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让孩子成为“富一代”的教子圣经
2574000000017

第17章 社交能力——让孩子掌握与人交往的能力和技巧(1)

大多数父母都非常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但对孩子的交往能力却很少在意,他们常常认为:“学生只要学习好就行了,至于交往,将来走上社会再说!”其实,这是一种不正确的观点,如果我们不注意从小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当他们走上社会时,就会发现他们很难与别人沟通,也不知道该怎样与别人打交道,会产生孤独、寂寞,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使自己失去自信,很难融入到社会当中去。所以,作为父母,我们一定要让孩子在走入社会之前具备一些社交能力。

让孩子学会赞美和欣赏

每个人身上都有优点与缺点,爱看到优点的人比总看到别人缺点的人会更快乐、也更受欢迎一些。所以,我们鼓励每个人多去看别人的优点,多去欣赏别人,它带给别人自信的同时也会愉悦自己。

在21世纪的今天,任何成功和挑战都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协作,而协作关系的基础,就是每个人都有一双欣赏他人的慧眼。因此,学会欣赏他人,是关系孩子能否拥有很好的人缘的重要品性之一。而这项本领,也需要从小培养。很多家长认为,让一个不懂事的孩子懂得欣赏别人,难度很大。其实并非如此,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是极好的素材,就看你怎么使用。

台湾着名作家林清玄有一次带小儿子去市场,看见卖牛肉面的师傅一次可以烫十几碗面,行云流水的动作宛若舞蹈;卖糖葫芦的小贩眨眼工夫就串好了几十串山楂,每颗山楂都穿上了透明生脆的“冰糖衣”,像变魔术一般。于是儿子对林清玄说:“爸爸不如卖牛肉面的师傅……爸爸不如卖糖葫芦的小贩……”林清玄一一微笑着接受:“爸爸跟他们比下面条、串糖葫芦当然是输家,但爸爸会写文章呀,爸爸写的文章是一流的,就像那位师傅做的牛肉面一样,会让别人喝彩。”

林清玄是以非常生活化的观察和讲述,让孩子明白,欣赏他人并不等于否认、贬抑自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弱点,既能看到自己的弱点和他人的长处,不目中无人,又能看到自己的长处,不妄自菲薄,才会对自身有一个客观认识,获得健康的心境。

人们都会选择与欣赏自己的人深入交往,这是因为,每个人都有荣誉感,都有渴望获得肯定的内在动力,遇到一个欣赏自己的人,人们的意识行为都会进入良性循环。孩子之间的交流也是如此。大声说出对他人的赞赏可以获得同样热烈的回馈,这种“有来有往”的互相欣赏可以使孩子周围的“情绪环境”变得晴朗。孩子懂得欣赏、赞美他人,也就打开了与他人深入交往的通道。他会更多地享受进一步交流和交往的愉悦,周围也容易环绕更多的朋友。

而妒忌心理会让孩子从负面的角度来看待别人比自己聪明、比自己长得美、比自己家境富裕等事实,进而造成人格扭曲。孩子不应该以弄脏他人的衣裙、毁坏他人的玩具等方式来发泄自己的妒意。父母应该教会孩子换一种角度来看待自己妒忌的对象:“她长得漂亮,可她没有讥笑过别的小朋友的长相。”“他歌唱得好,可他还乐于助人。”这些对幼儿园伙伴的正面评价还要教孩子当面讲给自己听。一旦孩子开口称赞自己的伙伴,心中出于妒忌的压力就会悄然融化。

父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从小培养孩子善于欣赏他人的意识。

孩子在挑剔他人的缺点时,父母一定要介入扭转

孩子的认知有限,看人识事往往很片面,父母听到孩子挑剔他人的缺点的话语时,一定要介入指导。比如,“那个总是希望领舞领操的小朋友,是不是不怕辛苦,一遍又一遍地在练习?”每个人身上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所以,教育孩子去观察小伙伴的时候,首先要想到对方有哪些优点是自己所不具备的,可以向他学到些什么。不要老盯着别人的缺点看。

尝试让孩子说出他自己的缺点

刚开始,孩子也许会对这样的话题很抗拒,以为父母会借此来批评或惩罚他。一旦父母先讲出自己的缺点,证明这样的讨论就像一面镜子,会反映出更真实的自己但不会遭到任何打击和贬斥时,孩子的话匣子就打开了:“我很懒……,我不爱惜文具……”这会使孩子意识到虽然他有缺点,但还是赢得了友谊。换位思考一下,他的小伙伴有一点点小毛病,就被他“全盘否定”,是不是不公平呢?

尝试让孩子说出家人的优点

欣赏他人首先从欣赏周围的亲人开始。父母应首先检讨自己,在家庭成员的相处过程中自己是否以“抱怨者”的面目出现,如果父母当着孩子的面,对亲人横挑鼻子竖挑眼,在这样的耳濡目染之下,孩子也会养成对自己宽容,对他人吹毛求疵的品性。所以,父母应该以身作则地引导孩子,用“放大镜”去看家人的优点。比如说,将早起的奶奶定义为“勤劳的蜜蜂”,把听岔了话答非所问的爷爷定义为“幽默大师”,以宽容、诙谐的心态去看待家人的弱点,强化对彼此的欣赏态度,这样,孩子才会一步一步养成“多多欣赏他人”并从中获得乐趣的习惯。

现在的很多孩子,因为在家里都是宝贝,听到的大多都是赞美和表扬,很容易促使他们的自我意识发展得过于强烈,不会去欣赏他人,也难以承受挫折。所以,在我们平时的教育工作中,除了鼓励孩子要自信、自强以外,适时地教育他们学会虚心,学会欣赏他人,对于他们的成长来说,也是非常必要的,这样才有利于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态。人人学会欣赏他人,人人获得成功的体验,良好的人际关系也就自然形成了。

让孩子换位思考,不要以自我为中心

自我中心是儿童早期自我意识发展的一个必然阶段。儿童到了两三岁,自我意识开始萌芽,开始把自己从他人和外界事物中区分开来,学着使用“我要”“我有”和“我的”等带有第一人称的代名词。

可以说,自我中心人人都有,只是程度和发展速度上存在着个体差异。自我倾向过于严重的儿童往往把注意力过分集中在自己的需求和利益上,不能采纳他人意见。对于与他认识不一致的信息,决然不能接受。因为他不懂得,除了自己的观点之外,还可以有别人的观点。

儿童自我中心的形成往往与不恰当的教育方式有关。为了让孩子健康地成长,每位家长都有责任在孩子的心灵中播撒一颗爱的种子,只有当这颗种子在孩子的心灵中生根发芽时,他的心中才能装得下别人。

孩子之所以会自我中心,因为他不知道自己的行为会给别人带来什么样的负面影响,所以,家长可以引导孩子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学会换位思考。

叶圣陶先生很重视教育儿女。如果关系儿女个人的事,他总是给他们以极大的自主权;一旦涉及子女和他人之间关系的事,则一定要管。

他反复告诫儿女们,使他们懂得:我是生活在人们中间的,在我以外,更有他人,要时时处处为他人着想。譬如,他让儿子递给他一支笔,儿子随手递过去,不想把笔头交在了父亲手里。父亲就对儿子说:“递一样东西给人家,要想着人家接到了手方便不方便。你把笔头递过去,人家还要把它倒转来,倘若没有笔帽,还要弄人家一手墨水。刀剪一类物品更是这样,决不可以拿刀口刀尖对着人家。”

又如,冬天,儿子走出屋子没把门带上,父亲就在背后说:“要随手关门。”次数一多,不必再用这么长的句子,父亲只要说:“关门!”就这样,渐渐养成了儿子冷天进出随手关门的习惯。另外,父亲还告诫儿女开关房门要想到屋里还有别人,不可以“砰”的一声把门推开或带上,要轻轻地开关。

换位思考,和对方调换一下角色,想一想假如自己是对方该怎么办,就容易理解对方的做法,从而改变自己原有的看法。

美国汽车大王福特说过一句话:“假如有什么成功秘诀的话,那就是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了解别人的态度和观点。”事实的确如此,很多时候孩子都应该换位思考,站在别人的角度多考虑,孩子就会理解别人的想法,也会对他人多一份尊重和包容。

换位思考可以让孩子超越狭隘心灵的束缚,真正做到超越“小我”;也可以让自己在宽容别人的时候也给予自己一片清凉!人与人之间相处,难免有误解、有矛盾,这时,如果孩子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孩子就会选择宽容,选择忍让,如此一来,孩子的委曲求全也就能感化对方,所谓的矛盾也就迎刃而解了。

肯为他人着想的孩子,都会有一颗善良的心,一颗会同情别人的心。华盛顿大学的斯托特兰德博士通过研究发现,鼓励孩子去想象别人的感受或是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是有效培养孩子爱心的方法。家长要告诉孩子,当她与朋友之间发生冲突时,要停下来思考,转换一下角色,想想对方会有怎样的感受?这可以用于任何情况之下来帮助孩子理解相关人士的观点。

12岁的欣欣总是弄不明白自己忘记告诉妈妈她在哪儿,妈妈会多么着急。直到有一天,妈妈跟她说:“假设你是我,为我设身处地想一下,我不知道你在哪里,天黑了,我会说什么?会有怎样的感觉呢?”

欣欣想了想,真的从妈妈的角度对这种尴尬的局面进行了考虑。于是,她马上跟妈妈道歉,并保证以后晚回家,一定会给妈妈打电话。她以前没有这样做,是因为从未考虑到妈妈的感受。

家长也可以用这个方法来让你的孩子从你的角度想象一下身临其境是怎么回事,帮助孩子识别别人的感情就是要求他能够想象别人对某个特定情况的感情。

另外,家长可以带孩子出入公共场所时,应从细节着眼,培养孩子关心他人、为他人着想的品质。在公共汽车上,要主动让座给老弱病残幼和抱婴者;在商场推开弹簧门时应注意身后有没有人,有人时应当等后面的人撑到门时才走开;乘电梯时要站在右边,不要妨碍有急事的人从左边超过;进影剧院不应迟到,观看时不应交谈,以免影响他人观看;出入公共场所要讲文明;不要乱扔果皮纸屑,既影响环境卫生,也妨碍他人健康。

总之,让孩子成为一个为他人着想的人,学会换位思考,会帮助孩子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成为一个有爱心的人。

让孩子学会倾听,倾听比说话更重要

卡耐基说:“一双灵巧的耳朵,胜过十张能说会道的嘴巴。”善于倾听是成熟的人最基本的素质。一位知名的台湾心理学家认为:“倾听是有效沟通所必备的元素,它是一种接纳的语言。”倾听是一个积极地接受、分析和理解对方的过程。具有较强倾听能力的人,不仅人际关系很好,而且在倾听中也会学到许多知识,接收到许多信息,分享他人的喜怒哀乐,感受世间的苦辣酸甜,使自己变得更加成熟。

西方有句名言:上帝分配给我们两只耳朵,而只给我们一张嘴。意思就是要我们少讲多听。我们要让孩子知道,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学会倾听,不但能给予他人自信,使自己取得信赖,赢得友谊,也是了解别人的最好方式。

学会倾听,是一种礼节。倾听,是人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人际交流形式。倾听讲话看似平常小事,然而,通过这平常小事,可以看出一个人是否有礼貌,懂礼节。通常情况下,大家凑到一起,其中有人向在场的人述说着什么。那么此时,听者就该认真地倾听人家的讲话。在倾听的过程中,不可左顾右盼,做其他事情,更不要随意打断人家的讲话,直到听完倾诉。

学会倾听,是一种修养。倾听,往浅里说是个关乎礼节礼貌的事,往深里讲,则是个关系到个人修养的大问题。一般来讲,懂得倾听的孩子,往往会成为有学问,有涵养,谦虚谨慎的人。他们会放下架子,认真地去倾听他人的倾诉,这不仅是对他人的尊重,更是开阔视野、获得知识、向别人学习的一种有效途径。尤其是当一个人不顺心、想不开、悲伤痛苦的时候,常常喜欢向别人倾诉。而此时,如果能怀着一颗同情之心,认真地来倾听他们的倾诉,就会减轻他人的痛苦,使他人得到慰藉,这无疑是件有意义的善事。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会发现许多孩子非常善于表达自己,但是却不会倾听他人,无法与人在交往中体现出真诚,甚至不愿意倾听他人的建议和忠告。事实上,每一位父母都应该培养孩子倾听他人的习惯,它将使孩子终生受益。那么,怎样培养孩子倾听他人的好习惯呢?

培养孩子倾听的礼貌

良好的倾听习惯是发展孩子倾听能力的前提和基本条件。由于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孩子的表达能力增强了许多,可是有些习惯却不好,如大人说话时常插嘴,不能认真仔细地听等。要发展孩子的倾听能力,必须培养孩子良好的倾听礼貌和习惯,这是让孩子听懂语言的重要保证。应让孩子懂得在听故事、听别人讲话时,要尊重他人,可以自然地坐着或站着,眼睛看着说话的人,并且不随便插嘴,安静地听他人把话说完。

听话不要听一半

你听到别人说话时……你真的听懂他说的意思吗?你懂吗?如果不懂,就请听别人说完吧,这就是“听的艺术”:听话不要听一半;不要把自己的意思投射到别人所说的话上头。所以,家长要告诉孩子听别人说话时,不要急于插嘴,要等别人把话讲完。

倾听能增长孩子的智慧和能力

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吸纳别人的智慧和好的想法,会使自己考虑问题更加周全和成熟,会加速自己成长的步伐。在倾听的过程中,孩子心里是非常宁静和安逸的,只有这时,孩子才能真正聆听别人的心声,使自己的心灵得到滋补,分享别人成功的经验,吸取别人失败的教训。

告诉孩子,倾听是最好的学习方法之一,这里有别人的经验和教训,有别人的思考和分析。所以,会倾听的人,他在人生的道路上会走捷径,减少弯路。

倾听是一种尊重,是一种理解,更是一种能力。人际交流的基础是双方能够有效地交换彼此的认识,为了保证这种交流的成功,我们必须积极且有效地倾听对方。孩子早晚是要步入社会的,所以,家长有必要提前给孩子上好倾听这门课。

让孩子与人交往要真诚

在美国的内华达州,有一个名叫达玛的年轻人驾车兜风,碰到一位衣衫褴褛的老人,他满脸疲惫,艰难地向前挪动着双腿。他停下车,关切地问了老人要去的地方。

达玛把老人送到了拉斯维加斯,又掏出25美分,让老人坐公交车。老人礼貌地接过硬币,并向达玛要了名片。几年后,有人找到他,告诉他亿万富翁哈维德·修斯把他财产的1/16送给了他,那是1亿美元的馈赠。

达玛惊呆了,他万没有想到,自己付出25美分,却得到如此丰厚的回报。

还有这样一个故事:在美国费城,一个下午,忽然下起了暴雨,一位浑身湿透的老妇人蹒跚地走进费城百货商店。她衣着简朴,显得很狼狈,所有的人都对她视而不见。只有一位年轻人给她一把椅子坐下,并倒了一杯热水。妇人很感激,走时要了他的名片。