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左手曾国藩家书,右手哈佛家训
250300000001

第1章 前言

19世纪中期,列强的军舰已经在我国的沿海徘徊,太平天国运动也一浪高过一浪地冲向清朝政府,鸦片和腐败的政治让曾经辉煌的大清帝国走向风雨飘摇的境地。大势已去、国将不国的沉重,已经渐渐爬上世人的心头。正在这阴霾弥漫之中,天空突然出现了一抹亮光,明亮而迅即地划过,带给当时的人们一丝希望,也让后人感到惊诧。这一抹亮光,就是曾国藩。

“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是对胡适一生的赞誉,这句话用在曾国藩的身上也不为过。曾国藩效仿前贤的道德操守,一时权倾朝野。虽然他未能实现“手提两京还天子”的愿望,但他的精神却为近代思想家梁启超、革命领袖毛泽东所仰慕。曾国藩的一生,都在努力寻找一条经世致用的做人原则。而他的为人处世之道,也正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精粹的做人哲学。

从一个进士,十年之间连升十级,成为朝廷要员;既保住自己的权位,又能对朝廷提出尖锐的改革方案;承受同僚的排挤,“屡败屡战”,在生生死死中感悟圣贤之理……曾国藩能成为中国近代历史上的奇人,与其说是因为天资、机缘和努力,不如说是因为明智的做人原则。在后人研究曾氏的文集过程中,人们越来越发现,他的成功之路就蕴含在其家书、笔记的字字句句里面。曾国藩的文集成为中国版的成功学全书,曾国藩本人也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活脱脱的传统文化成功范本。在他的身上有政治家、军事家、文人和兄长的诸多身份,他对每一个身份的把握,都是恰到好处,拿捏精当。而每一重身份,也都为他的做人原则增加了一分含金量,他当之无愧地成为我们效法的对象。

向青年人推荐曾国藩的做人经验,但并不表示我们只需要了解自己的文化。在吸取传统文化精髓的过程中,我们也需要开眼看世界,学习世界文化中的精髓,正如曾国藩投身洋务运动时所坚持的师夷长技以自强。

提到世界文明,西方思想是另一种文明典范。而在西方庞杂的思想海洋之中,哈佛无疑又是一座灯塔。

1620年的初冬,经过两个多月的海上颠簸,“五月花号”的102名乘客终于从西欧来到了北美大陆。因为艰苦和疾病,仅有53人活到了第二年的初冬。然而仅仅15年之后,他们和后来逐渐加入的移民就在如今马塞诸塞州的剑桥建立了哈佛学院。倡导学习是这些人刚到“荒蛮之地”后的想法,“唯恐当我们的牧者归于尘土时,留给众教会的是一个没有文化的牧养群体”,这是哈佛建立的初衷。哈佛的建立者们不是一群到北美大陆淘金的冒险家,也不是在故乡英国活不下去的难民,而是敬拜上帝的基督徒。他们离开欧洲前往完全陌生的北美,是因为不希望自己的子女在一个信仰衰落的社会中长大。

看到这里,我们对哈佛的了解,也许就不止停留在它作为北美第一所大学,为社会培养了众多的人才上。我们对“哈佛”这个称号的敬仰,其实就是我们对哈佛精神的向往。它代表着真理、自由和梦想。

学习经典,不是让我们在成功的路上“偷工减料”,而是让我们坚持正确的方向,并且拥有动力和智慧去克服困难。这也未尝不是我们走向成功的一条捷径——不仅可以节省很多犹豫和抉择的时间,也能够降低人生探索的成本。

在曾国藩的身上,我们可以学到为人处世的道理,悟到修养身心的方法;而通过对百年哈佛的研读,则会让我们眼界更加开阔。我们希望,东方的人生哲学和西方的信仰智慧,能够为我们的成长注入更多的力量,成为更有建树的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