传。

弘一法师曾在青岛湛山寺住过5个月,与湛山寺颇有渊源。抗战胜利的那一年,湛山寺为了超度战争中逝去的生命要做水陆道场。道场开始前几日,寺中有位僧人打坐时梦到了弘一法师。梦中,弘一法师对他说:“今天来打扰你一件事。因为时局不好,到处打仗,又闹灾,死人太多。知道你们湛山寺要建水陆道场,我领来了很多人,想在这个法会里超度他们。请你告诉老法师一声,给设个位子,免得进坛时为护法善神所阻。”这位僧人醒来后赶紧告诉方丈,寺院就在做水陆道场时,给弘一法师专门摆放了一个位子。

这是一个有浪漫意味的结局,印证了弘一法师的信仰:即使他舍弃了肉体,却也依然没有舍弃这个尘世;纵然化身为一缕烟尘,也在为红尘中的苦难众生奔波劳碌。有这样的信仰,这样的僧众,怎能说佛法是消极厌世的呢?

滴水佛音

1、《普贤行愿品》 全名为《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原是般若所译四十卷《华严经》的标题,《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乃以为品名,专指《四十华严》的最后一卷,收在《大正藏》第十册。《别行疏》说此经“为华严关键,修行枢机,文约义丰,功高益广,能简能易,唯远唯深”。此经的诵持,现在仍然是一般佛教寺院的常课。

2、《楞严经》 全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又称《首楞严经》、《大佛顶经》、《大佛顶首楞严经》、《中印度那烂陀大道场经》,共10卷。传说此经原来藏于龙宫,龙树菩萨至龙宫说法,见龙藏中有此经,拜阅之下,叹为稀有,便将全经默诵下来,以利益阎浮提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