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梁漱溟人生智慧书
238100000061

第61章 有友人才不渺小

第十章3 有友人才不渺小

仿佛一个人他自己不能有一个显著的颜色——自己固然有颜色给人看,可是朋友帮助他的颜色更显著。

——《朋友与社会信用》

有个旅行家在途中看见了一朵绝美的花,把它拍摄下来登在了杂志上。不久,很多人都慕名前来观看。花还是原来那朵花,依然非常美丽,只不过比以前那朵在野草丛中孤单的花更为耀眼了。

人也是如此,只是单独的个人纵然才华盖世,没有朋友的赏识也是很渺小的。梁漱溟先生认为,自己的身上虽然有着一种颜色,但是朋友能让自己的颜色更为显著。“自己交什么朋友,就归到那一类去,为社会看为某一类的人。”朋友若是高尚之人,别人也会把自己归入这个群体中;而自己若在某一方面有才华,朋友就是那些帮助自己发挥才华的人。

晋朝太康年间有个“洛阳纸贵”的故事,起因是一个名为左思的文学家写了篇《三都赋》。

左思这篇赋写了整整十年,吸收了班固的《两都赋》和张衡的《两京赋》,吸收它们的优点,同时又努力避免其华而不实的弊病。但是写成之后,因左思只是个无名之辈,所以文坛上的很多人都没有细看就一通批评。此前,左思构思这篇赋的时候,当时有名的文学家陆机还嘲笑说:“京城里有位狂妄的家伙写《三都赋》,我看他写成的东西只配给我用来盖酒坛子!” 因此赋虽然写成了,却无人问津。

左思不甘心一腔心血就此付诸东流,于是找到了著名文学家张华。

张华细细地阅读了一遍《三都赋》,然后又问了左思创作动机和经过,当他再回头来体察句子中的含义和韵味时,为文中的句子深深感动了。最后,他爱不释手地称赞道:“文章非常好!那些世俗文人只重名气不重文章,他们的话是不值一提的。皇甫谧先生很有名气,而且为人正直,让我和他一起把你的文章推荐给世人!”

皇甫谧看过《三都赋》以后也是非常欣喜,他对文章给予高度评价,并且欣然提笔为这篇文章写了序言。他还请来著作郎张载为《三都赋》中人魏都赋做注,请朱中书郎刘逵为《蜀都赋》和《吴都赋》做注。刘逵在说明中说道:“世人常常重视古代人东西,而轻视新事物、新成就,这就是《三都赋》开始不传于世人原因啊!”

在这些名士的推荐下,《三都赋》很快风靡了京都,懂得文学之人无一不对它称赞不已。甚至以前讥笑左思的陆机听说后,也细细阅读一番,他点头称是,连声说:“写得太好了,真想不到。”他断定若自己再写《三都赋》绝不会超过左思,便停笔不写了。由此,《三都赋》在京城洛阳广为流传,人们纷纷称赞,竞相传抄,一下子使纸昂贵了几倍。后来纸张竟倾销一空,不少人只好到外地买纸再抄写。

梁漱溟先生说:“一个人在社会上的地位或在社会上取得的信用资望,与朋友很有关系。”此言非虚。如果没有张华、皇甫谧等人的大力推荐,还会有这番千古佳话吗?左思的才华确实是高,但是在当时那个“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社会里,像左思那样的寒士要取得成功谈何容易!况且,当时注重人物品评,对人的相貌、气质要求颇多,左思又是个貌陋口讷之人,没有这些名士相助,纵然有佳作,也只能待后世给予正视了。

唐朝时,武则天让狄仁杰给她举荐一个宰相之才。狄仁杰早就知道荆州地方有个叫张柬之的官员,年纪虽然老了一些,但眼光深远,办事干练,因此就把他推荐给了武则天。武则天于是提拔张柬之担任洛州(治所在洛阳)司马。

几天后,狄仁杰上朝,武则天又向他提起推荐人才的事。

狄仁杰说:“上次我推荐的张柬之,陛下还没用呢!”

武则天说:“我不是已经把他任用了吗?”

狄仁杰说:“我向陛下推荐的,是一个宰相的人选,不是让他当司马的啊。”

武则天这才把张柬之提拔为侍郎,后来,又任命他为宰相。

如果没有狄仁杰,张柬之能够在唐朝的历史上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历史不容假设,张柬之因为有了狄仁杰的推荐才能在后来成为“恢复大唐社稷第一人”。

孟浩然对王维叹道: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意思是世上的知音如此之少,有谁肯提携我辈?梁漱溟先生则给出了答案:应该去找寻朋友,只有他们才能真正懂你,也只有他们才能让你不再渺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