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左手曾国藩家书,右手哈佛家训
250300000012

第12章 上卷 拙诚坚忍 (1)

方圆有度,耿直但不戆直

现在人才不振,皆谨小而忽于大,人人皆趋习脂韦唯阿之风,欲以此疏稍挽风气,冀在廷皆趋于骨鲠,而遇事不敢退缩,此余区区之馀意也。

自是以后,余益当尽忠报国,不得复顾身家之私矣,然此后折奏虽多,亦断无有似此折之激直者。此折尚蒙优容,则以后奏折,必不致或触圣怒可知矣,诸弟可将吾意,细告堂上大人,无以余奏折不慎,或以戆直干天威为虑也。

——《曾氏家书》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多少忠臣因直谏而招致杀身之祸,所以历来为官者大都唯唯诺诺、阿谀奉承。曾国藩痛心于这种委靡不振的官场风气,于是在咸丰皇帝即位之时,决定不顾安危直言进谏,痛陈时弊。一来去除皇帝的骄气,免得日后养成厌恶正直而喜欢阿谀奉承的习惯;二来想通过这个折子稍微改变一下风气,使大臣们在朝廷里敢于说话,遇事不退缩。

咸丰皇帝看完折子后,批示“颇有是处”,并于宫中召见他。曾国藩提出详细对策,颇得咸丰嘉许。曾国藩大为振奋,他在给诸弟的家信中说:“自此以后,我更要尽忠报国,不再去顾虑身家性命这些私事,不过以后奏折虽多,也绝没有像这么激烈直言的了。弟弟们可以把这个意思,详细告知堂上大人,不要担忧我上奏章时不小心,或因戆直而冒犯天威。”

曾国藩后来取得的成就是与这种态度分不开的,因为他正直,所以取得了皇帝和同僚的信任,又因为他处世圆滑,所以团结了一大批英雄豪杰并肩作战,得以成就大业。下面有两个关于曾国藩的小故事,说明了曾国藩内方外圆的处世技巧。

曾国藩与左宗棠曾闹过很深的矛盾,咸丰八年(1858年),咸丰帝看到形势又紧张起来,于是下令曾国藩率兵支援浙江。曾国藩决定与左宗棠和好如初,这样力量才会强大一些。于是在路经长沙的时候,专门登门拜访了左宗棠。曾国藩在离左家较远的地方就下了轿,既不穿官服,也没带随从,徒步走向左家,左宗棠见状,十分感动,忙以礼相待。曾国藩以无比真挚的态度与左宗棠交谈,毫无掩饰之情,使左宗棠非常感动,消解了心里的疑团,又和曾国藩和好如初了。

胡林翼是曾国藩在军事上很重要的合作伙伴,但有一段时间,曾国藩很看不惯他,因为贵为湖北巡抚的他竟然会讨好官文的姨太太,以求得与官文的合作。曾国藩觉得胡林翼太软弱了,一点也没有大丈夫气节。但曾国藩后来经过认真反思,就看到了胡林翼的高明之处,若想成大事,必须得有左右逢源的手段,争取到一切可以争取的力量,而一味清高,只会使自己陷于孤立无援的境地。

从上面两个例子可以看出,一个人若想在社会上立足,既要有真才实学,能坚守正义,又得讲究一些做事的策略,懂得人情世故的重要性,如果曾国藩一味以道义压人,不对左宗棠动之以情,势必会使两人关系更糟;如果曾国藩看不惯胡林翼而与之产生隔阂,那他就会失去一个重要的军事伙伴,与社会格格不入,不要说取得最后的胜利,就连立足自保恐怕也做不到。

对我们青少年而言也是如此,一个人如果过分方方正正、有棱有角,必将碰得头破血流,陷于孤立无援的境地;但是一个人如果八面玲珑、圆滑透顶,也会逐渐失去别人对自己的信任,最后众叛亲离。因此,我们必须方圆有度,既要做一个正正派派的人,又要懂得变化自己的角度,多替别人着想,换一下自己的表达方式,讲究做事的方法和策略。

箴言

1走正直诚实的生活道路,必定会有一个问心无愧的归宿。

——高尔基

2一清如水的生活,诚实不欺的性格,无论在哪个阶层里,即使心术最坏的人也会对之肃然起敬。

——巴尔扎克

3多读一些书,让自己多一点自信,加上你因了解人情世故而产生的一种对人对物的爱与宽恕的涵养。那时,你自然就会有一种从容不迫、雍容高雅的风度。 

——罗曼?罗兰 

悔过能自新,宜早不宜迟

兄昔年自负本领甚大,可屈可伸,可行可藏,又每见得人家不是。自从丁巳戊午大悔大悟之后,乃知自己全无本领,凡事都见得人家有几分是处。

默存一悔字,无事不可挽回也。

——《曾氏家书》

曾国藩的九弟曾国荃虽然能干,但有些心高气傲,身为兄长,曾国藩担心他终会为看不到自己的短处而吃大亏,所以他在信中结合自己的经历,给弟弟讲解“悔”字的道理。他说“我过去太自负了,老是以为自己的本领大,能屈能伸,既能建功立业又懂适时隐退,多了不起啊!但看别人时却经常看到别人做得不好的地方。自从丁巳、戊午两年大悔大悟之后,才知道自己其实还差得很远,反过来也觉得别人的所作所为倒有几分是对的,于是,就在自己的不足之处痛下工夫,迎头赶上,现在觉得有很大的进步,对别人也不再苛责抱怨了。可见,如果一个人时时事事心里默存一个悔字,那么什么事都会有挽回的余地。”

曾国藩的“悔”字,不是做事不愿负责任的后悔,而是一种反思己过的“忏悔”,这对己对人都有莫大的好处。对自己来说,只有自己最了解自己做事的心态、是否尽力而为、是否为他人着想过等真实的情况,也就最能发现自己的问题所在。别人即使有时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也会因碍于情面而不愿直言相告,所以,改过自新的关键还是在于自己的悔悟。对他人来说,一个人在反思自己过失的时候,自然而然就会发现别人的长处,从而理解别人、悦纳别人,这对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有很大好处。下面有一个关于忏悔的经典故事,相信会给我们很大的启发。

奈德?兰塞姆是美国纽约州最著名的牧师,无论是在富人区还是贫民窟都享有极高的威望,他一生一万多次亲临临终者的床前,聆听临终者的忏悔。他的献身精神不知感化过多少人。

1967年,84岁的兰塞姆由于年龄的关系,已无法走近需要他的人。他躺在教堂的一间阁楼里,打算用生命的最后几年写一本书,把自己对生命、对生活、对死亡的认识告诉世人。他多次动笔,几易其稿,都感觉到没有说出他想表达的东西。

一天,一位老妇人来敲他的门,说自己的丈夫快不行了,临终前很想见见他。兰塞姆不愿让这位远道而来的妇人失望,更不愿让她的丈夫失望,于是在别人的搀扶下,他去了。临终者是位布店老板,已72岁,年轻时曾和著名音乐指挥家卡拉杨一起学吹小号。他说他非常喜欢音乐,当时他的成绩远在卡拉杨之上,老师也非常看好他的前程,可惜20岁时,他迷上了赛马,结果把音乐荒废了,要不他可能是一个相当不错的音乐家。现在生命快要结束了,一生庸碌,他感到非常遗憾。他告诉兰塞姆,到另一个世界里,他绝不会做这样的傻事,他请求上帝原谅他,再给他一次学习音乐的机会。兰塞姆很体谅他的心情,尽力安抚他,答应回去后为他祈祷。

兰塞姆回到教堂,拿出他的60多本日记,决定把一些人的临终忏悔编成一本书,他认为无论他如何论述生死,都不如这些话更能给人们以启迪。他给书起了个名字,叫《最后的话》,书的内容也从日记中圈出。可是在芝加哥麦金利影印公司承印该书时,芝加哥大地震发生了,兰塞姆的63本日记毁于一旦。

1972年,《基督教真理箴言报》非常痛惜地报道了这件事,把它称之为基督教世界的“芝加哥大地震”。兰塞姆也深感痛心,他知道风烛残年的他是不可能再回忆出这些东西的,那一年他已是90岁高龄的老人。1975年,兰塞姆去世。临终前,他对身边的人说,圣基督画像的后面有一个牛皮信封,那里面有他留给世人“最后的话”。兰塞姆去世后,葬在新圣保罗大教堂,他的墓碑上工工整整地刻着他的手迹:假如时光可以倒流,世上将有一半的人成为伟人……

是啊,如果人们将临终反思提前50年、40年、30年,那么世界上会有一半的人可以成为伟人。亡羊补牢,为时未晚。青少年时期正是开始人生的大好时期,即使过去的自己表现平平,曾经和父母争吵过、被朋友误解过、欺骗过老师、隐瞒过自己的错事,这都没有关系,重要的是,要有悔意,并改过自新,开始一种全新的生活。朋友们,不要等到青丝变成白发才开始悔悟人生,从现在开始,就向着成为一个伟人的方向出发吧。

箴言

1 夜觉昨非,今悔昨失。

——《颜氏家训》

2 悔和爱是两种美德。

——巴尔扎克

言多必失,祸从口出

古来言凶德致败者约有二端:曰长傲,曰多言。丹朱之不肖,曰傲曰嚣讼,即多言也。历观名公巨卿,多以此二端败家丧生。

——《曾氏家书》

这封信写于咸丰八年三月,当时曾国藩正在家为父守丧,这段时期可以说是他人生的一个低谷。虽然他对朝廷忠心耿耿,“打掉牙和血吞”,在战场上拼死拼活,好不容易取得了一些胜利,但结果处处碰壁,最后连皇帝都不信任他。这一切究竟是为什么?他痛定思痛,总结出两点:一是太傲,太执拗;二是笔下太过随便,爱与人争辩。他发现家中弟弟们也有这些毛病,于是就写信劝诫。

他说,古人总结由于不好的德行而导致失败的情况,大约有两种:一是高傲,二是多言。帝尧的儿子丹朱不肖,一是傲;二是奸诈而好争辩,也就是多言。历代名公巨卿,大都是因为这两点而败家丧身的。有这两种缺点的人大部分是因为心里有所恃仗,心里有了恃仗,就会表现在脸上。从门第来说,我现在众望大减,还担心连累子侄兄弟;从才识来说,最近军队里锻炼出来的人才很多,弟弟们也没有超过别人的地方,都没有什么可恃仗的。只能是放低姿态,一味地求讲话忠信,行事踏实恭敬,也许可以弥补旧的过失,整顿出些新的风气来,不然,别人都会讨厌、看轻你的。

曾国藩这些话可谓是走进了人性深处。多言的人,言多必有失,往往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于不知不觉中得罪一些人。再者,多言的人也容易给人留下不踏实、爱吹牛甚至不诚实的印象,所以,最好还是当说则说,说完后则以踏实做事为上策。

历史上因多言而得祸的人物有很多,最典型的当属三国时期的杨修了。他虽有才华,但由于恃才放旷,终为曹操所杀,下面我们来看三则关于他的小故事。

有一次,曹操造了一所后花园。落成后曹操在园中转了一圈,走时只在园门上写了个“活”字。工匠们不解其意,就去请教杨修。杨修说,门内添活字,乃阔字也,丞相嫌园门太宽大了。工匠们恍然大悟,于是重新建造园门。曹操得知此事后虽表面称好,心底却暗生嫉妒。

曹操生性多疑,生怕人家暗中谋害自己,常吩咐左右说:“我梦中好杀人,凡我睡着的时候,你们切勿近前!”有一天曹操睡觉时,故意落被于地,一个近侍慌忙跑过去帮他盖上。曹操即刻跳起来拔剑把他杀了,事后还假装做梦,佯惊问:“何人杀我近侍?”大家都以实情相告。曹操痛哭,命厚葬近侍。人们都信以为真,只有杨修叹道:“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曹操听后更加厌恶杨修。

曹操出兵汉中进攻刘备,困于斜谷界口,欲要进兵,又被马超拒守,欲收兵回朝,又恐被蜀兵耻笑,心中犹豫不决。正碰上厨师进鸡汤,操见碗中有鸡肋,因而有感于怀。正沉吟间,夏侯惇入帐,禀请夜间口号。曹操随口答道:“鸡肋!鸡肋!” 夏侯惇传令众官,都称“鸡肋!”行军主簿杨修见传“鸡肋”二字,想到“食之无肉,弃之有味”,揣测到曹操想退兵,便到处教随行军士收拾行装,准备归程。曹操知道后大怒,遂以扰乱军心之名将杨修斩首。

杨修是一个有才华的人,但他不该因此而心存傲气,口无遮拦。识破曹操“活”字意图,虽遭曹嫉妒,但毕竟是生活琐事,曹操还可以容忍;当众点破曹操“梦中杀人”,则危及曹操声誉和威信,曹操已有杀掉杨修之心了;“鸡肋”一事,曹操本是进退维谷,尚未下决心退兵,杨修却直接传令退兵,已有些越俎代庖了,曹操忍无可忍,终于借扰乱军心的名义杀死了他。

多言重则会使自己像杨修一样,处于极端危险的境地,轻则也会影响到人际关系,多生事端。那么,我们怎样来管住自己的嘴呢?

其实,要谨言慎行,首先就要学会三思而后“言”,在说话之前,先想一想这样说别人会不会误会,自己的意思表达得清不清楚,会不会伤害到朋友之间的感情,会不会给别人带来负担,会不会让别人觉得自己是人云亦云、鹦鹉学舌。只要能想一想这些问题,我们也就会找到最好的表达方式了,也许只是点点头,就足以代替一切语言。

箴言

1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

——《论语》

2古者言之不出,耻行之不逮也。

——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