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亚非现代著名作家(世界文学百科)
2573600000007

第7章 朝鲜作家(1)

丁若镛

丁若镛,1762年生于京畿道广州郡瓦阜面马岘里(今扬州瓦阜面陵内里)的一个两班贵族家庭。7岁能作汉诗,22岁中进士,28岁文科及第。历任弘文馆修撰、京畿道暗行御史同付承知、谷山府使等职。他为人刚直,不求权贵,特别是在任暗行御史时,曾弹劾官吏的贪污舞弊,不断受到反对派的诬告和陷害。40岁时被贬,流放康津等地18年。1818年释放回国,专心从事写作和研究学问,直至去世。

丁若镛是实学派思想的集大成者,也是最有代表性的实学派诗人和作家。他对政治、哲学、经济、科学技术等都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最关心农民问题,认为大量土地集中在少数富户之家“是残九千九百九十人之命,以肥一人”,提出“农者得田,不农者不得之”的主张。他认为一切没用到实际学问都算不得学问,“新我旧邦”的思想指导着他一生的活动。在诗歌创作方面,他反对单纯“吟风咏月”和形式主义,强调文学的教育意义,即要有“美刺劝惩”的效果。作有汉诗2500余首,有不少是表现农村生活和在封建剥削制度下农民艰难度日的悲惨处境,谴责封建官吏的剥削和儒学者的伪善,指斥封建两班制度的不合理,表达了对农民的同情及对不合理制度的训责。《奉旨廉察到积城村舍作》和《饥民诗》是两首有代表性的作品。前者描写一户农家的穷苦和敢于和豪吏作斗争的景象。后者描绘了一幅农民由于迫于生活而颠沛流离的图景。在康津流放期间,他创作了很多同情劳苦大众,反映残酷剥削官吏罪恶的优秀作品,其中有杜甫韵的三吏:《龙山吏》、《波池吏》、《海南吏》;三行:《猎虎行》、《狸奴行》、《僧拔松行》以及长诗《夏日对酒》、《耽津衣歌》、《耽津渔歌》、《耽津村谣》、《哀绝阳》等。他熟悉多种诗歌表现形式。他的一些散文和政论也写得生动、犀利,很有感染力和说服力。在创作手法上,善于运用比喻来刻画他所要表现的对象。

他逝世70多年以后,李朝政府追赠他为正宪大夫奎章阁提学。

李光洙

李光洙,1892年生于平安北道定州。父母早亡,由祖父抚养长大。曾在早稻田大学攻读文学哲学科。1919年到中国上海,主编“朝鲜临时政府”机关报《独立新闻》。1921年回国,开始投靠日本帝国主义,任过《朝鲜日报》副社长,《东西日报》编辑,还主编《朝鲜文坛》杂志。1922年发表《民族改造论》一文,诋毁、抹煞朝鲜民族传统,引起有志之士的反对。20年代中期,朝鲜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兴起,他是反对派的一员主将,声称“对阶级文学不感兴趣”,咒骂“革命是像瘟疫一样可怕的疾病”。1939年参加“北支皇军慰问”,来到中国东北地区,为侵华日军效力;不久出任日本统治当局的御用团体“文人报国会”会长。1943年又去日本动员朝鲜留学生参加“学徒兵”,要他们为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效劳。1945年参加“大和同盟”,任理事。

李光洙于1909年开始创作,主要有小说、诗歌、随笔、评论、童话和时调等多种。其中长篇小说20部,代表作品有《无情》、《麻衣太子》、《革命家的妻子》、《泥土》、《有情》、《那女人的一生》、《异次顿之死》和《爱情》。1917年他的长篇小说《无情》在《每日申报》上连载,从体裁形式上看,是朝鲜第一部现代长篇小说。有的评论家认为,他的创作是人道主义、民族主义、启蒙主义于一身。《革命家的妻子》是一部丑化革命者、歪曲事实的作品。他的作品中大多是色情和变态恋爱心理的描写,从而反映朝鲜亡国后的悲惨现状及对悲苦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李箕永

李箕永,1895年生于忠清南道牙山,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7岁时入平里村私塾学习汉文,读过不少古典文学作品。12岁时又入天安私立宁进学校学习,接触到新学,并读了一些流行的新小说。1914~1918年在朝鲜南方各地流浪,做过矿工、苦力和短工。回到故乡后,任教会学校教员和银行雇员。1922年春,他满怀真理、拯救祖国的热切愿望,克服重重困难,东渡日本半工半读,接触到俄国古典文学和进步文学,尤其喜欢高尔基的小说。1923年因日本关东大地震,他提前回国。1924年进《朝鲜之光》杂志社作记者。1925年参加朝鲜无产阶级文学团体“卡普”,并负责出版部工作。1931年和1934年两次被捕入狱。1944年避居在江原道金刚郡的山村里,直到1945年解放。后任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副议长、朝鲜文学艺术总同盟委员长。1955年获国家颁发的劳动勋章。

李箕永于1924年发表处女作短篇小说《哥哥的秘密信》,以后陆续创作短篇小说《贫穷的人们》、《老鼠的故事》、《民村》、《农夫郑道令》和《五个儿女的父亲》等。这些作品仍属于批判现实主义范畴,他不单单只停留在对黑暗现实的揭露上,而且还进一步探索造成这些社会悲剧的社会根源。

1928~1929年发表的短篇小说《元甫》和《造纸厂村》,表明他的创作进入一个新的时期。他笔下的知识分子是懂得只有进行斗争才能推翻旧世界的先觉者了。

1933年发表中篇小说《鼠火》,接着出版长篇小说《故乡》。

1934年在狱中完成长篇小说《人间课堂》和《春》的构思,40年代初出版。《故乡》是朝鲜早期革命文学的一部重要作品,以20世纪20年末朝鲜农村为背景,以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广泛展示了沦为殖民地的朝鲜,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下出现的种种黑暗现实:农民破产,生活贫困,工人不满,举行罢工与援助,广大朝鲜人民日益觉醒,不断反抗斗争,正逐渐形成有组织、自觉的工农运动,它标志着朝鲜民族解放斗争已经入新的历史时期。小说多方面的揭示了时代的、社会的、人生的种种矛盾,表现出历史的厚度与人性的深度。

1946年7月,短篇小说《开辟》问世,不仅标志着作者又开始了新的创作生活,而且表明创作题材向纵深开拓。1948年~1949年,在《开辟》的基础上,它完成了长篇著名小说《土地》的创作。小说同样以土地改革为题材,通过农民郭巴威解放前后翻天覆地的生活变化,反映了土地改革以后广大农民和大自然以及阶级敌人进行斗争时的英雄气概和精神面貌。

长篇小说《图门江》以贫苦农民朴熊孙父子两代人的生活道路为主线,在充满重大历史事件的广阔背景上,反映19世纪末~20世纪前期朝鲜人民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主义压迫,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战斗历程。

李箕永从事文学创作近60年,文学成就卓著。这笔留给朝鲜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反映了朝鲜人民的伟大历史进程,也使之享誉朝鲜现当代文学史。

韩雪野

韩雪野,1900年出生于咸镜南道咸州郡一个趋于没落的封建家庭。少年时代,他一方面耳闻目睹了日本宪兵逮捕和监禁父亲,以及日本殖民主义者对朝鲜广大人民的荼毒等罪行;另一方面又亲身感觉到封建家庭虐待他家养女的事实,这使他幼小的心灵里深埋下对日本殖民者仇恨、对封建陋习不满的种子。

韩雪野毕业于咸兴普通学校,1916年考入汉城第一高等普通学校学习,1918年又转入咸兴高等普通学校。这一系列学习生活,培养了他对小说、古典音乐、戏剧、电影等文学艺术门类的兴趣,这对他日后的文学创作极有益处。1919年,他因积极参加“三一”反日爱国运动而被日本殖民当局逮捕入狱达3个月之久。“三一”运动对他的思想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出狱后,他到中国北京自修文学,并阅读到有关宣传社会主义的书刊。为了进一步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他又于1921年渡海去了日本东京。在日本大学里取得了学籍,在社会学系求学期间他研究社会科学和文学,并开始接触到并认识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1924年,他于日本大学毕业后回国,开始在北青私立大成中学任教,同时从事文学创作活动。这期间他先后发表了短篇小说《在那天晚上》(1924)、《饥饿》(1924)、《憧憬》(1925)等。这些作品以描写男女间的爱情,反映知识分子内心苦闷,表达时代心声,显露出作者的文学才华。

1925年,他到汉城开始与李箕永等进步作家一起创建“卡普”,朝鲜无产阶级文学从此步入正轨,这也成为他正式开始文学创作活动的标志。从此,他树立了创作的正确方向。1926年,他到中国东北旅行。1927年回国后又与李箕永等人一起改组了“卡普”,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新纲领。为此,他写了《关于阶级文学》、《无产阶级艺术宣言》、《阶级对立和阶级文学》等理论文章,用以宣传无产阶级文艺思想,主张为无产阶级利益而创作,批判资产阶级文学的反动性,谴责民族改良主义的欺骗性。在撰写这些文学评论的同时,还致力于文学创作。1929年前后,他根据“卡普”新纲领创作了短篇小说《摔跤》(1931)和《过渡期》(1932)等。

《过渡期》主要反映了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朝鲜农村以后,农民破产和农村阶级分化的现实。描写世代以土地为生存之本的农民面对残酷的现实,所进行的反抗、斗争,乃至流浪,最后仍难以逃脱到日本资本家的工厂里去受残酷剥削的悲惨命运。《摔跤》可以说是《过渡期》的续篇,两篇作品的人物虽然不同,但是反映了相同的主题。在《摔跤》里,农民不仅开始进行有组织的、群众性的反抗活动,而且原先被迫进入工厂的农民现已成为觉悟了的工人。他们和农民联合起来,组成劳动会和佃农组合,共同向资本家进行斗争,终于取得了胜利。这两篇作品反映了农民和工人觉醒的全过程,揭示出工农联盟的伟大力量和意义,是朝鲜无产阶级文学初始时期的代表性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