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史海沉钩(走进科学)
2546700000012

第12章 你知道商鞅立杆与信赏必罚的事吗

商鞅是战国中期卫国人,姓公孙,名鞅。秦孝公时被封在商地,所以历史上称他为商鞅。

公元前361年,秦国的新君秦孝公即位,他为了把国家治理好,下决心发奋图强,网罗天下人才,就发布了一道命令,只要能想办法使秦国富强起来,不管他是秦国人还是别的国家的人,就封他做大官。

秦孝公的这一号召,吸引了不少有才干的人,在卫国并未得到重用的商鞅到了秦国,通过宠臣景监见到了秦孝公。商鞅初次见到秦孝公,尽管他侃侃而谈,谈了好久,却得不到赏识。后来商鞅不断的进说,才逐渐使秦孝公相信商鞅的学说,任他为左庶长,责成商鞅制定变法的命令。命令制定好以后尚未公布,商鞅怕老百姓对新法不相信,就叫人在国都的南门外竖立了3丈长的一根木头,布告老百姓说:有谁能把这根木头移到北门去,就赏给他10两金子。一时间,城南门聚集了很多人,大家议论纷纷。老百姓大概不相信钱会这么好赚,所以没有一个人来搬。

商鞅见无人敢搬,又说:“能够搬移的,奖给他50两金子。”这时人群中有一个人大概是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把木头搬到了北门,商鞅马上赏给这个人50两金子,以表示不欺骗老百姓,取信于民。在取得群众的信任之后,商鞅便把新法公布了。

这则故事,一直被后世传为佳话,唐代著名文学家刘禹锡还以此为题材作诗颂扬过商鞅。商鞅的以奖励农耕、富国强兵为基本政策的变法所以会取得成效,与他主张立法要公平,强调“信赏必罚”,取信于民,很有关系。

在这方面,还有一件事值得一提。商鞅取消贵族“刑不上大夫”的特权,不论平民、贵族,有功则赏,有罪则罚。当时很多人都不相信。有一次,秦国的太子极力反对新法,犯了法,人们都拭目以待,看商鞅怎么办。商鞅对秦孝公说:“国家的法令,人人都要遵守,如果上头的人不遵守而不受到处罚的话,下面的人对朝廷的人就不信任了。太子犯法,他的师傅应当受罚。”于是,商鞅坚持“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即拿太子的师傅公子虔和公孙贾开刀,一个割掉了鼻子,一个在脸上刺字。在那种情况下,已是很不容易了,正因为商鞅动了真格,一些贵族、大臣都不敢反对新法了。因此,在他颁布变法措施后,“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