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探索百科(中国儿童课外必读)
2530300000019

第19章 对历史的探索(6)

孝庄当时在朝廷中的地位不亚于唐代的武则天,但她却不称帝;她的权力不小于后代的慈禧太后,但她也没有“垂帘听政”。因此,孝庄历来都为后人所称道。有关于她的传说也颇多。

洪承畴降清

洪承畴是明王朝的蓟辽总督,是抗清前线八路总兵的主帅。1614年,洪承畴在松山战败被俘,被押送到盛京。当时,皇太极野心勃勃,想吞并中原,正想寻找一个明朝重臣作为入关的“带路人”,因此,他不惜一切代价劝其降清。然而动用了许多黄金和美女,洪承畴都不为所动,并大义凛然地说:“本帅只知有明,不知有清,只知有死,不知有降!”说罢面壁而坐,不饮不食,只求速死。皇太极对此一筹莫展。

消息传到京城,明王朝举国上下为之感动,立即为他举行了追悼会,崇祯皇帝还亲临祭奠。然而,事实却并未如明朝所愿。其实,当时的洪承畴并未慷慨就义,他不但降了清廷,而且当了清军入关的“开路先锋”。而立此劝降大功的人,不是别人,正是庄妃。

就在洪承畴绝食的第四天,屈辱痛苦恍惚之间,忽然一位汉族打扮的俏丽女子推门而入,哭哭泣泣地陪坐在洪承畴身边,竟使洪承畴丧失了戒心,视其为同病相怜之人,并与之攀谈起来。在交谈中,他联想到自己的娇妻爱子,百感交集,不禁泪如泉涌。那女子一面为他拭泪,一面悄声劝道:“死容易,活下去才难。将军乃明朝之栋梁,栋摧梁折,国将何托?当前,明清两国势均力敌,战则两败俱伤,和则共同兴旺。以将军之威望,若能保全性命,从中斡旋,达成协议,岂不是报效了朝廷和天下万民么?”

见洪承畴沉吟不语。那女子又乘机娓娓道来:

“将军纵使不念及家人和我小女子的私情,也应念及万民和社稷。”

“但是——”洪承畴已然心动,欲言又止。

那女子接着说道:

“清主仁慈宽宏,绝不会为难将军的。”

洪承畴刚刚点头,门就立即打开了,原来大清皇帝皇太极“恰巧”来了,他正盼着这个结果!

此后,洪承畴便跟随多尔衮入关征明,攻城略地,追杀明室,平定江南,扫荡云贵,败李定国,除明桂王,为清王朝驰骋疆场20余年,成了一个为清朝赴汤蹈火的先锋。

策划福临登基

1644年,皇太极驾崩,一场激烈的皇位之争随之展开了。当时,可参与竞争的有3个人:皇太极长子肃亲王豪格,皇太极十四弟睿亲王多尔衮和皇太极第九子福临。其中,豪格和多尔衮都是有实力的亲王。豪格是众兄弟中唯一封王的儿子,并得到举足轻重的八旗部队中半数的支持;而多尔衮呢,战功卓着,威望正隆,手中握有两支部队,兵精将勇,并有豫亲王多铎和武英郡王阿济格的效忠,两大集团互不相让。而福临此时才6岁,且没有任何实力,但他是庄妃的亲生儿子。庄妃足智多谋、静观其变,暗中筹划,决定利用两大集团的矛盾,为福临争夺皇位。

庄妃审时度势,放眼未来,感到皇太极打下的江山不但要保住,而且统一中国的大业也指日可待。豪格和多尔衮,无论谁登基,都免不了引发一场大内战,这也不是他俩希望的。所以,豪格屡次假意推辞,多尔衮也迟疑不决,那么拥戴“第三者”福临就是绝好的机会。这其中的关键在于争取实力派的支持!庄妃权衡利弊,为了大清江山,为了自己的儿子福临,她作了一个极为大胆的决定:利用多尔衮,争取多尔衮!于是,她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用了女人所有的手段和政治家所有的伎俩,使一向将大一统视为己任的多尔衮与自己达成协议:坚决拥护福临登基。以后的一切随即水到渠成,庄妃不动一刀一枪,化解了一场剑拔弩张的皇位之争。福临称帝,庄妃坐收“渔人之利”。福临即位之后,次年改为顺治元年,当时31岁的庄妃,被尊为皇太后,史称“孝庄皇太后”。

定都燕京

在顺治执政的初期,关内一片混乱。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帝自缢,明朝灭亡。消息传到清廷,震动朝野。为完成清太宗皇太极的遗愿,孝庄当机立断,决定启动全国兵马,大举入关,统一中国。她告诫多尔衮,入关后要严明军纪,笼络民心,迁都北京,以稳定中原。

不久,李自成兵败,他放火烧毁明朝宫殿,洗劫了府库,仓皇败走。清廷迁都势在必行。但是,清廷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不愿背井离乡,远离自己祖先的发祥地。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又是孝庄皇太后,力挽狂澜,决定破釜沉舟,举行一场史无前例的迁都大进军。她带着年幼的小皇帝,拜别了皇太极的昭陵,承担起迁都的全部风险和重担。她的车子率先走在这支浩浩荡荡的大军的最前面。面对着李自成留下的空城和焦土,面对着成千上万人无吃无住的极大困难,是她,未雨绸缪,强令朝鲜国支援大米十万石;是她,坚定下旨:定都燕京!

最终,李自成败亡,鲁王、唐王等南明小朝廷先后被灭。清太宗为之耗尽毕生精力而终未能完成的宏愿,终于实现了!

传说庄妃为了确保福临即位,曾与多尔衮有婚约。多尔衮权倾朝野、羽翼丰满,想要废帝自立,可谓易如反掌。一旦生变,不但孝庄母子性命难保,就连大清江山也将断送在八旗内乱中。因此,她委身下嫁也是明智之举。不久,多尔衮病逝,庄妃这才没有嫁给多尔衮。

乾隆皇帝是汉人探索

关于乾隆皇帝的身世探索,一直是史学家们争议的话题。

《清朝野电大观》第一卷便异常大胆地告诉人们一个惊人的“真相”:雍正皇帝与海宁陈氏一家非常友好,他们常常相互往来。这一年,两家都生孩子,而且是同月同日。雍正皇帝就命人把陈家的孩子抱进宫中看看。谁知抱入宫的是个男孩,抱出宫的却是个女孩。陈家发现自己的孩子换成了女孩,非常惊慌,却又不敢声张。那时雍正皇帝还只是皇子。不久,康熙去世,雍正即位。陈氏一门许多人都身居显位。乾隆即位后,对陈家更是恩宠有加。他一生6下江南,4次拜访海宁陈家,询及家世。据说他最后一次从陈家出门时说:以后除非天子临幸,否则陈家的大门不要轻易开。从此陈氏门内更加笼罩着神秘的色彩。

仍是满人

另有记载,海宁陈家有两块匾,一题“爱日堂”,另一为“春晖堂”,都是乾隆皇帝亲手所书,而且都有儿子孝顺父母、报答父母养育之恩的含义。从而印证了乾隆即陈氏之子这一猜测。

正史学家们对这一说法当然要给予反驳。其理由是:雍正子嗣很多,乾隆是四子,在其上已有三子,雍正没有必要抱回一个汉姓孩子来做自己的子嗣,况且那时的胤禛皇子还不一定成为“雍正”皇帝。

此外,陈家是清代颇有名望的大家族,三代皇帝(康熙、雍正、乾隆)期间都有人为官,且权势很大。清代的皇帝世代与陈家有交情往来,乾隆时,因重视浙江海塘的修建,曾6下江南,住在与其父辈素有交往的陈家也无可厚非。

虽然正史学家们说得有依有据,但仍无法消除人们“乾隆是汉人”的观念。如果这个传说纯属子虚乌有,那为什么在清末如此盛传呢?雍正有子就能说明乾隆不是汉人吗?这个谜团至今还无人能解。

同治皇帝死因探索

众所周知,同治皇帝是病死的,死时年仅19岁。但对于病因历史学界却有很多争议,说法不一。第一种说法是同治帝死于一种叫做“痈”的病;第二种说法是同治帝死于花柳病;第三种说法是同治帝死于天花。种种推论皆是猜想,真相会湮没于历史的大河中吗?

根据第一种说法,同治帝死于一种叫做“痈”的病。医书记载,“痈”属于毒疮,也叫“疔”。李慈铭在《越缦堂日记》中说:“同治十三年十二月酉刻,上崩。先是十一月朔……上旋患痛,项背皆一,皆脓溃,先十日已屡昏,殆不知人。”《清宫遗闻·同治帝之殊趣》中也说:“其病实染毒疮”

第二种说法是:同治帝死于花柳病。花柳病是性病的总称,旧说因其多来源于花柳之地——妓馆,故称其花柳病。《清朝野史大观》卷一《清宫遗闻》中说:“孝哲后,崇绮之女,端庄贞静,美而有德,帝甚爱之,以格于慈禧之威,不能相款洽,慈禧又强其爱所不爱之妃,帝遂于家庭无乐趣矣,乃出而纵淫……专觅内城之私卖淫者取乐焉……久之毒发,始犹不觉,继而见于面,蛊于背……太医知为淫毒,而不敢言,遂以治痘药治之,不效。”

第三种说法是:同治帝死于天花,并非死于花柳病。翁同龢在日记中写道:“十一月初二日……见御医李德立、庄守和脉按言:天花三日,脉细口渴,腰疼耳脓,四日不得大便……”,“初八日,两宫皇太后在御榻上持烛令诸臣上前瞻仰。上舒臂令观……伏见天颜,温睟偃卧向外,花极稠密,目光微露。”翁同龢是同治帝授读师傅,同治帝发病期间,他多次去探望,由此可推知,他日记中所说的都是亲眼所见。但翁同龢所见之“花”是否就是“天花”?御医说同治帝“天花三日”,又或许是用“天花”掩实情。不懂医道的翁同龢很难知晓。看来同治帝得了什么病,只有御医知道了。

后人另有一种推测,即同治帝死于慈禧太后之手。但种种推论都没有充足的依据,希望终有一天,真相能大白于后世。

光绪驾崩探索

1908年11月24日,光绪帝病逝,这位曾经因支持戊戌变法而得罪了慈禧太后的明君,死时年仅38岁。对于光绪皇帝的死,历来说法不一。

忧郁而死

一种说法是:光绪帝自幼身体多病,患有严重的肺结核,肾、肝及其他器官也极其衰弱。再加上他是在内忧外患时期登上帝位的,戊戌变法失败后,他曾被慈禧太后软禁长达9年,朝政全落入太后之手,他自然心情沉重,忧郁愁闷,使病情加重。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可以找到光绪帝诊病的记录,从其临终前的病情看,光绪之死,实是虚痨日久、心肺功能衰竭所致。

被慈禧谋害

但是,光绪帝病死的这种说法受到了部分学者的质疑,既然光绪帝是正常的病死,为什么不按正常的清廷规矩料理后事呢?按清廷规矩,皇帝死了,要使用专为“请”遗体的“万年吉祥轿”。而处理光绪帝时却一切平常。据曾任当时清廷内务府三席大臣的察崇之子察存耆回忆:光绪帝死后,没有用“万年吉祥轿”,而是悄悄地将光绪尸体移入宫内。等内务府大臣赶到时,尸体已由太监代为入殓完毕,也就是说,内务大臣根本就没有亲眼看到过光绪帝的尸体,更没有参加入殓仪式。这就不能不令他们大为疑惑,从而怀疑是慈禧太后所为。然而甚为巧合的是,光绪驾崩的第二天,慈禧也病故。如果慈禧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为什么还要害死光绪帝呢?如果不是慈禧授意别人害死光绪帝,为什么皇帝的死不明不白,匆匆入殓,却又无人敢言呢?关于这个问题,有学者猜测这是由于李莲英及袁世凯害怕慈禧死后光绪要杀他们,所以匆匆忙忙在慈禧死前害死光绪帝。但此说也很难找到可靠的根据,因此关于光绪帝的死因只能成为一桩历史悬案,有待于后人解答了。

慈禧太后私生活探索

慈禧太后在晚清执政50年,从晚清发生的许多大事来看,她是一个狠毒而阴险的卖国者和阴谋家。但作为一个凡人,慈禧也有她不为人知的另一面,那就是她一样也有喜怒哀乐、七情六欲。

喜爱后宫幼童

北京琉璃厂有个琴师叫张春圃,以给人弹琴糊口。凭着憨直朴素的性格与出神入化的琴技,他在士大夫中有着极好的口碑。慈禧闲来无事想学琴,听说张春圃的名声,就把他召入宫里弹琴。据说弹琴的地方在寝殿的西厢房,有七大间正屋,慈禧坐在最西边一间,距离西厢房很近。张春圃弹了一曲,稍作休息。忽见有几个穿乳母衣服的人带着一个十岁左右的幼童过来,那幼童穿着极华美的衣服。幼童见了琴就用手摸,张春圃阻止说:“这是老佛爷的东西,动不得。”幼童瞪目看着他,旁边一个妇女马上责备张春圃:“老佛爷事事都依他,你敢拦他,你不想要脑袋了!”张春圃不再说话。后来慈禧再宣召,他宁死都不肯去了。

后宫妇人

光绪中叶之后,慈禧忽然怡情于翰墨,又学画花卉,又学写书法,还常写福寿等字给大臣。她自己的字写得不太好,就想找个代笔的妇人,于是降旨各省督抚留心寻觅。四川有官眷缪氏,其夫在蜀地做官死于任上。她工花鸟,会弹琴,小楷字写得非常清秀,于是被送入京里。慈禧召见面试后大喜,让她伴随左右,朝夕不离,并免其跪拜。缪氏月俸二百金,又为她的儿子捐了内阁中书职位。以后凡大臣家有慈禧所赏的花卉扇轴等物,都出自缪氏的手笔。慈禧六十大寿前几天,她忽然问缪氏:“满洲妇女的婚妆,你也见过了;我却没见过你们汉女结婚时穿的是什么?”缪氏说:“是凤冠霞帔。”慈禧说:“庆祝那天,你要穿凤冠霞帔做我的陪宾。”第二天,缪氏买了凤冠霞帔穿上,慈禧大笑不止,说像戏剧中的某人。到了慈禧大寿那天,众满族妇女入宫,看见缪氏的服装无不大笑失声。慈禧当天也十分高兴,而缪氏穿着凤冠霞帔整整站了一天,苦不堪言。

奢侈的陪葬品

慈禧生前酷爱珍珠、玛瑙、宝石、玉器、金银器皿,死后棺内陪葬的珍宝价值白银几亿两。1928年6月,外号“孙大麻子”的河南军阀孙殿英以剿匪为名,深夜时率兵直奔清东陵。他命工兵爆破墓室,炸开慈禧太后明楼下洞门里的金刚墙,打通了进入地宫的通道,撞开石门后进入墓室。

慈禧棺内底部铺金丝织宝珠锦褥,厚7寸(1寸约为3.3厘米),下面缀大小珍珠10000多粒,红光宝石85块,白玉200多块,锦褥上有一层绣满荷花的丝褥,上铺5分重的珍珠2400粒。慈禧尸体上盖着一条织金的陀尼经被,明黄缎底,捻金织成,织有汉字陀罗尼经文25000字,缀有800多粒珍珠。头上的凤冠由无数珍珠宝石嵌成,其中仅1颗珍珠就价值白银约1000万~2000万两。尸体周围的大件珍宝不计其数:九玲珑宝塔、翠玉佛、翡翠西瓜、蝈蝈白菜、红蓝宝石、祖母绿宝石、玉石、红珊瑚树、墨玉荸芥等,后来均去向不明。慈禧太后的牙被撬开后,口中含着一颗夜明珠,分开时是两块透明无光的珍珠,合拢时就是一个圆珠,射出一道绿色寒光,夜晚百步之内可以照见人头,十分清晰。

大清三朝皇帝绝后探索

光绪帝绝后。他之前同治帝绝后。他之后宣统帝也绝后。

光绪帝前朝皇帝载淳,十九周岁死去,身后没有留下一男半女。认为皇帝死时皇后阿鲁特氏已怀有龙种的,只是野史之说,信史未见确凿材料。清代皇子、皇帝大多正式结婚前已有性生活,娶嫡福晋之前就生有子女的也有不少先例。同治帝于同治十一年九月(1872年10月)举行大婚典礼,死于同治十三年十二月(1875年1月),单从大婚之日算起,他与众多的后妃宫女生活了两年零三个月时间,居然没有留下一点骨血,已属不可思议。

光绪帝本人三十八周岁死去,身后竟然也没有留下一男半女。这太不正常了!

光绪帝娶有一位皇后,有名分的妃子两名,身边还有成群的妙龄宫女。他于光绪十四年十月(1888年11月)大婚,至光绪二十四年八月囚禁瀛台,近十年时间,虽然政治上难以伸展手脚,基本上是个傀儡皇帝,但性生活还是有较大自由度的,尤其与他宠爱的珍妃,婚姻生活堪称甜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