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亚非现代著名作家(世界文学百科)
2573600000011

第11章 印度作家(3)

苏比拉马尼亚,1882年出生于泰米尔纳德邦的一个婆罗门家庭。11岁时因即兴赋诗受到称赞,被称为“巴拉蒂”(意为知识之神)。1904年担任《祖国之友报》副编辑。1907年主办《印度报》。受到铁拉克和西丹巴伦的影响,积极投身于民族解放运动。同年加人铁拉克为首的国大党激进派。西丹巴伦和铁拉克先后被捕,他不顾英国殖民当局的镇压,继续在《印度报》上发表文章抨击殖民当局。1908年《印度报》被封闭。同年,为免遭迫害,他前往法属殖民地本地洽里,继续出版《印度报》。他在那里度过10年政治流亡生活。这期间,创作了许多诗作。有小史诗之称的《巴姆扎利的誓言》、《耿嫩之歌》以及被誉为泰米尔诗歌之高峰的爱情诗《百灵鸟之歌》等。1918年11月被逮捕。1920年重返马德拉斯,参加《祖国之友报》的工作。他的诗作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他在《印度河山》、《泰米尔故乡》、《泰米尔语》等诗中,歌颂了祖国和故乡。他的《侍候人的奴隶》、《解放》、《自由之歌》等诗号召反对殖民主义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印度大众的现状》、《在甘蔗园里》等诗体现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宝宝之歌》、《新女性》、《妇女解放》、《印度社会》等表达了反对种姓制度、主张男女平等、要求社会改革的观点。1918年发表的《新俄罗斯》一诗是印度文学界对十月革命的最早反响之一。

苏比拉马尼亚还是印度著名的泰米尔语诗人、作家、社会性会活动家。

伯勒萨德

伯勒萨德,1889年生于印度北方邦贝拿勒斯的富商家庭。青年时代曾协助其兄经商。1909年开始发表诗歌,他的作品有8部诗集和长诗,12部剧本,3部长篇小说(包括一部未完稿),5部短篇小说集。

伯勒萨德一般被认为是“阴影主义”(即浪漫主义)三大诗人之一,《眼泪》(1925)是他的第一部成名的诗集,被认为是这支流派早期诗歌的代表作之一,约收入190首抒情四行诗,用各种比喻和象征的手法描写过去的爱情,反映了一种失望和伤感的情绪。这种感情脱离社会生活,脱离时代环境。《水波》(1930)收诗30多首,大部分是抒情诗,同样反映了诗人的苦闷和失望,但有一部分诗也表现了人生的欢乐、健康的期待和丰富的幻想,表明诗人的感情发生了积极的变化。

《迦马耶尼》(1935)是著名的长诗,故事取自神话传说,是一部深含哲理的隐喻诗。全诗共5000多行,分为15章,主要叙述人类始祖由于贪图享受而走向末日,世界被洪水所淹没,只有极少数的人得以幸存,摩奴就是其中之一。当世界成为一片汪洋时,他站在高山顶尖,望着滔滔大水,内心产生了“忧虑”,后来太阳升起,大地逐渐显露它的面貌,自然微笑了,这使他对世界又产生了“希望”。有一天他遇到一个非常美丽的姑娘“夏塔”,对她产生了“情欲”和“性念”,两人在一起生活,夏塔感到“羞涩”。两人结合后,摩奴却沉湎于祭祀的“事业”之中,不久就抛弃了夏塔,使她产生了“嫉妒”之心。摩奴后来遇到另一个姑娘“伊拉”,他和她共同创造了新的国家,自任国王。夏塔在“幻梦”中发现摩奴遭到人民的反抗,双方进行“斗争”。从此,摩奴感到“痛苦”、失望,想寻求一个宁静的场所,但没有夏塔他一事无成。后来夏塔来和他“会晤”,并告诉他生活中得到和平和宁静的“秘密”,于是两人前往喜马拉雅山的仙境,得到了真正的“欢乐”。

诗人利用神话是想曲折地反映现代的社会生活。印度古代的哲学思想中存在着理性和感性(亦即理智和良知)相矛盾的理论。长诗也表达了这种哲学思想。夏塔和伊拉分别代表人类的良知和理智。当良知在人的内心占主导地位时,就能获得人生的真谛;而理智占了上风,则适得其反。诗中的摩奴代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个人主义者,伊拉代表资本主义社会中阶级分野和建立在剥削基础上的理性,而夏塔则代表人类的良知、良心和感情。

诗人通过三个人物分析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不可调和的矛盾,表现了社会上的阶级对立和阶级斗争。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批判了资本主义的强权、虚伪、非正义与阶级鸿沟。但诗人没有看到社会矛盾发展的前途,他只是想寻找一条能使人们得到幸福和安宁的道路,但却没有如愿,结果只好采取逃避现实的方法。

伯勒萨德的剧本大多是历史剧,企图以古代印度民族的光辉业绩激发人们复兴民族的精神。《健日王塞健陀笈多》(1928)主要写笈多王朝末代皇帝统治时期王朝内部的矛盾以及抵御外族入侵的故事,以影射印度当时受英国殖民统治的现实。《旃陀罗笈多王》(1931)主要写公元前3世纪孔雀王朝的旃陀罗笈多率兵成功地打败希腊军队的入侵。这是印度历史上反抗侵略的光荣的一页,也是为了说明现实。

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骨骼》(1929)写几个妇女不幸的遭遇,揭露了社会的黑暗。另一部长篇小说《蒂德里》(1934)透露了不仅在印度,在英国也存在贫富悬殊的现象,剖析了地主、资本家和宗教头目的真实面目。他的短篇小说中浪漫主义色彩较浓,大多描写爱情,故事情节较简单,写景较多,有的短篇小说更象散文诗。小说引人入胜的不是曲折的情节和人物性格的刻画,而是对环境的富有诗意的渲染。也有一部分小说是揭露种姓制度的残酷,主要描写不合理的社会,下层人民艰苦的生活,以此来抨击权势者的专横跋扈。

尼拉腊

尼拉腊,1896年出生于孟加拉邦,祖籍是北方邦农村。他自幼追求自由的理想,反对旧传统的枷锁。编选过《恒河丛书》。在《狂人》、《甘霖》等杂志作编辑工作。由于他的作品多为自由体诗而斗争,又被称为“革命诗人”和“叛逆诗人”。

他是“阴影主义”(即浪漫主义)的代表诗人之一,青年时代开始写作,受泰戈尔的影响,写过10多部诗集和长诗。诗集《芳香》(1930)是他的成名之作,收自由体诗78首。他的诗打破了旧的格律,运用新的音节和韵律,因而遭到反对和攻击。还有描写大自然的美丽景色,如《致叶木纳河》、《春风》等。有几首《云之歌》,对云彩寄托了种种幻想。有的诗象征革命的暴风雨即将来临。有的诗号召人们反对外国的统治,反映了爱国主义思想,如《再一次觉醒吧》、《西瓦吉的信》等。还有的诗同情劳动人民的苦难,也有的诗反映了诗人本身的苦闷和彷徨。诗集《无名指》(1938)是他的代表作,收入56首诗。他创作这些诗时深受当时进步思潮的影响,较多地反映了社会现实,发展了《芳香》的一些积极的主题,如反映爱国主义精神的《德里》和《废墟》抨击上流社会的《施舍》,描写雷电以象征革命的《激情》和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的《敲石头》等。诗集《新叶》(1946)中的题材更多地取自现实社会,有的诗直接描写了地主的勒索以及农民和地主之间的斗争,揭露了官吏的残酷剥削。

尼拉腊还写了很多小说作品,短篇小说集《皮匠杰杜利》(1945)中的几篇优秀作品,如《正义》、《女神》等。中篇小说《牧羊人比勒苏尔》(1944)等。

耶谢巴尔

耶谢巴尔,1903年出生于北方邦费洛杰镇。学生时代曾和印度著名的革命者帕格德·辛赫共同进行地下武装斗争,两次被捕入狱。他根据自身的斗争生活写了不少作品,抨击英国殖民主义和封建教族主义以及各种资产阶级思潮。

长篇小说《达达同志》(或译《大哥同志》,1941)和中篇小说《党员同志》(1947)写印度革命者和共产党人在30年代和40年代的斗争。长篇小说《叛国者》(1943)描写印共党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组织工人群众反对德、日***的故事。历史小说《蒂沃亚》(1945)描写古代遭受压迫的妇女。著名的长篇小说《不真实的事实》(1960)分为上、下两卷,上卷《故土和国家》描写印度独立前后教派骚乱的情景,下卷《国家的前途》描写印度独立后十多年间的社会面貌。围绕3个中心人物——布利、他的妹妹达拉和他的恋人格纳格。他们因争取自由恋爱,表现出对社会的不满。布利最后成为邦议员,为了金钱地位而随波逐流,丧失了反封建的正义感。达拉虽然最后也成了有地位的人物,仍然保留着同情人和救人之危的品德。格纳格则是一个坚强果断的女性,敢于与比她社会地位低的布利结婚,而当她一再发现他的虚伪和专横时,就毅然和他决裂。她不仅追求婚姻自由,也向往和男子平等的权利和社会地位。这二个人物代表了40~50年代一代人的某些特点。作品反映了印度独立前后的历史,批判了教族主义,展示了新与旧、进步与保守、民主意识与传统观念的深刻矛盾。长篇小说《我、你、他的故事》(1975)也是一部优秀的作品。

作者有多部短篇小说批判种姓制度和宗教,揭露富人的为富不仁和社会上的贫富悬殊,表现妇女的悲惨的命运。他的三卷回忆录记述了他早年的斗争生活,真实感人。他写的政论和杂文针砭时弊,辛辣讽刺都是他文学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穆吉克·拉吉·安纳德

穆吉克·拉吉·安纳德,1905年出生于印度北部的白沙瓦城,父亲本是铜匠,后来成为一名军人,母亲是一个农民的女儿。安纳德于1925年在旁遮普大学毕业后,去英国研究哲学、文学和艺术,1929年获哲学博士学位。最初,他从事文艺理论研究工作,后来开始创作。1936年,安纳德同普列姆·昌德等创建了印度进步作家协会。1937年他作为一名记者到西班牙,写了许多反***的政论。1948年,他访问了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印度独立后,他积极从事世界和平运动,1953年,获得世界和平理事会颁发的国际和平奖金。

对安纳德思想和创作起重大影响的因素有三:

一是少年时期的生活。他在少年时代,随着父亲所在军队的流动而辗转各地,有机会接触印度社会的下层人民,如工人、游民、农民、军人等,了解他们的悲惨命运,逐步看清了殖民主义残酷统治的罪恶,这为他后来的创作奠定了生活基础。后来,安纳德在谈到他的创作时曾这样说:“我最熟悉的世界,是那块游民、农民、士兵和劳动人民的小天地。”因而,在他的创作中,大都取材于下层人民的生活。

二是在英国学习和生活期间,他结识了包括拉尔夫·福克斯(1900~1937)在内的许多进步作家。在他们的影响下,他曾研究过马克思文艺理论,为他的现实主义创作提供了理论根据。

三是受高尔基创作的影响。他说,高尔基是一位不仅用文字,而且用整个生命为革命而斗争的作家。他接受高尔基的影响,特别注视印度社会下层人民的生活,怀着对自己民族和人民的深厚情感,努力表现他们的痛苦、挣扎和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