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给孩子讲点人文知识
251100000021

第21章 听天籁之音,赏动人舞姿 (3)

一般的舞蹈都是用眼睛来欣赏的,可是有一种舞蹈却是用耳朵来听的,它便是踢踏舞。

踢踏舞的英文名称是“TAPDANCE”,也就是拍打敲击的意思,这种舞蹈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在此之前,爱尔兰移民和非洲奴隶把自己民族的舞蹈带到了这块土地上,这些舞蹈逐步相互融合并形成了新的舞蹈形式——踢踏舞。

这种舞蹈整体舞风比较朴实、散漫。它在形式上没有什么程式化的限制,自由而开放。舞者不注重身体的舞姿,而是炫耀脚下打击节奏的复杂技巧,他们常常聚在街头比赛。后来在长期的发展中,这种舞蹈不断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例如,美国西部牛仔的影响,黑人传统击鼓节奏的影响等。其中最重要的影响可能是爵士乐,踢踏舞吸收了爵士乐音乐节奏、即兴表演等元素,它在形式上更加自由,并富于自娱性。代表美国的“黑人味”浓厚的踢踏舞流派便是这样形成的。

“音乐神童”莫扎特

有着“音乐神童”之称的莫扎特出生在一个音乐世家,他的父亲是个出色的小提琴演奏家。莫扎特3岁开始学习钢琴,4岁就能记住许多曲谱,5岁便开始自己作曲,6岁跟随父亲到欧洲旅行演出,当时,轰动了整个欧洲。

这个音乐天才莫扎特,还当上了宫廷乐师。在受到王公贵族的赞赏的同时,也尝尽了上层社会的轻蔑与冷漠,后来,他毅然辞去乐师职位,不再任人摆布,勇敢地成为奥地利第一位自由作曲家。

莫扎特只活了36岁,却对欧洲音乐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作为欧洲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钢琴协奏曲的奠基人、欧洲歌剧史上四大巨子之一,他一生创作相当丰富,共创作了22部歌剧、41部交响乐、42部协奏曲、一部安魂曲以及奏鸣曲、宗教音乐等。

莫扎特创作的音乐优美、欢乐,而又不乏悲伤地色彩。他的音乐深刻地反映了这个时代的精神,在当时具有极大的进步意义。

“乐圣”贝多芬

古今中外,有两个被称为“乐圣”的人,他们便是我国的李龟年和德国的贝多芬。

贝多芬是德国伟大的作曲家,是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他对世界音乐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贝多芬一生充满坎坷,他终身未娶,26岁就丧失了听力。但他对生活和音乐的热爱,使他战胜了命运的不公。他仍然以顽强的毅力投入到创作中去。世界音乐史上的不朽之作《第九交响乐》,就是贝多芬在完全丧失听觉以后创作的。

贝多芬并不像大多数音乐家那么幸运。他直到30岁时,才举行了首次个人音乐会,从而确立了自己作为音乐家的地位。贝多芬的作品有《月光曲》、《第一交响曲》、《奏鸣曲》、《第九交响曲》、《庄严弥撒曲》、《命运交响曲》等,这些都是展现自由、热情奔放的美丽乐章。

贝多芬创作的音乐内容丰富,充满了对自由、平等、博爱的向往。集中体现了那个时代人民的痛苦和欢乐,斗争和胜利,同时也体现了他坚毅的性格,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贝多芬的音乐在艺术上勇于创新、敢于变革;在音乐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因此,人们尊称他为“乐圣”。

“浪漫钢琴诗人”肖邦

欧洲有一位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被誉为“第二莫扎特”,这个人便是波兰鼎鼎有名的“浪漫钢琴诗人”肖邦。

肖邦从小十分喜爱波兰的民间音乐。他6岁学钢琴,7岁学作曲,8岁便登台演出,16岁时进入华沙音乐学院,18岁就已经是小有名气的钢琴家和作曲家。20岁时离开波兰,流亡国外。这期间,肖邦在钢琴演奏方面和音乐创作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很多名曲就是在这时写成的。肖邦在巴黎的岁月,看到祖国波兰被沙皇蹂躏,所以在这时期的很多作品都反映了他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思乡情、亡国恨时常在他的作品里流露出来。当沙俄授予他“俄国皇帝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时,这个爱国艺术家断然拒绝。1849年,肖邦病逝于巴黎。临终前,他仍然念念不忘自己的国家,还嘱托亲人把自己的心脏带回波兰。

肖邦的创作满怀炽热的爱国之情。当他客居国外,听到华沙起义失败的消息,当即写成了《革命练习曲》,用来寄托对祖国的思念。肖邦的钢琴曲多具有独特性、民族性,旋律悠长细致、节奏极具伸缩性,和声的音响清澈晶莹,体现出抒情性的诗意。他的创作以钢琴曲为主,还涉猎各种舞曲、幻想曲、前奏曲、奏鸣曲等。他的音乐独树一帜、激昂雄壮、气势磅礴,为欧洲的浪漫主义音乐增光添彩,因此,后人称他为“浪漫钢琴诗人”。

“俄罗斯音乐之魂”柴可夫斯基

在俄罗斯,有一个音乐家被誉为“俄罗斯音乐之魂”,他便是伟大的作曲家柴可夫斯基。

柴可夫斯基(1840—1893年)出生在俄国维亚特斯基省的一个贵族家庭,10岁开始学习钢琴和作曲。23岁在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学习,毕业后到莫斯科音乐学院任教。之后,他辞职专门从事音乐创作。

柴可夫斯基一生创作了很多作品。最著名的有《黑桃皇后》、《天鹅湖》、《叶甫盖尼?奥涅金》、《睡美人》、《胡桃夹子》,以及幻想序曲《罗密欧与朱丽叶》等。

柴可夫斯基的音乐注重刻画人的心灵,真挚、热忱、充满感人的抒情性,同时又带有强烈的、震撼人心的戏剧性。他的音乐旋律具有俄罗斯民族那种特有的风格,他的和声浓重、丰满,有着难以言传的魅力。柴可夫斯基的音乐以深刻的思想内容和高度的艺术性,成为人类音乐宝库中的珍品。因而柴可夫斯基被誉为“俄罗斯音乐之魂”。

《国际歌》的由来

《国际歌》可谓早已深入人心,它的格调雄壮而震撼人心,充满英雄主义与民族解放的激情。可是,你知道《国际歌》的来历吗?

法国工人阶级于1871年5月28日,在巴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但不久,革命失败,无数的无产阶级遭到血腥屠杀。这时候,公社战士、群众爱戴的诗人欧仁?鲍狄埃,奋笔疾书,写下了这首鼓舞人心的《国际歌》歌词。狄盖特连夜为这首歌词谱曲,并亲自指挥“工人之歌”合唱团合唱《国际歌》,很快这首革命的战歌传遍了整个法国。

1896年,法国工人群众唱起《国际歌》与反动者的《马赛曲》对唱,最终以汪洋之势,淹没了《马赛曲》。这一事件引起了巨大的轰动效应,从此,《国际歌》成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战歌。

1920年,瞿秋白首次把《国际歌》译成中文。1923年,《国际歌》开始在中国传唱。由于各国的语言不同,因此译成的《国际歌》不尽相同,但最后一句“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却不约而同地都按法文拼音直译。因为这最后一句是整首歌曲的主题,它唱出了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心声。

自然、静谧的《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我们在很多场合都能听到《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这首乐曲,听着这么美妙的乐声,仿佛周围的喧嚣与自身的烦恼都消失得无影无踪了,此时,只有莫斯科郊外的晚上那种静谧、和美……

这首歌原本是苏联纪录片《斯巴达克运动会》的插曲,由苏联米海伊尔?马都索夫斯基作词,索洛维约夫?谢多伊作曲,它随着影片的上映,很快流传开来,并迅速流行于世界各地。几十年来,它的魅力不减当年。

《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曲调十分优美。它结合了俄罗斯民歌和俄罗斯城市流行音乐的某些特点,加入了一些新的手法,富有变化。它的旋律的转折出人意料却又自然得体,气息宽广,结构精巧,于素雅中显露出生动的意趣,令人回味良久。

曲作家将调式的变化掌握得恰到好处,这首曲子的第一乐句是自然小调,第二乐句是自然大调,第三乐句旋律小调式的影子一闪,割成两个分句,第四乐句的节奏又回到了自然小调,与前两句比较相近,但不从强拍起,而变为从弱拍起。

苏联音乐界盛赞索洛维约夫·谢多伊的歌曲作品:“体裁灵活新颖,手法别致,风格多样化,很少有雷同的感觉。”

施特劳斯与《蓝色的多瑙河》

有“圆舞曲之王”的美名的约翰?施特劳斯一生创作了四百多首圆舞曲,其中《蓝色的多瑙河》是众多圆舞曲中最有名的一首。

现在人们常听到的《蓝色的多瑙河》是一首管弦乐曲。其实,它最初是作为一首男声合唱曲写成的。这首曲子写于1867年,当时,“合唱协会”的指挥赫尔柏克请求约翰?施特劳斯为“合唱协会”创作一首以多瑙河为主题的合唱圆舞曲。

多瑙河对于施特劳斯来说,如同母亲一样的亲切、熟悉。他经常漫步于多瑙河两岸,欣赏如画的风光,村民朴实的舞蹈,听美丽动人的传说。他还非常喜欢阅读诗人们赞美多瑙河的诗篇。所以,他很愿意创作这样一首曲子。约翰?施特劳斯把自己的感受讲给友人格涅尔听。这位诗人很快写下一首歌颂多瑙河的诗歌,施特劳斯随即谱曲。那天,他忘了带谱纸,于是在自己的衬衫袖子上匆匆记下乐谱。

这首圆舞曲问世之后,起初,人们并没有多大的反响,直到作曲家本人把它改编成管弦乐曲之后,人们才逐渐注意到它,并且疯狂地喜欢上它。在奥地利,不一定人人都会唱国歌,可是,却没有一个人不知道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

贝多芬的《致爱丽丝》

贝多芬给我们的印象一向是比较强悍的,这或许是因为他一生磨难太多,他总在不断地与命运抗争的缘故吧。让我们用心去倾听他的《致爱丽丝》,感受他心灵中浪漫的一面吧!

钢琴曲《致爱丽丝》是贝多芬为数不多的器乐作品中最出名的一首。这首曲子饱含他对爱情的憧憬与希望。

贝多芬一生没有结过婚,但是,他也曾经期盼有一个理想的爱人。因此,这类事在贝多芬的生活中也有些浪漫色彩的故事流传。在贝多芬将近40岁时,他教了一个名叫特蕾泽?玛尔法蒂的女学生,他深深地爱上了她。在心情非常甜美的情况下,他写了一首《A小调巴加泰勒》的小曲赠给她。贝多芬还在乐谱上题上了“献给特蕾泽”这样几个字。以后,特蕾泽一直保留着这份乐谱。

但在贝多芬逝世以后,在他的作品目录中并没有发现这支曲子。之后,德国音乐家诺尔在特蕾泽·玛尔法蒂的遗物中发现了这首乐曲的手稿。在这首乐曲出版时,诺尔把曲名错写成《致爱丽丝》。从此,这首曲子便称之为《致爱丽丝》了。

这首曲子的主题是描绘了特蕾泽温柔、美丽的形象。它在这首曲子里先后出现了十六次,因此,给人以极为深刻的印象。细细品味,好似贝多芬有许多亲切的话语正向特蕾泽诉说。后半部分则犹如两人亲切地交谈,最后,乐曲在非常优美和温柔的氛围中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