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梁漱溟人生智慧书
238100000072

第72章 少“自觉”之力不成人

第十二章下穷上达:追求心中清明天

好梦由来最易醒,匆匆之间,物是人非。人有很多可怜之处,最可悲的便是身处泥潭而不自知。圣贤之道,在于慈悲。他了解人是多么容易犯错,将人从梦中敲醒,不是为了看他醒时的痛苦,而是希望能够帮助他清醒地去追求理想的生活。这样的人,就是“了解一切之人而通天下之情”。

1 少“自觉”之力不成人

一个人缺乏了“自觉”的时候,便只像一件东西而不像人,或说只像一个动物而不像人。

——《吾人的自觉力》

“人非草木”,“我心匪石”,人常以此表明与他物的区别。在人看来,花鸟鱼虫基本都是无情无思的,它们或者春生秋死,新生的草木似乎也无异于旧时光景;或者千年无转移,天长地久对它们来说毫无意义。梁漱溟先生在谈到人的创造力的时候说:其他一切生物都不会用心思。

而比生物更为可悲的是机器。梁先生认为,机器是最可悲的,因为它的命运完全不能由自己掌握,就像石头可以任人丢弃;就像树枝可以有人攀折;而动物,像是一个动的机器,不用人摇而自动的机器,似乎有了点进步。它们懂得累了休息,饿了觅食,然后代代繁衍下去,再过几十年、几百年可能都变化不大,依然没有摆脱不自觉的状态,人则不同。

梁先生说:“‘自觉’真正是人类最可宝贵的东西!”人可以去创造,可以去超越,这些都是因为人有自觉性。然而,人的生命是沿着动物的生命而来的,与动物,甚至是与机器同样有相近之处。人的身上有很多情欲,不由自主地“看这个贪,看那个爱,怠忽懒惰,甘自堕落”,这样的人很难管住自己。

一个乞丐每天都在想:“假如我有2万元钱就好了,我就可以变成正常人,不用再做乞丐。“一天,这个乞丐无意中发现了一只很可爱的小狗,他见四周没人,便把狗抱回自己住的窑洞里,拴了起来。

这只狗的主人是本市有名的大富翁。这位富翁丢狗后十分着急,因为这是一只纯正的进口名犬。于是,就在当地电视台发了一则寻狗启事:如有拾到者请速还,付酬金2万元。

第二天,乞丐行乞时,看到这则启事,便迫不及待地抱着小狗准备去领那两万元酬金。可当他匆匆忙忙抱着狗又路过贴启事处时,发现启事上的酬金已变成了3万元。原来,大富翁寻不着狗,又电话通知电视台把酬金提高到了3万元。

乞丐似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向前走的脚步突然间停了下来,想了想又转身将狗抱回了窑洞,重新拴了起来。第三天,酬金果然又涨了,第四天又涨了,直到第七天,酬金涨到让市民们都感到惊讶时,乞丐这才跑回窑洞去抱狗。可想不到的是,那只可爱的小狗已被饿死了。

乞丐还是乞丐。

这样的人,就如同缸中的金鱼,只要投下食物,就会不知满足地一一吞入口中,却可能会要以生命作为代价。而一个人如果像动物那般生活着,意义何在?

孔子说,食色,性也。人喜欢看美色,品美食,赏名花,饮美酒,但有时不知道适可而止,或者知道了,却不去自制。梁先生举例说:更如好名、出风头等,有时自己知道,好歹都明白,可是他管不住自己。

有个人在朝廷做官,去外地任职前向老师告辞。

老师告诫道:“地方官可不好做呀,你随时都要小心谨慎。”

学生胸有成竹地回答说:“老师请放心,我已经准备了‘高帽子’100顶,逢人便送一顶,如此一来,应该不会出什么岔子。”

老师一听,立刻板起脸来生气地训斥道:“我们要用正义来待人,哪能靠这种手段?!”

学生马上低头说道:“天下像老师这样不喜欢戴高帽子的人,能有几个啊!”

这时,老师微微点头道:“你这话说得还有点见识。”

这人辞别了老师后,在路上遇见一个朋友,说:“我这100顶高帽子,如今只剩99顶了。”

这个老师义正言辞,若论道理,他自然知道无论是送高帽还是收高帽都非君子所为,甚至可以讲得头头是道。然而不知不觉中,他却掉入了自己所不齿的陷阱之中。

人无法自我控制的时候,就像是被链条带动的齿轮,不由自主地就顺从了别人的意图或行为,或停或转都身不由己。梁漱溟先生认为,能够自觉“是人类第一也是唯一的长处”。人虽然是从动物发展而来的,但这一过程既然称之为进化,人就应当在某一点上高于动物才对,这一点就是自觉。人应该掌握自己的命运,决定自己向哪里走,或者是怎样走。而那些少了自觉的人,像是一件东西,或者像是一个动物,总之不像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