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梁漱溟人生智慧书
238100000069

第69章 存深心,发大愿

第十一章5 存深心,发大愿

深心大愿就是你要有真问题,不要有假问题,要有大问题,不要有小问题。

——《精神陶炼要旨》

世俗之人所追求之物,如同枝上之叶,春发、夏盛、秋零、冬落。世俗之人,总是为能在它鲜艳润泽之时将它抓到而欢喜不已,为了自己在它枯黄凋谢之时只能眼睁睁看着而哭天抢地。为这些时有时无之物而情感起伏难定,这就是假问题,而真问题就是这棵树内在的生命力。梁漱溟先生说:“真问题是活泼有力,隐然藏于中而莫能去。”着眼于大问题的大人懂得只要守护住了这棵树,就不必为树下的黄叶纷飞而时喜时怒。这也就是俗与不俗之别。

真问题、大问题,都是与假问题、小问题相对的,指的是一种深心大愿。梁先生说,深心即悲悯,因为悲悯,所以会从中衍生出一种强大的力量,一种囊括天地的情怀,一种“无所不包的大愿”。佛家普度众生的慈悲,是儒家“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境界,都是秉承这一精神的。因此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就是勉励世人要着眼于大问题。这种悲悯是很根本的,自己也在其中,而且无时不有,并非在灾难出现时才有。

梁漱溟先生在为乡村建设运动者做演讲时说:“我们的乡村建设是一个很大很远的工程。我们要有深心大愿,方可负荷此任。”“如果我们不发愿、不立志,我们的乡村建设亦即无从讲起。”这是一种超越个体生命的愿力,让人能够感知到个体生命以上的问题,让人拥有一个更大的生命。这就是“人”。

一个十六岁的少年去拜访一位年长的智者,希望智者能帮助自己解答心中的困惑。

他问:“我如何才能变成一个自己愉快,同时也能带给别人快乐的人呢?”

智者笑着望着他说:“孩子,在你这个年龄有这样的愿望,已经是很难得了。很多比你年长很多的人,从他们问的问题本身就可以看出,不管给他们多少解释,都不可能让他们明白真正重要的道理。就只好让他们那样好了。”

少年满怀虔诚地听着,脸上没有流露出丝毫得意之色。

智者接着说:“我送给你四句话。第一句话是,把自己当成别人。你能说说这句话的含义吗?”

少年回答说:“是不是说,在我感到痛苦忧伤的时候,就把自己当成是别人,这样痛苦就自然减轻了;当我欣喜若狂之时,把自己当成别人,那些狂喜也会变得平和中正一些?”

智者微微点头,接着说:“第二句话,把别人当成自己。”

少年沉思一会儿,说:“这样就可以真正同情别人的不幸,理解别人的需求,并且在别人需要的时候给予恰当的帮助?”

智者的眼中闪出了光芒,他继续说道:“第三句话,把别人当成别人。”

少年低头想了一会儿,然后说:“是不是说,要充分尊重每个人的独立性,在任何情形下都不可侵犯他人的核心领地?”

智者哈哈大笑:“很好,很好。儒子可教也!第四句话是,把自己当成自己。这句话理解起来太难了,留着你以后慢慢品味吧。”

少年说:“这句话的含义,我是一时体会不出。但这四句话之间有许多自相矛盾之处,我用什么才能把它们统一起来呢?”

智者说:“很简单,用一生的时间和经历。”

少年沉默了很久,然后叩首告别。

后来少年变成了壮年人,又变成了老人。再后来在他离开这个世界很久以后,人们都还时时提到他的名字。人们都说他是一位智者,因为他是一个快乐的人,而且也给每一个见到过他的人带来了快乐。

如这个智者所言,很多人问的问题并不是真的能帮他们解开心头之惑的,因为他的问题和大难都只存在于一时之间,就如同叶子的繁华只是一时一样,所以这些人就像那个农夫一样,无法听得进无相禅师的教诲,只能留在小人的境界之上。而这个少年,他所拥有的是一种更为高远的追求,他不仅要为自己的幸福而努力,也希望能给别人带来幸福。如果说,有一种境界是“舍己为人”,那么这个“人“里其实已包含了自己。

捡起一片落叶,所需之力不过半分;而要让一棵树成长,需要你倾注自己全部的生命。目标不同,自己内心所激发出来的力量会不同。若自认为天空只有井口之大,何来动力跳出其外?能够看到整片大海的辽阔,那么即便是一滴水,也能够融入大海去把自己的力量完全释放出来。如梁漱溟先生所言,人如果有着深心大愿,能够去“发愿”,去“立志”,那么俗见俗肠自然就会脱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